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志强 陈学军
摘 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民俗旅游开发不仅有利于实现赫哲族聚居地旅游业的深入发展,而且会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增强赫哲族群众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认同感。通过对赫哲族聚居地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认为,赫哲族民俗旅游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以当地最具特色的渔猎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深入挖掘特色旅游文化元素,加强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与宣传,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实现旅游资源整合,采取多元化营销手段,努力打造赫哲族旅游文化品牌。
关键词:文化旅游;民俗旅游;旅游开发;赫哲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5-0086-03
一、赫哲族历史文化及聚居地区位特点
(一)历史文化简介
“赫哲”一词最早出现于官方文献《清圣祖实录》,凌纯声先生认为“从赫哲现在所居的地域上考察,隋唐时的黑水靺鞨,当为赫哲的远祖。”[1]从历史来看,赫哲族不仅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悠久,而且是不甘受压迫,敢于反抗的“通古斯之雄族” [2]。无论是抗击建州女真,还是抵御沙俄入侵,都体现了赫哲人骁勇善战的品质。关于赫哲族起源的传说更是极具特色,但无不体现了贯穿于赫哲人生产与生活的渔猎文化。在赫哲人历史发展过程中,渔猎文化占据赫哲人生活的首要位置。在清代,赫哲族与当地各民族及关内的商品交换日益频繁,渔猎工具不断得到改进,生产力逐渐提高,原始社会趋于瓦解,至清末已从原始社会末期跨入阶级社会。辛亥革命以后,三江平原地区开发的速度加快,赫哲人与汉族杂居,渔猎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3]。日本侵占东北后,对赫哲族实行野蛮统治,使赫哲人口锐减,抗战胜利以前,已濒于被灭绝境地。新中国成立后,赫哲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融合于满族共同体,一部分从满族八旗中分离出来,成为今天的赫哲族。
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保护力度,2005年和2011年,国家连续制定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使赫哲族自1999年以来,从最初的300余人发展至如今的5000余人,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聚居地区位特点
赫哲族聚居地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主要分布于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佳木斯市郊区敖其赫哲族村和抚远市抓吉赫哲族村。[4]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自然风光优美,适宜发展旅游业。交通便捷,拥有佳木斯机场、抚远机场、同三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较为完善。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境内盛产的鲟鳇鱼、大马哈鱼驰名中外,是大马哈鱼的故乡。更有“三花五罗”、鲤、鲫、鲢、鲶等种类繁多的鱼类,因其质量好、产量高,久负盛名。赫哲族聚居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不仅给当地养殖业提供了良好条件,而且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赫哲族聚居地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赫哲族聚居地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虽然不少赫哲族村已建成了文化村、风情园等形式的景区,但旅游业还限于资源依托型模式,旅游开发以传统的景区观光和展馆展示为主,开发模式较为低端。景区建设也停留在传统的观光旅游层次,如民俗展馆仅仅停留在实物展出的状态,静态的展示难以凸显赫哲族渔猎文化的特色。游客的旅游活动局限于山水观光、参观文博馆等形式,对于赫哲族传统歌舞表演、影视作品、实景演出、萨满文化以及赫哲美食等未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或处于空白状态。由于景区缺乏核心竞争力,与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村活动趋同,对国内庞大的旅游客源市场吸引力较弱。
三、赫哲族聚居地发展民俗旅游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一)必要性
1.就目前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现状来看,还缺乏成型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民俗旅游项目,大多数少数民族的旅游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大力发展赫哲族聚居地民俗旅游可进一步繁荣黑龙江省的旅游业。
2.发展以文化旅游为内涵的民俗旅游是赫哲族聚居地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弘扬与发展民族文化,才能提升景区影响力和游客满意度。打造主题模式景区是赫哲族旅游文化未来发展主要特色。
3.文化对于游客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景观本身的吸引力,只有将文化融入到景区里,才能更好突出文化为主的新型民俗旅游模式。文化旅游对于民族景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景区必须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从赫哲族深厚的文化内涵来考虑,赫哲族景区只有大力弘扬其民族文化,才能在未来的旅游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现实意义
1.民俗旅游开发有利于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赫哲族文化,领会赫哲文化的独特魅力。
2.民俗旅游开发有利于拓宽赫哲族聚居地与外界的交流渠道。一方面可以促进赫哲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增强赫哲族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先进经验的学习,实现民俗旅游开发的科学化,提高赫哲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3.创新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
四、赫哲族聚居地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根据表1赫哲族聚居地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可知,赫哲族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极具优势,尤其是“龙江丝路带”建设不断推进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带来机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为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客源。对于其竞争对手,应持合作共赢的态度,根据双寡头博弈理论,合作双赢是必由之路。交通条件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必备环节,也是赫哲族地区最大的劣势。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如云南、内蒙古、西藏等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得力于当地歌手、明星等人的歌舞与影视作品的宣传效应。再如云南元阳梯田的开发更给赫哲族民俗旅游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基于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紧密结合民族文化,打造实景演艺,满足游客追求深度体验的需求,从而宣传文化、营销文化,打造新型文化。
