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瓦龙

2016-05-14 15:11廖应琴罗洪忠
西藏人文地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梅里雪山

廖应琴 罗洪忠

察瓦龙乡位于察隅县东南部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脚下,

河谷地带海拔只有1700米左右,村庄聚居地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

东南部与云南省德钦县、贡山县相邻,北及东北部与昌都地区左贡县相连,

西部与察隅县竹瓦根镇、古拉乡相连。察瓦龙辖28个行政村,

所属的阿丙、格日、龙普、格布等村庄,就处在梅里雪山的外转经路线上。

那里的居民除藏族外,还有独龙、怒、傈僳、纳西等其他民族。

他们在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如吃住行、穿戴、婚俗、信仰上,都极具特色。

走近藏家村寨

天色已晚,当越野车驶入察隅县察瓦龙乡五米宽的土路时,那种感觉犹如阔步走在十里长安街上。察瓦龙乡政府所在地,就坐落在怒江东岸的一个台地上,这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小镇,才从更远的山里搬来不久,建筑设施并不多,只有几家食宿店、小卖部,乡里所有机关都在一个四合院里办公,街道还是土路,有马匹自由游荡,风一吹尘土飞扬。

在藏语里,察瓦龙意为“炎热的峡谷”。这个名字正与怒江峡谷的酷热相般配。察瓦龙乡四周的山高插云霄,光秃秃的,像被大火烧焦了的一样。也许是受特殊气候的影响,封闭的河谷中形成局部小气候,高温、低湿,好似桑拿,漫山遍野的干旱植物仙人掌让人耳目一新,顶端是鲜艳可人的仙人掌果,每年结出的仙人果高达数百吨之多,而当地人却用仙人掌来喂猪。

察瓦龙乡是丙察察线沿途唯一有断断续续手机信号的地方,当我走近这里最有名的四川饭店,墙壁上写满数年来或自驾或骑行或徒步的“驴友”大名和相互鼓励的豪言壮语,即使穿越途中鲜有人迹,却也让每个人都能感觉到“旅途不孤单”的温馨感。

街道后面的山崖上,有一群绵羊在寻食,让人不得不为生命的伟大而感叹。阳光照耀远方的太子雪山峰顶,一片金碧辉煌。这里也是梅里雪山的转经道,藏族同胞相信,围绕神圣的梅里雪山虔诚地转经,可以消除过往的业障,在生命的轮回中不会迷失方向。一条条小道从江边向雪山延伸,记录着朝圣者的足迹。

我们沿着怒江漫游时,没想到两个涂抹了白色糌粑的小孩邀请我进他们的村庄,几位孩子的母亲见到我们后,不由分说给我们的脸上抹上洁白的糌粑粉,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对我说:“扎西德勒。”原来,我们正赶上当地最隆重的罗赛节,相当于我们的春节。他们结束诵经后,全村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并互撒糌粑表示祝福。他们相信,这些曾摆放在经堂上的洁白糌粑,抹撒在身上可以保佑身体健康,带来吉祥。

我们随着一名小孩,来到了村民旺堆的家中。这是一栋木石结构的二层小楼房,墙为石头砌成,梁柱为木质,楼层以木板隔开,屋顶用泥沙灰混合铺盖。楼下一层堆放柴火和农具,楼上住人,中间为卧室,外面为客厅。客厅开有两个窗户,屋梁和门框上用白石灰,画着一连串图案,表示吉祥。正面是个四方形神龛土台,台上放一铜锅盛满清水,象征财富,土台两侧堆放炊具、酥油桶等物品,土台前是火塘,窗户前放张小桌、蒲垫,供人歇息。火塘正中置一大铁三角架,其右侧有一特制陶罐,内放炭火,上面可放置铜茶壶以保温。

