肖燕
唐代女皇帝武则天(624—705)是从贞观时期过来的人,曾长期侍候于唐太宗身边。她聪明好学,深谙“贞观之治”的要义就是以人为本,善于发现人,用好人和管好人。因此,当她一旦拥有国家决策权力后,便将人才选拔视作国家发展的基本前提。
《新唐书·则天武皇后列传》讲武则天称帝(公元690年)以前,“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杰自为助”,破格提拔了许多出身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和低级官吏。武则天称帝后,仍经常要求大臣们自荐或推荐人才。武则天的目的,乃是要“务取实才真贤”。鉴于许多名士不愿自荐,武则天特别强调推荐,把荐举人才作为官僚的一项任务,“屡回旌帛,频遣搜扬”[1]。她在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诏(《明堂灾手诏》)中说:
其长才广度,沈迹下僚,据德依仁,韬声幽闭,怀辅佐之器,乏知己之容,宜令京官职事五品以下及制史、上佐、县令量各准状荐举。[2]
此后,武则天再发诏书(《搜访贤良诏》)曰:
或英谋冠代,雄略过人,总韩白以先驱,掩孙吴而得隽;或力能拔距,勇绝蒙轮,冒白刃其如归,抢苍璧而不顾;或迹隐廛肆,身托村闾,行虽犯于流俗,器乃堪于拯难;或捷如迅雷,走若追风,弯弧则七札洞开,奔陈则重围自溃;并有思于制命,俱未遇于时须。可令文武内外官五品及七品已上清官及外官刺史都督等,于当管部内,即令俱举。且十室之邑,忠信尚存;三人同行,我师犹在。会须搜访,不得称无。[3]
武则天的求贤范围宽大,包括“逆人亲属”,只要“能公勤清白者,自当随才擢用,不以为瑕”[4]。当然,对“非举其士”的臣子,武则天会予以斥责,甚至给予死罪,如范履冰曾荐举本人犯逆者,即遭处死;对所荐不虚的臣子,则以褒奖。狄仁傑推荐他的儿子狄光嗣做地官员外郎,证明颇称职,武则天便不吝赞词:“举善不避仇亲,卿是继祁奚矣!”[5]祁溪是春秋时晋国中军尉。他在退休前举荐仇人解孤代替自己,但后者未及到职便去世了。祁溪就又举荐亲生儿子祁午做中军尉。这在历史上传为美谈。而狄仁傑得到鼓励,“常以举贤为意。”[6]武则天将其视为朝中一大伯乐,每每向他索要人才。《资治通鉴》卷二百七上有一段记载,颇能说明问题:
太后尝问仁傑:“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傑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傑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傑,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傑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傑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傑曰:“举贤为国,非为私也。”
狄仁傑以清忠公直著称一时。他与武则天的交情虽厚,却并未超过君臣之义,更未违背封建国家的最高利益。以他的品格及智慧,鉴识人才多不会走眼。(他所荐举的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在神龙元年发动政变,拥中宗复位,也是维护封建国家的最高利益。)只是选官用官仅凭一人之言便成定论,似乎有点荒唐;但那时终归还是人治的社会,是不可苛求的。(今天史家所言唐代的民主与法治,是在封建社会的范畴内比较而言,与近现代资本主义乃至于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治,不在一个层面上。)
武则天之时,除了狄仁傑外,还有朱敬则、薛季昶、卢承泰等一大批官吏以擅举贤才而闻名。在他们的推动下,“君子盈朝”,“多士如林”,直令选司应接不暇。对此,古今史家颇有微辞甚或责难。倒是唐德宗时的宰相陆贽所言较为中肯:
武后收人心,务拔擢,非徒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故当世称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7]
唐宪宗时的宰相李绛也能持言公充。他说:
武后命官猥多,而开元中有名者,皆出其选。[8]
范文澜先生在评价武则天的人才选拔实践时则这样写道:
《通鉴》说武则天“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通鉴》这个评语是惬当的。武则天的长处,就在于善于选拔人才,委以重任。在她的统治时期,朝中有才能的文武大臣,几乎不比贞观时少。她能听谏,也多少有一些唐太宗的风度。鲠直的人只要不被她怀疑为谋反者,她能从酷吏、亲近人的陷害中保全这些鲠直人。她前后任用的主要宰相,如李昭德、魏元忠、杜景俭、狄仁傑、姚崇、张柬之等,边将如唐休璟、娄师德、郭元振等,都是一时人选。这些人用作将相,使得国家能够保持正常状态,免于内乱外患。她经常留心人才……凭她的明察善断,朝廷上有一批愿为她效力的能臣,所以成为成功的皇帝。[9]
武则天十分注重对官员的道德培养与职守教育。武则天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撰写的《臣轨》一书,是她为全国官员提供的一部思想修养的案头书,故“普锡具僚”而“庶照鄙诚,敬终高德”[10]。《臣轨》凡两卷十章,主要内容是阐述为臣为官之正道,倡导尽心尽力尽忠尽职。她在其序中表明初衷:
所以发挥德行,镕范身心,为事上之轨模,作臣下之绳准。若乃遐想绵载,眇鉴前修,莫不元首居尊,股肱宣力,资栋梁而成大厦,凭舟楫而济巨川,唱和相依,同功共体。然则君亲既立,忠孝形焉,奉国奉家,率由之道宁二;事君事父,资敬之途斯一。臣主之义,其至矣乎;休戚是均,可不深鉴……是知赠人以财者,唯申即目之欢;赠人以言者,能致终身之福。若使佩兹箴戒,同彼韦弦。修己必顾其规,立行每观其则,自然荣随岁积,庆与时新,家将国而共安,下与上而俱泰。察微之士,所宜三思。[11]
《臣轨》序言真是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反映出武则天对官员教育及教育方式的探索与思考是严肃、认真、积极、缜密的。《臣轨》的十章即从同体、至忠、守道、公正、匡谏、诚信、慎密、廉洁、良将、利人十个方面加以展开,摆事实,讲道理,行文亲切,要言不烦,使广大臣僚很受启发,为他们的忠公体国,勤政廉政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为准绳,对当时吏治的整顿、吏治的清明,起到良好的作用。
注释:
[1][2][3]《全唐文》卷九十六。
[4]《全唐文》卷二十三。
[5]《通典》卷二百六。
[6]《旧唐书》卷八十九《狄仁傑列传》。
[7]《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七《陆贽列传》。
[8]《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李绛列传》。
[9]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12、113页。
[10][11]《全唐文》卷九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