五、赫哲族聚居地民俗旅游开发策略
(一)深度挖掘特色旅游文化元素
就目前赫哲族旅游业发展而言,深入挖掘特色旅游文化元素是重中之重。要打破传统自然山水风光游一家独大的局面,独具特色的渔猎文化是赫哲族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围绕赫哲族渔猎文化,可以深度挖掘的赫哲族旅游文化元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1.鱼皮、桦皮制品。推出以国家级非遗项目鱼皮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为代表的赫哲族手工艺主题旅游产品,让游客在艺人指导下,学习鱼皮衣、鱼皮饰品、鱼皮画、桦皮画等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制作,亲身感受赫哲艺术的独特魅力[5]。
2.赫哲美食。在保留传统烹饪模式基础上结合各种菜系的烹调手法进行创新,打造赫哲特色美食。推出“做一天赫哲人”、“干一天渔家活”等旅游产品,游客“吃渔家饭、干渔家活、随渔家俗”,学习与模仿赫哲人的捕鱼生产方式,感受和体验赫哲族的渔猎生活。
3.民族歌舞。根据赫哲族的神话故事,结合赫哲族舞蹈、伊玛堪、嫁令阔及鱼皮服饰等民族文化符号打造旅游演艺项目,结合先进的影音技术,真实反映赫哲族人的生产生活。旅游演艺可以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繁荣旅游地夜游市场,改变 “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传统旅游模式。旅游演艺应注意更多聘用赫哲人,以增加民族群众收入,提高旅游地经济收益,增强民族认同感,扭转人才流失的局面。通过演出的不断创新可以加速旅游产品更新,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
(二)加强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与宣传
第一,在保护赫哲族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增加一些新的时代元素,适应当下游客的日常生活需求。 在宣传方面,应借助新媒体,基于朗朗上口的嫁令阔,改编成流行民乐,其中可以加入大量的民族文化符号,如空康吉、鱼皮服饰等。第二,把赫哲族民间故事改编成电影、电视等形式,通过实地取景等手段宣传当地旅游形象及赫哲文化。第三,引进电视真人秀节目等形式,通过节目的影响力宣传赫哲族聚居地文化及其形象。第四,借助赫哲民族文化节、赫哲民族美食节、开江节等民俗节庆活动扩大影响。
(三)打造旅游文化品牌
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打造自身独特文化品牌,将赫哲族渔猎文化通过影视、歌舞等形式展现给世人。歌曲与影视作为文化的载体更具渗透性,对民族文化的宣传重要作用更加有效,不少兄弟民族通过歌曲影视等形式的宣传已经收获了丰硕的成果。目前,传统赫哲族旅游产品市场范围较小,宣传力度不足,以致外人对其了解甚少,所以应大力宣传其特色旅游产品,如桦皮画、鱼皮画、鱼皮服饰等。要以产品销售的利润来反哺品牌,以此带动赫哲族民族文化品牌的建设。
(四)实现旅游资源的整合
单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吸引力有限,赫哲族聚居地不应单纯依赖民俗旅游,要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增强赫哲族旅游业的优势。首先,基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结合森林、湿地、农业、红色文化、黑土文化、北大荒文化及周边地区的矿业文化,打造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精品旅游线路,丰富赫哲族聚居地民俗旅游开发的内涵。其次,应发挥新型旅游业态的作用。近年来,旅游地产和旅游电影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发展正在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可以结合赫哲文化及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开发特色景区式避暑度假地产。此外,可吸引电影电视剧来此拍摄,借此宣传当地的自然风光及民俗风情。
(五)采取多元化的营销手段
1.赫哲族旅游营销首先应明确赫哲族聚居地旅游市场定位。针对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旅游可进入性分析,以聚居地为中心辐射的佳木斯、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等地的游客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为黑龙江省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游客;三级市场为省外(包含港澳台)及日韩地区的游客。赫哲族聚居地的市场定位应针对一级市场打造近郊休闲游项目,主要客户群体为周边假期出行的游客。随着国家2.5天休假及带薪假期的推行,客源市场将不断扩大,尤其以亲子出行为主要群体,所以应突出民族历史文化教育、亲子活动项目等旅游内容。
2.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第一,采用线上线下的网络合作运营模式,积极与B2B、O2O等电子商务模式相结合,推出属于自己的网络营销模式。第二,与旅游支票,电子银行等开展合作,实施旅游联票合作模式。第三,导入DIS(区域形象识别)系统,强化事件营销充分利用政府政务网等网络平台,实现营销传播渠道和营销资源的整合,达到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传播效果。
3.开展体验式营销,实现与游客的良好互动。首先,推出展现赫哲族特色的旅游宣传口号,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情感需求,激发其旅游动机。其次,采取关联营销策略,引导游客产生积极回忆。建立游客互动平台,通过政府、景区、游客之间的亲密互动及游客反馈的旅游信息,培养游客的忠诚度,并更好地建设景区。第三,对景区运营方式进行创新,如制作具有赫哲族文化符号的可供游客收藏的景区门票,发挥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的传播影响力,对景区进行拍照分享等活动内容,制作微博话题,加快在网络中的传播速度。
4.建立智慧旅游平台,开展智慧旅游营销,为游客创立便捷的旅游信息通道。一方面有利于游客利用网络终端了解赫哲族聚居地旅游资源等资讯,以便拟定旅游计划;另一方面有利于智慧旅游平台运营商通过旅游舆情监控和数据分析,挖掘游客对赫哲族聚居地旅游资源的兴趣点,发现旅游热点,以便旅游企业开发针对性的旅游产品或根据游客需求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
[参考文献]
[1]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册)[M].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52.
[2]鸟居龙藏.东北亚洲搜访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143.
[3]陈学军,刘小佳.城镇化进程中的赫哲族民俗旅游开发[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33(2):165-167.
[4]陈学军.赫哲族鱼皮服饰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4) :77-78.
[5]安贺新,汪榕.旅游企业体验营销案例评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133.
(责任编辑:董博雯 梁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