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芳 韩春鲜
【摘要】分析了新疆区域旅游发展模式,以各地州(市)2001-2013年的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为基础数据,从时间变化和空间演变两个方面分析新疆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结果表明:新疆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经历了点状模式、点-轴模式、网状模式演化阶段;新疆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州(市)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入境旅游空间差异大于国内旅游;新疆各地州(市)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首位分布特征,特别是国内旅游呈现出典型的首位分布,其国内旅游首位度大致经历了降升降的演变,入境旅游首位度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首位城市主要是乌鲁木齐;旅游产业要素从时间角度看,旅游景区、旅行社和星级饭店增长迅速,从空间角度来看,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阿勒泰地区、伊犁州直辖县市、喀什地区等地,旅行社和星级饭店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市、伊犁州直辖县市和阿勒泰地区;影响新疆区域旅游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有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政策、交通网络、旅游市场需求、区域产业发展战略调整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
【关键词】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旅游空间结构;新疆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5.006
区域旅游时空分异的研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此很多学者将研究视角从单个旅游区转向旅游区域,探讨旅游目的地区域时空分异问题[1]。20世纪60年代后,国外学者Hills研究了旅游空间核心—边缘理论模型[2];Weaver应用核心—边缘理论模型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安提瓜和巴布达群岛进行了实证研究[3];Anselin指出空间依赖的存在打破了大多数古典统计分析中相互独立的基本假设,将古典统计方法应用于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时,通常不能获取这些数据的空间依赖性,会引起各种问题[4]。旅游业因具有显著关联带动作用,成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5-6]。国内的旅游地理学者陈传康较早地开始对区域旅游进行研究;保继刚等[7]利用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旅游现象的空间分异、过程、结构等方面;吴必虎等[8]利用最近邻点指数计算了中国世界遗产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出中国世界遗产地属于凝聚分布;陆林等[9]以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为研究材料,分析了省际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总体水平及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汪德根等[10]利用二阶段嵌套泰尔系数分解方法,对2000~2008年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和国内旅游经济区域发展的省内地(市)间差异、省间差异、地带差异变化特征及其对全国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并以省内地(市)间差异为视角,分析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陈弢[11]基于协调度理论及其用于旅游的常见模型,建立省域旅游业多年发展协调度分析模型,利用1996-2010年全国旅游统计数据,从旅游供应、需求与支持三个方面分析了全国省域旅游业的协调变化。此外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不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的实证研究。
对新疆区域旅游及其空间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甚少。唐伟等[12]对旅游资源的丰度、组合状况以及整体优势度等方面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和区域间的横向比较,阐述了新疆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和旅游业的区域发展重点;韩春鲜[13]借用标准差分析了2000-2006年新疆15个地州的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水平;孙浩捷,汪宇明[14]以新疆伊犁河谷地区为例,梳理区域旅游资源类型,并分析了竞争型旅游资源类型和旅游资源市场竞争力,提出了旅游资源的空间区域整合开发方案;王亚奇等[15]从客源地和目的地的角度出发,结合旅游流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其空间属性,从旅游流的流量分布、旅游流流向空间结构和旅游流流源空间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王松茂等[16]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指标对新疆14个地州市2001-2010年的旅游经济差异的总体特征及变化做了研究;李东,杨兆萍等[17]借助经济模型讨论了区域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和旅游经济联系隶属度。总之,对新疆区域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地域分布、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旅游区域划分等领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新疆区域旅游进行全面研究甚少,特别是对新疆去旅游时空格局演变的原因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入。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由各省辖市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与全省国内、入境旅游收入的平均值的比值来反映,这个值可以称之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值。
式中,T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值;Xi为地区i旅游收入;n为某一区域包含的城市个数,T=1表示该市旅游发展水平与全省旅游发展水平持平;T﹥2为高度发达型;1.5﹤T≤2为发达型;1﹤T≤1.5为较发达型;0.5﹤T≤1为欠发达型;T≤0.5为落后型。
2. 首位度。首位度通常衡量地区规模分布状况,在此反映旅游规模分布的集中度。
式中:S为首位度;P1和P2分别为旅游规模最大和第二大地区或城市,S≤2表示结构正常、集中适当;S﹥2则存在着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二)数据来源
计算所涉及的新疆各地州(市)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旅行社数量、星级宾馆(涉外宾馆)数量、A级景区数量等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2014年各年度《新疆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官方网站统计信息。