男主人见我们进屋,起身迎客,女主人倒酒。我喝惯了藏区的青稞酒,总觉得酒味有些特别。原来察瓦龙既盛产青稞、小麦,也产鸡爪谷、荞麦等,酿制青稞酒是当地藏族妇女的拿手戏。可是,酿酒原料不只是青稞,还掺杂有鸡爪谷。酿酒前,先将粮食洗净煮熟,晾上3个小时左右,将研磨成粉的酒曲均匀拌入,再置一容器中压实,再用松叶覆盖密封。将此容器放入适宜的环境内发酵,几天后酒香四溢,时间越长,酒味越浓。发酵成熟后,还要经过熏蒸,产生水汽,收集冷却等工序,才能喝到醇香的青稞酒。人们在劳动之余,节假日,或喜庆的聚会时,喝起这清洌香醇的青稞酒,跳起锅庄,唱起祝酒歌,该是何等的惬意。

察瓦龙地处西藏察隅与云南贡山两县的交通要道上,这里的居民除藏族外,还有独龙、怒、傈僳、纳西等其他民族。仔细观察他(她)们的服饰,女主人身穿粉红色的长袖绸衫,藏青色氆氇长裙,腰系彩色横条花纹的围裙。佩戴一对银耳环,耳环用翡翠、玛瑙装饰。颈项挂玛瑙、玻璃珠串成的项链,长达胸部。足蹬羊皮缝制的半筒女靴。她的发式很别致,将长发编成辫子内夹红黄绿等不同颜色的毛线,并将编好的辫子盘于头顶。

男主人头戴毡帽,内着一件白衬衫,外套藏青色的氆氇长袍,缠于腰中,或袒露右臂,足蹬牛皮半筒靴。若逢节日,男子将垂着的右袖系于腰中,腰带为又宽又长的彩布。裤腰上另系一条宽大的皮带,上镶有七八个皮口袋,还挂有银质腰刀、银链等饰物。

在察瓦龙乡政府脚下,有一片宽阔空旷的牧场,梅里雪山巨大的冰川从山体直插而下,一直延伸到牧场的尽头。牧场的一角有一座佛堂,四周挂满祈福的经幡,经过风霜雨露的洗礼,颜色已经有着岁月的沧桑。野花四野,散发着草木独有的芬芳。牧人的脸上绽放着高原红,笑容像蓝天上的太阳。

我们坐在草地上,聆听着溪水的淙淙之声,山风吹过,带来牛铃的叮咚之声,和风马旗猎猎之声。也许是太过安静,放大了自然界的一切响声,我的听觉变得出奇地灵敏。我仿佛能听到一朵花的盛放,一棵草的出土萌芽,世外的一切喧嚣,仿佛烟消云散。

弯弯曲曲的古老驿道,骡马走动时的铃铛声、赶马人的吆喝声,溪流的淙淙声,响彻宁静而秀美的大山深处,我恍惚间像进入了世外桃源。当我们走近一户村民家时,老人热情地招待了我们。老人叫仁真,虽然年岁已高,却能熟练地掰着石榴、夹着核桃,向我们谈起他家现在的生活。

随着丙察察线开通,自驾游不断升温,经过这里观光、旅游、探险的人员越来越多。仁真说,当地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旅游服务,开办家庭旅馆,采取多种措施,加大道路保障和监管力度,确保了游客和群众的安全。现在,仅他家的商店和旅馆,每月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

得知老人家不久前添了孙媳,便询问起当地婚俗来。老人来了兴致,称察瓦龙喜欢大家庭与小家庭共存,有的大家庭祖孙三代同堂,20多人共居一幢房屋内。男女订婚后,择定吉日举行婚礼,富裕人家婚礼颇为隆重,男家要配马匹迎娶新娘,双方都要请能说会道的亲友作为领头人。路上女家的领头人会不时叫迎亲的队伍停下询问这是什么地方?要过什么江?过什么溜索?在什么地方休息等,每次答对了才能继续前进,若是答不对,男家就很丢面子。送亲队伍抵达男家村庄时,领头人不下马,要考问男方;进得男家后上楼前,又一次考问,每次只有答对了,才能继续下面的程序。最后女家领头人才将新娘引入洞房,亲友们纷纷前来祝贺。

