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珍芳
[摘 要] “概论”课程是“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这门课在美术院校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剖析了影响美术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概论”课;教学实效性;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5-0108-0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是“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尤其是清醒的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正确的看待和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关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将系统论、社会学和生态学紧密结合起来的基础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强调人在环境中,即把人及其生存的社会环境看做一个社会性的生态系统,而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系统作用的结果。社会生态系统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是指个人系统,包括个人的生理、心理和情感因素等;中观系统是指对个人有影响的小群体,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和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是指比家庭、学校更大的一些社会系统,比如社会环境。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体来说,微观系统的思想、情感、行为会受到中观系统如家庭、学校和单位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宏观系统如社会风气、社会制度、社会习俗等各方面社会因素的重要影响。同时,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又反作用各系统,对这些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1]
二 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考量制约美术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的主要因素
1 宏观系统分析:社会大环境
美术院校大学生对“概论”课程的认知同样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巨大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大量涌入使价值观、道德观多元化;对“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猫论”的误读,使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盛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直接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就业问题、医疗问题、养老问题等以及党内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如贪污腐败问题、官僚主义作风问题等,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概论”课的正面宣讲就被一部分学生视作“假、大、空”。作为宏观系统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普遍的、深远的、潜移默化的,若不能及时并有针对性的疏导,会长期制约“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2 中观系统分析:学风、教师
一个学校的学风直接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在美术院校,对“概论”课程存在着两大错误的认识:一是把艺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立。部分学生认为艺术尊崇自由、尊崇个性,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要树立权威、统一认识,这会抑制个性思维发展,影响艺术创作;二是重专业、轻文化,认为“概论”课对美术院校大学生的成才没有用处。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的积极性和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美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是被边缘化的课程,不仅不受学生重视,甚至还受到个别专业老师的歧视,挫伤了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美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公共课,教师没有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空间,从而缺乏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动力,导致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技能提高缓慢。在工作中表现为机械的上课,消极的科研,缺乏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的深入研究,最终影响这门课的教学实效性。学风、教师作为中观系统,是对宏观系统的反映,同时又会反作用于宏观系统并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微观系统)。
3 微观系统分析:美术院校大学生特点
美术院校大学生在生源上、思想上、行为上都有自身的特点。生源上,美术院校大学生文化课学习习惯相对较差。现行高考制度规定,艺体类学生在录取时文化课分数要低于同等的普通高等学校。这导致多数学生从中学时就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技能上;同时,学生们游走于各培训学校,所在中学对他们的管理相对松散,养成了上文化课随心所欲的习惯。进入大学后,管理更加宽松,文化课学习习惯进一步恶化。思想上,美术院校大学生思想开放、崇尚自由和个性发展,具有反传统、反权威的特点。在行为上表现为标新立异,对世俗权威不屑一顾。而“概论”课就是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性。
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环境、学风教风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是整个系统作用的结果;同时,各系统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协调的,各子系统或系统各要素发生改变,整个系统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以达到系统的新的平衡。因此,要提高“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要以系统的眼光有重点的进行干预。
三 提高美术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对策
1 立足整个生态系统:“概论”课教学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概论课教学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即从现行的大班授课转变成小班教学,由讲授式为主转变为学生参与式教学为主,由一个老师通讲转变为专题式教学。这是对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全面干预,也是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2]。
首先,对微观系统的作用。大班变小班,一个专业一个文化班,教师能够深入了解社会大环境、校园小环境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解答学生的迷惑,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其次,对中观系统的作用。大班变小班,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更贴近学生实际,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扭转学风、教风。从内容上来说,学生是同一个专业而且人数较少,关注的问题相对比较集中,便于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专题式教学,使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从教学方式方法来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的采用讨论、辩论、观摩、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专题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也给了老师更多自主性,有利于发挥老师的研究特长,提高教师的教研积极性。再次,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校园小环境的改变,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大环境的改变,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又将进一步推动校园小环境和学生思想行为的改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 立足中观系统:教师要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
“概论”课教师,必须要从机械教学向教研结合,以研促教转变。从内容上看,“概论”课是一门理论性和现实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的逻辑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把问题讲透彻,使学生信服,也才能消解不良社会思想对学生的影响。此外,“概论”课涉及的内容学生在中学接触过,但基本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这就要求大学的“概论”课教师必须在中学的基础上讲出深度,讲出广度,讲出新意,学生才喜欢听。因此,教师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从理论高度把握教材,剖析问题;同时还要博揽群书,拓宽知识面,力争做到既有专业深度又有知识广度。
从教学方式方法上看,“概论”课的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没有形成一套有课程特色、有学生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的改革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概论课需要教师们把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之余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以理论指导教学,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并把这些经验教训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在理论层面进行全国性的交流学习,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经过理论-实践-理论批判-实践的过程,才可能探索出适合课程特色又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
针对美术院校“概论”课教师科研动力不足的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把科研能力尤其与教学相关的科研成果与年度考评、晋升挂钩;定期组织、参与全国性的或地区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学术动向,提升科研能力;支持和鼓励教师进一步攻读学位或研修。
3 立足宏观系统: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普遍的、深远的,它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认知状况,而且通过影响学校、家庭、社区小环境又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要提高“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消除学生对这门课的抵触情绪,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一方面,在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中要切实把群众路线落到实处,了解人民群众意愿,满足群众合理需求,尽量减少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现象;不断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始终保持党员干部的先进性、纯洁性。另一方面,党和政府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及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进行正面引导,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
总的来说,要把美术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放到整个生态系统环境中来理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学校、家庭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仅靠教师和相关教学单位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要形成教师、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使整个系统良性循环,才能有效的提高“概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查尔斯·H·扎斯特罗,卡伦·K·柯斯特-阿什曼.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师海玲,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
[2]徐艳国.教育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指导委员2013工作会议讲话[N].2013-10-12.
[3]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