(三)研究区概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国内与西藏、青海、甘肃等省区相邻,周边依次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8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交界邻国最多、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区。截至2014年末,新疆总人口2298.4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约占63%。目前,全区辖有14个地州市,其中包括5个自治州、6个地区和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吐鲁番3个地级市;有68个县、24个县级市、12个市辖区,其中包括6个民族自治县、8个自治区直辖县级市、33个边境县(市);有868个乡镇,其中包括42个民族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辖有14个师、176个农牧团场,总人口约270万人。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各民族迁徙融合的走廊,是“一体多元”文化和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地区,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到2015年末全自治区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处。近年来,新疆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旅游经济发展迅猛,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环境持续优化,服务品质快步提升,旅游业对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不断攀升。2013年,全自治区接待入境游客达到147.9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8502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637.43亿元,旅游总收入673亿元,占全自治区GDP总量的8.05%,旅游业已成为全自治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二、新疆区域旅游时空格局演变过程分析
(一)旅游经济格局演变的总体分析
新疆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1978年,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兴起,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扩大,旅游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30多年来,新疆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经历了点状模式、点轴模式、网状模式演化阶段(图1)。
1.起步阶段的点状模式变化(1978-2000年)。1978-2000年,新疆景区、景点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天山天池风景区和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旅游节点呈点状分布,且较分散,天山天池、喀纳斯等高等级景区形成了旅游节点。城市到各个旅游节点的通达性很差,旅游人数很少,区内交通网络还未形成,旅游节点间相互独立(图1a)。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地区、伊犁州直辖地区、阿勒泰地区、喀什地区是新疆区域内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乌鲁木齐市全疆的交通枢纽,起到集散作用,天山天池风景区、喀纳斯风景区、葡萄沟风景区分别是昌吉州、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的主要吸引物,旅游业发展比较分散。
2.发展阶段的点轴模式变化(2001-2007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出游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各地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在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旅游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也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因此,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广度得到了扩大,旅游供给和需求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一阶段,新疆旅游业的开展范围已经涉及到了南北疆许多区域,其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演变为点轴发展模式(图1b)。乌鲁木齐市作为这一时期新疆旅游业的中心节点,扩散作用进一步加强,并向石河子市、库尔勒市等周边区域辐射。随着伊宁市、阿勒泰市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旅游产业要素不断积聚,形成了特色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各旅游地之间的旅游产品开始有了初步的互动。
3.快速发展阶段的网状发展模式变化(2008年至今)。2008年以后,新疆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升级、旅游主导产业地位的确立,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以及成为人们的日常需求。强度的旅游市场需求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和旅游企业加大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旅游管理和服务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和发展,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新疆旅游业快速发展。这一阶段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结构可以称为网状发展模式(图1c)。包括乌鲁木齐市、昌吉市、阜康市、石河子市、吐鲁番地区在内,以乌鲁木齐为核心的都市旅游区已经成型;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发展,新疆交通进一步完善,城际列车、兰新高铁的陆续开通,带动了周边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二)时空格局演变的区域差异分析
1.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演变。由于新疆各地区旅游资源分布、交通状况、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的差异,旅游业呈现地域性差异,区域旅游旅游经济的发展变化特征可以由各地州(市)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与全自治区国内、入境旅游收入的平均值的比值来反映。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新疆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州(市)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入境旅游空间差异更是大于国内旅游。乌鲁木齐的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远高于全自治区平均水平。2001年,乌鲁木齐的国内旅游收入是全自治区平均水平的7.49倍,最高的乌鲁木齐相当于最低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57.45倍;乌鲁木齐的入境旅游收入是全自治区平均水平的11.54倍。2007年,乌鲁木齐的国内旅游收入是全自治区平均水平的6.37倍,最高的乌鲁木齐相当于最低的克州的60.53倍;乌鲁木齐的入境旅游收入是全自治区平均水平的9.81倍,最高的乌鲁木齐相当于最低的昌吉回族自治州的5293.5倍。2013年,乌鲁木齐的国内旅游收入是全自治区平均水平的6.12倍,最高的乌鲁木齐相当于最低的克州的123.81倍;乌鲁木齐和伊犁州直辖县市的入境旅游收入分别是是全自治区平均水平的5.39和6.14倍,最高的伊犁州直辖县市相当于最低的石河子市的4790倍。
按照设定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划分标准,对2001-2013年新疆国内旅游发展水平划分为5个梯度(表3),绘制三个年份国内旅游发展格局图;对2001-2013年新疆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划分为5个梯度(表4),绘制三个年份入境旅游发展格局图。目前新疆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州(市)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2.旅游区域演变。由于区位条件、交通设施、旅游资源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存在较大差异,新疆旅游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从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两方面分别计算其首位度(表5)。结果可以看出呈明显的首位分布,特别是国内旅游呈现出典型的首位分布。从时间上来看,国内旅游收入的首位度经历了由2001年的7.61降低点2007年的4.03,又再上升到2013年的4.41,表明区域旅游发展集中度先有所减缓,然后又有所加强。2001-2013年乌鲁木齐市一直是国内旅游的首位城市。国内旅游首位度在4.03-7.61幅度内波动,上升下降交替进行。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首位度值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国内旅游发展集中趋势平稳。