新娘娶回家后,男家要宴请宾客三日。来人也不空手,送些粮食、青稞酒、肉类等。晚上人们跳锅庄、弹弦子,与娶媳妇家同喜同乐。新婚三天,新媳妇不参加任何劳动,婚后三日由伴娘和送亲人把新娘送回家,此次新郎不去。十天后,新娘回夫家,并参加劳动和生产。仁真老人最后叹气说:“如今,年轻人充分享有恋爱的自由,婚礼也从简了。”

马背上的狂欢

我们来到察瓦龙的第三天,看到村民们脸上都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和兴奋,一问之下,才知我们正赶上他们一年一度的罗赛节。一般从藏历正月初一到初十,届时家家杀猪宰鸡。三十那天早晨、中午,要请喇嘛来诵经,此间家长必须手拿一根上系哈达的竹竿,全家人跟在后面,手捧盛有糌粑的篾盒围绕自家屋子转上一周。人们边走边将糌粑撒在各房间的四周,表示吉祥,也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除夕夜,男子要向天空鸣枪以示庆祝,主妇煮好猪头肉和粥供于神龛上。初一拂晓,男子朝天放枪,妇女则去汲水,以示勤劳。早晨,全家团聚喝酥油茶、吃油条;中午整个家族聚餐;下午则开始访亲拜友,互祝佳节。夜幕降临,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跳锅庄,场子中间燃起篝火,人们手牵手围火而舞。在弦子的伴奏下,人们边唱边舞,歌声粗犷有力,舞姿热烈奔放,直跳到人们尽兴,直跳到星星也乏了。初五日祭石神,举行赛马会。

在西藏,也许只有赛马,才能真正感受到藏族人民最原始最纯粹的生活触觉和他们勇敢、彪悍的性格,那是野性而真实的魅力。每年藏历2月15日,是察瓦龙乡那久神山的节日,位于察隅县的察瓦龙乡都会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赛马节。西藏的赛马不同于内地,与其将之看成是一场马与人之间的殊死之争,不如将其理解为一场马背上的狂欢。

察瓦龙是茶马古道必经的一个点,当地藏族人对马的强烈感情,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马既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更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牧人心中的生命。因为交通不便,在远行的山林路上,只有马才是最佳、也是唯一的选择。赛马也是一个流传甚久的习俗,它的意义早已不限于比赛,更是当地人交流和融合的一种渠道。许多年轻的藏族小伙将在马背上尽情展示自己的英姿和勇敢。

我还了解到,察瓦龙乡群众从新疆、内蒙古等地买回了一些良种马。离开赛还有几天,村民们已开始在长达3500米的赛马场练马。到了赛马节这一天,一大早,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都穿上了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涌来。马也被打扮一新,马头上系了各种颜色的彩条,马尾巴上系着各种颜色的彩带。赛手们跨上骏马,身轻如燕,快马扬鞭,扬起一路灰尘。马尾上的彩带在风中飘逸闪动,像流星,又像彩虹。

一场赛马一场醉,一场比赛一场欢。骑手们展示出高超的骑艺和拼博精神,观众们尽情地感受和分享着骑手们纵马奔腾于天地之间的快感。人们挤挤挨挨地站在赛道的两旁,当骑手催马疾驰近前时,爆发出一片呐喊与喝彩声。

察瓦龙赛马节将持续一周时间,除了常规赛马外,还有唱歌、跳舞、拔河、背沙袋、跑步、马术等多项比赛。我还发现,这些马背上的男女枭雄们,尽情交流、谈笑和玩乐,最终将比赛演变成了一种比较谁家的马更骏、谁家的姑娘更漂亮、哪家的舞蹈更出色的比赛。

自古以来,察瓦龙乡就是去往西藏腹地的马帮商道,至今云南还有大量马帮活跃在这条古道上。在许多路段,常能遇到成队的马帮。由于路窄,行人不得不靠在山体一旁给马帮让路。赶马人大多是青壮年,他们子承父业,常年奔波于崇山峻岭之中,每次出门都要半个月才能返回。

