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课前生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6-05-14 18:31徐立平
课外语文·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对接有效性课堂教学

徐立平

【摘要】“课前生成”是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自行解读文本、提出疑问并形成文字以备课堂研究探讨。所谓“有效利用”是指教师根据这些课前生成的教学资源准确地掌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预设;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的“课前生成”资源有效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充课堂教学的容量,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延续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课前生成;对接;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教师课前精心的设计,高效的课堂应该是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目前影响高效课堂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中忽视了问题的“课前生成”,以至于课上的设计无的放矢。教师对于课前预习设计的忽视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师评价中,关注点一直保持在课堂教学和课后检测,忽视了对于课前预习部分的设计和评价。

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限制,篇幅较长的文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被分割成几段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像这样把一个整体性的知识模块割裂开来的情况,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失去了完整性,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并且会降低学生的求知热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师全堂讲述与学生的被动接受已让位于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课前预习成为十分重要且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所谓“有效利用”是指教师根据这些课前生成的教学资源准确地掌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预设;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的“课前生成”资源有效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充课堂教学的容量,使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堂以外,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延续性和创新性。

利用“课前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有的放矢地指导预习

心理学证明:带着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好。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或者查阅资料去寻找答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作业时,要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给学生列预习提纲,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其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求学生做预习笔记。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相关问题并提出疑问。在布置学生课前预习的时候,教师要把握预习的主导方向,即有明确的预习目标,可以是一个目标,也可以是多个目标。

二、及时完善教学预设

“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奥苏伯尔)这说明掌握学情对教学来说意义重大。因此,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课前生成”做及时的批阅、恰当的评价和清晰的整理,准确掌握学情,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完善教学预设。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再把学生的需求转化为教师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进行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预设。最关键的是在预设中要结合学生探究点寻找到这节课知识点切入的角度和方法,力求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合理思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课前准备形成了师生共同达成的目标,也就为课堂高效奠定了基础。

(一)及时批阅

及时批阅学生的“课前生成”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哪些知识,解决了哪些问题,又发现了哪些问题,提出了哪些问题。从而思考自己在教学设计中应该侧重于哪些内容,应该忽略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要详细地讲,哪些内容点到为止,避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无用功。

(二)恰当评价

抓住学生“课前生成”的要点,给予恰当而准确的评价,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学生在得到反馈信息时就可以主动思考和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向,重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恰当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三)分类整理

把学生的“课前生成”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类整理,将其与自己教学预设相结合。例如张泉明老师在教授《礼拜二午睡时刻》一文时,将学生的“课前生成”按照“解读类”和“问题类”进行整理。“解读类”主要集中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课前解读,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以及情感主题的初步掌握;“问题类”主要集中了学生在预习文本时产生的疑问,如“文中为什么反复提儿子的名字?”在“解读类”中,又细分为“情节概括”“主题探索”“叙述视角”“设置悬念”等小类。并且把这些分类与自己的教学预设紧密结合,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

三、充分合理地利用“课前生成”,与课堂教学有效对接

(一)充分利用“课前生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华盛顿图书馆的墙壁上挂着这样一句话:听过的忘记了,见过的知道了,做过的理解了。说明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重要性。课前预习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可以使教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教学变得高度有效。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合理利用“课前生成”,提高课堂效率

所谓“合理利用”,首先,要将“课前生成”与课堂预设相对接。在解决问题时尽量利用有针对性、有典型意义的“课前生成”。以《礼拜二午睡时刻》为例,在涉及“叙述视角”这一问题时,将课前分类整理好的“课前生成”中有关“叙述视角”部分充分地展示出来,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第三人称视角的好处所在。

其次,合理利用“课前生成”还要在课堂上对所用的“课前生成”给予有效的评价。这是对课前评价的补充,也是在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教给学生如何评价。

(三)打破常规,有效对接

课堂四十分钟,应激点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的课堂是乏味的,也是不符合学生思维逻辑和记忆习惯的。每篇课文教师可根据其不同特点精选一两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进行大胆的取舍,力求详细恰当、各有轻重。

在常规的教学预设中,我们往往按部就班地以“链条式”的方式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形成一个问题链,然后在课堂上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走在这条“链”上,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表达自由。也使课堂的容量受到限制。而将“课前生成”与课堂教学有效对接则成功地解决了“链条式”带来的难题。利用“课前生成”,我们可以以“板块式”组织课堂教学,即课堂上简单地处理学生在预习时已经理解的内容,甚至忽略一些众所周知的信息,避免重复建设,而是将问题有逻辑性地分成几个板块或者几个点,集中解决学生难以理解的和提出质疑的问题。例如《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简略处理了作者介绍和情节概括两个常规知识点,将课堂重点放在“叙述视角”“悬念设置”“场景的作用”和“主题探讨”上,同时用细节将几个问题连贯起来。这样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且重点突出,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有挑战性的问题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再如:《荷塘月色》作为华文经典美文,内容含量很大。常规的教学方法既讲作家作品、社会背景,又讲语言风格、情感线索、结构特点、经典修辞等等。然而这种全面分析作品的方法很拙劣,最后在学生的脑海里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利用“课前生成”就可以舍弃旁枝末节,把重点放在了指导诵读上:朗读、诵读、配乐读、背诵……通过反复读,学生自然也就理解了文章的语言风格及作家的情感倾向等,并且还能将精致优美的语言熟记于心应用于平常的写作训练中,课文内容理解了,文学的审美效果达到了,时间也节省了,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四、布置作业,延续生成

有效的语文作业可以检测学生课堂听讲能力和知识消化、巩固、运用能力,也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用布置作业的形式将“课前生成”加以修改和创新,实现有效教学的延续性和再创造,从而使一堂语文课的知识容量无限扩大,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完整统一,最大程度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课前的有效预习并生成文字的方法可以促进教师教学预设的完善,其与课堂的有效对接可以扩充课堂知识容量,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打造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肖正德.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6).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对接有效性课堂教学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与幼儿美术教学对接的几点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