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黛菲
如何判断伤病员是否心跳骤停
监考女教师猝死事件中,许多同学事后描述时都表示曾经听到过她粗重的呼吸声,甚至看到她嘴里吐出白沫,但却都以为是老师打呼噜睡着了。他们不知道,监考女教师当时正在鬼门关前徘徊,若有人能及时施救,也许能为她赢得死里逃生的机会。
2015版现场心肺复苏里再次强调,作为非专业人群,判断伤病员是否发生了心跳骤停,只需两项指标:是否有意识并能对刺激作出反应;是否有呼吸存在。不要试图采用听心跳、摸脉搏、看瞳孔、掐人中等这些方式判断。
第一目击者应该怎么做?判断意识是否存在时,记住四个字“轻拍重喊”。轻拍,是用双手轻轻拍打患者两侧的肩膀,不可过度用力,更不可左右摇晃;重喊,则是指救护员凑近伤病者耳根20厘米处大声呼唤“你怎么啦”。患者若无回应,就要马上紧接着观察呼吸。
进行呼吸判断时,可采用“一听二看三感觉”的方法。“一听”是指听听患者的呼吸音是否存在;“二看” 是指观察患者的胸廓是否有隆起;“三感觉”是指救护员以自己的面颊凑近伤病员鼻腔感觉是否有呼吸气流涌出。整个判断过程不应超过10秒钟。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有些心跳骤停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施救者难以辨认的类似于全身性癫痫发作的症状,以及只有出气没有进气的濒死喘息,这种情况均应视为启动心肺复苏操作的识别指征。
呼救求援应当怎么做
当现场只有一名施救者,究竟应该先打120,还是先进行复苏抢救?2015最新版心肺复苏指南解决了这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利用手机免提功能,向专业机构呼救,同时进行胸外按压的操作。同时,又再度重申了应要求获取体外心脏除颤仪(AED),一旦送达则立即停止手上的操作,因为AED作为公众版救护生命链的第三环节,是最能促进生存的有效手段,越早应用,生还概率就越高。
新版心肺复苏的三大核心步骤
2015新版心肺复苏指南里重新修订的要点,主要集中在三大核心步骤。操作流程仍然以胸外心脏按压开始,在打开气道的基础上进行人工呼吸。对8周岁以上的患者,按成人版的标准进行操作。
A步骤
建议救护员要“快速按、用力按”,通过增加胸廓内压,为心脑提供必需的血和氧,但要求进一步加快按压频率至每分钟100~120次,在按压深度上不仅要达到至少2英寸的下限,同时还设定了2.4英寸的上限,也就是说,按压范围是使伤病员的胸廓下陷5~6厘米的深度。因为有研究报告认为,按压深度过大虽然不至于危及生命,但却会导致损伤。要注意的是,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时间,按压、放松的时间比各占50%。按压间隙,救护者的手掌不得倚靠于患者的胸壁,以便每次按压后,患者的胸廓能够充分回弹。
B步骤
打开气道,手法依旧是仰头举颏法,即左掌置于伤病员前额发际处,右手的食指与中指抵住其下颌骨骨体的边缘,双手同时用力打开气道,使下颌角与耳垂的连线呈90度垂直,这样就好比打开了一扇窗户,空气才能由此进出。
C步骤
即口对口人工呼吸,必须要在打开气道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实施。操作要点是吹两口气,每次吹气时间应超过1秒,救护员眼角的余光能观察到患者的胸廓有隆起,才表明有空气进入其肺部。吹气时,救护员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捏住患者鼻翼的两侧,停顿时则应松开鼻翼。严格执行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要注意避免过度通气,即救护员深吸一口气后用力吹入,以至于过多的空气通过伤病员的咽部进入胃里,引起胃膨胀反而干扰了胸壁的血液循环。通常需要持续半小时以上,中间停顿时间若超过5秒将会前功尽弃。
编辑/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