记得我们从察瓦龙到甲兴村,随着海拔下降,沿途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马帮队伍——骡马悠哉悠哉在碎石路上前行,并很有经验地给车辆让路。这些在茶马古道上常年行走的马队,要从这里把采集到的松茸和药材运出大山,运到林芝去。马帮们都很质朴,每次相遇,大家都会友好地挥手。通常在问路的时候,虽然与马帮的语言不通,但他们还是会努力地给你指路。

在《绒赞卡瓦格博》中,对沿途的说拉垭口和茶马古道是这样描述的:“说拉垭口是连结云南德钦和西藏左贡、察隅的交通要道,是具有文化意蕴和内涵的‘茶马互市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藏民绕山朝拜太子雪山的‘外转路线必经的最北垭口。每年夏秋季节,过往马帮、朝山者、农牧民络绎不绝。”

这也让人想起了探险家斯诺在《马帮旅行》中讲的那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他在这条路上碰到一群身材高大的西藏士兵,裹着羊皮,穿着手工纺织的黄麻长上衣,扛着老式毛瑟枪,挎着插在嵌有银丝装饰剑鞘内的长剑,赶着大约60头骡子,上面装着送给云南统治者龙云的礼物。他们是当时西藏统治者的使者,一路打退土匪的袭击,才将礼物送进云南府。他们满腔愤怒地抗议:“这个地方真不可思议,护送礼品的人员还得以武器开道,一路打着过来,才能把礼品送给它的统治者。”

这个故事中让人着迷的外在因素已经没有了——这里不再是法外之地,但危险以及危险中包含的荒诞和趣味性还存在。丙察察一线的山路仍然具备别处难以匹敌的险峻和绵长。山路一侧是几百米高的石壁,另一侧是几百米深的悬崖,悬崖外是浩荡剧烈的怒江。走在这条路上,会很自然地想起“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现在很难有风景能如此贴切地担当这样的诗句。如果说每段有意义的旅行必须对意识有所改变,恐惧和克制恐惧就是我在这条路上最主要的收获。

仰望梅里雪山

走出察瓦龙时,看到了一个岔路口,分别通往察隅县和左贡县。我们朝察隅方向驶去。沿途坑洼不平的悬崖小道,内心很是恐惧。我们穿过壮观的左布村仙人掌景观带,开始了更为艰险的下坡路,海拔的逐渐降低让我们离怒江江面越来越近,夕阳也无法照射进的荒芜峡谷中,偶尔有马队运输物资,远处的陡坡上,零落的绿意点缀着一个孤单的村落。

从察瓦龙乡目巴村到察隅县竹瓦根镇的近172公里路程,穿过了伯舒拉岭的南部山脉,需要翻越齐马拉山、金拉山和折拉山三座海拔超过4500米的雪山,这也是高山景观最为集中的一段:伯舒拉岭山脉间有很多深谷和沟壑,局部有特殊的小气候,其中让舍曲河谷的景观最为典型。

从察瓦龙前往察隅的路上,得翻越齐马拉山口,这里是观看云南第一高峰,也是西藏察隅与云南德钦界山——梅里雪山的最佳位置。观赏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峰,是我此行的一个愿望。察瓦龙背靠梅里雪山,距离雪山很近,但由于云雾缭绕,在察瓦龙达那村我只看到了卡瓦格博峰的山尖。而当我们翻越齐马拉山口时,云雾散去,卡瓦格博用全景回报了我的虔诚。

梅里雪山坐落在滇西北高原与西藏交界的澜沧江畔,其主峰卡瓦格博海拔高度为6740米,是云南省境内最高的山峰。相传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属羊,地球尚未形成时是一片汪洋大海。当陆地出现之际,卡瓦格博在藏历阴水羊年中转世到人间,成为一位百部圣地之主。故每逢羊年按藏族的习俗都要前往梅里雪山朝山转经。转经分为大转和小转,大转又称为外转,小转称为内转。外转即徒步围绕梅里雪山外围朝拜;小转则是在梅里雪山东面的雨崩神瀑、明永冰川等地朝拜。

