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05-14 15:12柏秀叶
文学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契合践行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大量经典的作品,它们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对和谐社会的美好向往、对个体生命的尊重的当代价值、对当今人际关系的重要启示方面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在教学中利用有效手段寻找青年学生兴趣所在,搭建桥梁;坚持中国精神,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契合 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重视文学的审美性和抒情性,又关注现实人生,关注伦理道德,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讲话中更是明确提出:“对传统文化适用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新的涵义。”《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学习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鉴赏与思考能力、人文传统认知与主体思维能力,同时将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

1.对和谐社会追求的美好向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和”指和顺,谐和,即《周·乾》说的“保合大和”,“谐”出自《尚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有和合、协调之意,和谐就是和睦协调。孔子在和学生的一次对话中“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篇),他所赞同的是曾皙(点)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①在一片和睦祥和的氛围中,礼乐教化下的美好社会呈现在面前,稍后的孟子提出了更为具体化的理想社会模式“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到了杜甫的《忆昔》诗中,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在当今,和谐则是社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和平、追求幸福、奉献世界的中国梦而奋斗。

2.对个体生命价值尊重的当代价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自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述是“自然”,这个自然不是近代所谓的与人类社会相对的自然界,而是有“自然而然”、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涵义。自由既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又包含个人存在和发展的自由。在中国古代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中,它是魏晋风流中的颖悟、旷达和真率,是“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俯仰自得;在传统儒家经典《论语》中,它是儒家所坚持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守;它既是孟子身上至大至刚、必须用正直来培养的浩然之气,也是李白诗中“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强烈自信。在当今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精神生活日趋复杂的大环境下,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传统的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仍旧具有理想价值。

3.对当今人际关系启示的重要意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对家国的关爱是诗歌中永恒的主题,屈原唱出的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强音;杜甫的诗歌则因关注国家的苦难号称“诗史”;在唐诗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歌颂中我们体会到国家强大的自信;在宋词对山河破碎的诉说中我们也体会到了失去国土后斗志昂扬的坚强;它既是僵卧在孤村的晚年陆游的“尚思为国戍轮台”,也是青年辛弃疾的“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敬业更是教师躬行的准则,习总书记在北师大讲话中对全国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那就是“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教师的为人处世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与他的学识和能力一样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要注重自我修养,不断追求道德的至高点,才能成为敬业的模范。在教学中只有自觉坚守“士不可以不弘道”的信念才能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诚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要求诚实无欺,信守诺言,它是一诺千金的季布,也是抱柱而亡的尾声,它是冯梦龙笔下不肯拾遗的施复,也是司马迁文中已诺必成的荆轲,这些文学经典中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熠熠生辉,在当今仍有着启发意义;友善是“友好”和“善良”,既是行为要求,又是心理要求。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在与人交往时如果能时刻牢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儒家信条和“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的诗意描绘,将会创造和谐的社交氛围。

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寻找兴趣所在,搭建桥梁。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人们往往热衷于快餐式消费、追求感官的强烈刺激,尤其是很多高校青年学生热衷于当红IP影视剧。不可否认的是,多数网络剧存在粗制滥造、牵强附会、趣味低级的缺陷,但我们不能完全回避大的多元化的环境。其实,部分制作优良的IP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可以说是有功的。比如,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传统文学的一个类别,在流行的网络言情小说中大量出现,这就给了读者接触传统文学的机会。叶嘉莹先生曾经说过,“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教学过程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契合点,在青年学生心灵日益浮躁、急功近利之时,让他们参与到吟诵诗词中来,体验内心的自由,追求人格的精神独立,正是在潜移默化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坚持中国精神,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中国精神是中国人对自然、对社会、对宇宙万物的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先秦神话作品中,集中体现了我们的中国精神,补天的女娲、尝百草的神农氏、射日的后羿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才是厚生爱民;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我们的先民几乎无法像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们那样贪图享乐,他们时刻处于危难之中,与洪水猛兽抗争、充满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虽然时移世易,但先民们基因中的中国精神却累积在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的心中。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学业和就业的压力、情感的冲突与迷茫可能都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大的波动。青年学生只有不妄自菲薄、盲目崇洋,把握好中国精神,“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扎实做事,踏实做人,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它既有大量纯文学的美文,充满人世间的诗情画意,又因“大文学”的观念富含伦理教化、重视文学的实用价值。在教学中它能潜移默化地丰富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培育和弘扬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注 释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4页

②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第147页

参考文献

〔1〕王晓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求是》2012年23期,〔J〕

〔2〕刘川生,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重要思想支撑《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06期,〔J〕

(作者介绍:柏秀叶,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文学契合践行
新形势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创新的几点改革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生态建筑理念和“包豪斯”理念漫谈
探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研究
大力弘扬“东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边缘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中项羽形象寻绎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