入境旅游首位度总体上大幅度降低,由2001年的7.88下降到2013年的1.14,表明区域旅游发展集中度有所减缓,2001年到2010年首位城市一直是乌鲁木齐市,2011年和2013年首位城市变成伊犁州直辖县市,乌鲁木齐市位居第二,出现竞争态势。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疆区域内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的演化比较复杂,国内旅游大致经历了降升降的演变,入境旅游基本上呈现大幅度下降,近年来,首位城市主要在乌鲁木齐和伊犁州直辖县市之间展开竞争。
3. 旅游产业要素演变。旅游产业是由旅游服务业及与其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所共同构成的综合性产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旅游产业主要包括旅行社业、旅游饭店业、旅游景区(景点)业、旅游商品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游娱乐业等主要行业,其中旅行社业、旅游饭店业、旅游景区(景点)业是构成旅游产业的核心,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旅行社、星级宾馆能够清晰地看出新疆旅游产业要素的演变趋势。从时间上来看,全自治区旅行社由2001年的83家增加到2009年的275家、2013年的326家;星级宾馆(涉外宾馆)由2001年的176家上升到2009年的453家,又降低到2013年的432家。截至2015年年末,全疆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84家,其中,3A级90家、4A级61家、5A级9家,初步形成新疆旅游目的地精品集群格局。
三、新疆区域旅游时空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
(一)旅游资源禀赋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者的观赏对象和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先决条件,旅游资源禀赋情况是旅游收入差异格局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发展早期特别明显。新疆旅游资源丰富,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伊犁州直辖县市、巴州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石河子、克拉玛依、和田地区等地旅游资源相对较为匮乏。
(二)旅游政策
新疆旅游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得益于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和陆续出台的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有效政策。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旅游业发展打造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法律保证,从多方面促进了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1993年8月,中国科学院和新疆有关方面的专家,按照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科委联合发文推荐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全疆16个地州市的38个县市进行了旅游资源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于1994年10月完成了《新疆旅游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并通过了专家评审。1999年,为配合西部大开发,与国家旅游局共同研制出台了《新疆旅游业发展战略纲要》。全疆各地州都已制定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规划。
(三)交通网络
交通是联系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桥梁,是旅游的通道和媒介,是构成完整的旅游功能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旅游流的流向、流量和流速以及旅游地开发的顺序,并深刻地影响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时空发育过程。新疆交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空间网络一体化结构。
(四)旅游市场需求
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旅游市场需求从产品类型上来看,从早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从地域上看,从集中于重点景区和旅游城市向乡村扩散,乡村旅游备受青睐。喀纳斯、天池、吐鲁番等重点景区和旅游城市继续受到游客的喜爱。
(五)产业发展战略调整
由于旅游业牵涉面广,产业关联度强,各地在发展旅游业时常常实行政府主导战略,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对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影响至关重要。面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历史机遇和市场经济作用下旅游产业的需求,新疆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不仅决定了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前景,还决定了旅游发展硬件和软件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与旅游收入差异变动密切相关。近年来具有旅游资源禀赋优势的阿勒泰地区、伊犁州直辖县市等地旅游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通过建设世界遗产地天山天池等景区吸引游客,另一方面通过促进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文化产业、会展业等的融合,积极发展大旅游产业,不断提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四、结束语
以新疆各地州(市)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为基础数据,从时间变化和空间演变两个方面分析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差异,结果表明,新疆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经历了点状模式、点轴模式、网状模式演化阶段。新疆旅游经济发展均衡,不同地州(市)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国际旅游空间差异更是大于国内旅游。地处北疆的乌鲁木齐市、阿勒泰地区、伊犁州直辖县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新疆各地州(市)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首位分布特征,特别是国内旅游呈现出典型的首位分布。从时间角度上看旅游产业要素,旅游景区、旅行社和星级饭店增长迅速;从空间角度来看,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市、阿勒泰地区、伊犁州直辖县市、吐鲁番地区等地,旅行社和星级饭店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市、阿勒泰地区、喀什地区等地。影响新疆区域旅游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有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政策、交通网络、旅游市场需求、区域产业发展战略调整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
针对以上结论,对于新疆旅游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大力改善新疆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旅游合作,简化旅游入出境手续;进一步完善旅游投资配套政策,通过财政手段对重要的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进行支持并实施引导,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坚持导向性投资与社会筹资相结合,多渠道解决新疆旅游业资金投入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文海,孙建平,余菲菲. 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J]. 地理研究. 2015(09): 1795-1806.