正当我们不停地拍照,赞叹梅里雪山的神奇时,驾驶员却说,前面有个叫甲兴的小村庄,更能感受梅里雪山的美景。当我们到达这个雪山环抱只有四户人家的小村庄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东南方向是卡瓦格博的西坡,冰川如巨蟒的长舌向西直朝察瓦龙方向,它的正北方是鲜为人知的梅里雪山二峰,海拔6509米的山峰深藏于奶日顶卡的身后,只有在这里,你才能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看到它如一只巨大的倒扣海螺。

甲兴小村落建在一个数百米长的坡地上,村子下面就是怒江峡谷。它依山而建,都是藏式碉楼建筑,墙面都用白泥涂刷过,门、窗、屋檐的雕刻粗犷与精美交错得当,图案丰富,色彩艳丽、厚重。这里的房屋和察瓦龙其他地方一样,讲究自然条件和风水。当地民居都朝阳背阴,村里有一小溪流过,故民居都靠沟而建,认为这样能兴旺发达,安康幸福。我们来到明真家,他的妻子叫卓玛,今年35岁,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从对岸村子嫁到这里。她喜欢这里宁静温馨,种植的粮食蔬菜吃不完,家里还养有猪和鸡,很有幸福感。

我们坐在火塘边,喝着卓玛自酿的甜酒,透过忽明忽暗的火光,看到他们夫妇俩脸上始终透着平静祥和。我们是不认识的陌生人,可他们却极热情地招待我们,让我们很是过意不去。就在这时,我们遇到一队转山朝圣者。他们主要转梅里雪山,当地人称之为“卡格博”,这是神的名字。他们也转其他神山,如在察瓦龙的后山上,就堆有许多刻着藏文的石头,说那是卡格博的女儿,每年都有藏族妇女前往烧香拜佛,却忌讳男子前去。

我看见朝圣者们面朝梅里雪山,一遍又一遍地吟唱着六字箴言,歌者大多为女性,第一次听到唱出来的六字箴言,我无法描述出它的美妙,只觉得灵魂在升华。

察瓦龙藏胞有朝山拜佛和转山敬神习俗,一般数年一次。朝山大都是富裕人家前往中甸和大理朝拜鸡足山,然后转山敬神,即使贫困之家也要做。当然,转山多选择在羊年进行。人们从当地出发,抵左贡县扎浪村到德钦,过怒江,达梅里雪山,再从扎恩渡怒江,达功多、扎娜,返回门工,转山一周需一个月时间。转山人怀着对神的无比虔诚,边走边诵经。村民们说,转了山,人死后就不会下地狱,即使因冻饿而死于雪山峡谷,也被认为升入了天堂。

傍晚,树林中朝圣的人们围在火堆旁欢声笑语,共享晚餐。虽然他们来自不同地方,互不相识,但在朝圣的路上为了共同的目的结伴而行,不分彼此,犹如一个大家庭。他们的饮食极其简单,酥油茶和糌粑。只是酥油茶省略了以往的加工程序,直接把酥油放入烧沸的茶水中就算好了。这天晚上,朝圣者们唱起了歌,通过一位藏族翻译方知,他们唱的是古老村庄里老人留下来的歌声:“我喜欢白色上面再加一点白,就像晶莹的雪山走过一只岩羊。我喜欢绿色上面再加一点绿,仿佛翡翠的松林落下一只鹦鹉。”

猜你喜欢
梅里雪山
想象一座雪山
波澜壮阔的自然奇观:云南三江并流
中国十大最美雪山之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 我的老阿爸
冷酷的卡瓦博格峰梅里雪山,登山者永远的禁地
SHOWER OF THE GODS
天气预报与梅里雪山山难
致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来客
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