[2]Hills T L, Lundgren J. The impact of tourism in the Caribbean: A methodological stud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7, 4(5): 248-267.
[3]Weaver D B. Peripheries of the periphery: Tourism in Tobago and Barbuda[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 25(2): 292-313.
[4]Anselin L.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 Geographical analysis, 1995, 27(2): 93-115.
[5]Dwyer L, Forsyth P, Spurr R, et al. Tourism's contribution to a state economy: a multi-regional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 Tourism Economics, 2003, 9(4): 431-448.
[6]Thrane C, Farstad E. Domestic tourism expenditures: The non-linear effects of length of stay and travel party size[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1): 46-52.
[7]保继刚,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吴必虎, 唐俊雅, 黄安民等. 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 地理学报, 1997, 52(2): 97-103.
[9]陆林,余凤龙. 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 经济地理,2005,03:406-410.
[10]汪德根,陈田. 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J]. 地理科学,2011,05:528-536.
[11]陈弢. 区域旅游发展协调度的时空差异研究[J]. 地理研究. 2014(03): 558-568.
[12]唐伟,李偲,李晓东. 新疆主要旅游资源的地州际比较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01): 93-97.
[13]韩春鲜. 新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资源禀赋影响研究[J]. 生态经济. 2009(10): 62-66.
[14]孙浩捷,汪宇明. 新疆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以伊犁河谷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09): 195-200.
[15]王亚奇,杨涵. 新疆地区国内旅游流空间结构分析研究[J].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8(4): 487-490.
[16]王松茂,方良彦,邓峰. 新疆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演变分析[J]. 商业研究. 2013(6): 195-199.
[17]李东,杨兆萍,时卉,等. 新疆区域旅游关联与景区系统分形结构的关系[J]. 干旱区地理. 2014(05): 1074-1082.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Patterns of Regional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around XinJiang in China
ZHANG Shufang1; HAN Chunxian2
(1.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2.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127,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modes of regional tourism in Xinjiang. Based on the basic data such as total tourism revenue, inbound tourism and domestic tourism revenue between 2001 and 2013 in each city, we analyze economic disparities of regional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mporal variation and spatial evolu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firstly,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region evolves from the dotted mode to the point - axis mode and then to the reticular development mode. Secondl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tourism shows a big disparity among different cities. And the spatial disparit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 bigger than that of domestic tourism. Thirdl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different cities of xinjiang, inbound tourism in particular, is obviously characterized by the primacy distribution. And the urban primacy index of both the total revenue and domestic tourism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of fall in the beginning and rise in the later stage. The urban primacy index of inbound tourism basically follows a downward trend. Fourthly, when element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re viewed from the temporal perspective, tourist attractions, travel agencies and star hotels have grown rapidly. Viewed from the spatial perspective, tourist attractions are mainly located in Aletai area, and travel agencies and star hotels mainly lie in Urumqi. Finally,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economy in Xinjiang can be attributed to natural endowments of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policy,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market demand of tourism, and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Tourism Economy; Temporal-spatial Differences;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Xin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