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立体交叉式”培训的探索

2016-05-14 13:37刘峰
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全域培训旅游

刘峰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以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民旅游阶段,传统的以景点为主的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旅游进入普通大众的生活,存续多年的“景点旅游”模式开始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指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已超越传统旅游的范畴,其有助于消除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性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提升全国6.7亿农业人口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拉动国内消费,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堪忧

国家旅游局提出在3年的时间里使全域旅游覆盖600个县,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安排中,明确指出要以市、县地方人民政府为主体,并在考核指标中明确规定了“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20%以上、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10倍以上、当地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等标准。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全域旅游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区域旅游质量的优劣,是由整个区域的综合环境决定的,这就要求实现景区内外的一体化,也就是说,人人代表旅游形象,处处体现旅游环境,一个行政区内的所有人都是旅游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但是,乡村旅游质量的提升却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经过广泛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在住宿、餐饮、康乐设施、卫生状况和服务质量方面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和不足。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以头脑灵活的本地农民为主,另有少量外来的酒店经营者,从业人员中女性居多,年龄跨度大、思想认识落后、品牌定位趋同,产品形式单一、缺少乡村文化内涵,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欠缺,缺乏适合农家乐持续发展的营销和管理技能,无法满足各类旅游者的全面需求,更无法满足“唤起历史记忆、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等高层次的旅游需求,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迫在眉睫。

自2011年起山东省旅游局牵头系统化地开展了乡村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全省15个地市1865名基层乡村旅游管理及从业人员参加了乡村旅游专题培训,之后,面向全省县级乡村旅游骨干、全省旅游强乡镇业务骨干、全省旅游特色村业务骨干和全省“好客人家”农家乐经营管理人员,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食品安全、礼仪训练、旅游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年培训人数为4000人。在乡村旅游大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其它旅游大省也都开展了类似的培训,在普及旅游常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培训的行政指令性特征明显,在具体受训人员的调研和课程设置以及考核方式方面都有些流于形式,培训的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创新“立体交叉式”乡村旅游培训体系

全域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推进整个地区协调发展、提升发展质量。乡村旅游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全员培训必不可少。世界各国在发展乡村旅游时,都注重职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如美国《史密斯-休斯法案》中规定,美国公立学校必须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从法律层面保证了农业人才的培养。针对我国乡村旅游培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需建设“立体交叉式”乡村旅游培训体系。

所谓“立体交叉式”培训,就是通过集中面授、网络教学、资源共享、送智下乡、在线答疑和网上考核等形式,利用互联网优势,在培训教师和乡村旅游从业者之间建立起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培训通道,增加学员灵活学习的机会,使得各类学员都能按需学习,切实提高乡村旅游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构建“立体交叉式”乡村旅游培训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国的乡村旅游人才培训面临基础薄弱、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时间灵碎、考核流于形式、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各级政府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文化素质和服务意识依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培训方式的创新迫在眉睫。建立“立体交叉式”乡村旅游培训体系需要政府的支持、从业人员的积极性、经费来源、软件和硬件的配备等各项条件的支撑。

在全域旅游模式下,整个行政区的全体居民和所有窗口单位都变成了服务者,他们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通过分类调查,我们发现乡村旅游住宿和餐饮管理者对于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有着急切的愿望和渴求,96%的受访者认识到自己在旅游文化知识、操作技能和管理方面急需指导和学习;但是其他行业的人员,包括旅游一线对客人员,普遍认为旅游培训与己无关,这种现象说明,把大家组织起来集中面授的办法只对中小管理者有吸引力,受众面太窄。

从政府方面来看,以山东省为例,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和旅游人才培养工作,近几年对旅游培训的专项经费支出也不断增加。省、市、县三级乡村旅游培训已经连续开展了6年,也培养出一批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这说明政府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是大力支持的,也有经费保障。

当前,选派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到各级各类学校集中面授培训的形式已相对成熟,而依托互联网的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还是个空白。从软硬件设施来看,当前我国互联网的覆盖率足以满足城乡在线学习的要求,此外,各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主干课程基本建成了精品课程,有的甚至已经建设了云课程、微课程甚至是慕课,目前这些课程资源没有得到整合,散落在各个学校网站上,只要政府牵头,组织专家筛选出优质旅游知识、素养和管理类课程,搭建乡村旅游培训网络资源平台,就可以使各类从业者获得网络学习资源,政府可聘请专业教师在线答疑、完善网上考核系统,并制订相应的制度,要求各类从业者获得相应科目的网络学习合格证,以全面提升全域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建设集中面授和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相结合的立体交叉式乡村旅游培训体系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立体交叉式”乡村旅游培训体系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集中面授培训的作用,培养乡村旅游骨干人才。由政府牵头,旅游院校实施的乡村旅游培训工作经过几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培训体系,在师资选拔、课程内容选取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已经相对完善和成熟。对于学习者来说,集中的脱产培训对于他们开拓眼界、师生交流和信息沟通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对于旅游骨干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

2.以人为本,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完善学习内容和考核模式。乡村旅游培训有其自身的特点,大部分相关从业者没有脱产学习的时间,也缺少培训意愿,他们自身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因此需要设定一定的从业门槛,引入职业资格和行业标准与规范。政府应鼓励所有旅游相关从业人员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更要结合他们的特点,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教学难度比较符合这类学员的学能,可以筛选人文历史知识、技能操作、礼仪规范和管理知识等方面的课程,结合当地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搭建主干课程平台,培训的内容不贪多,不求全,但应注重系统性,由浅入深,注重实用性和可接受性。乡村旅游培训的在线练习和考核可以采用慕课的形式,但是应侧重实用性,减少知识性考查,增加案例分析等实践能力的考察,力求将培训落到实处,使得接受培训的人员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管理、经营和服务工作中去。

3.集中培训和网络学习相结合,构建立体交叉的培训体系。可利用旅游淡季集中组织脱产强化学习;平时采取网络教学和线上线下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在线答疑,同时定期安排专家学者送智下乡,开展1对1 实践指导,解决实际经营中的问题;鼓励旅游专业大学生深入农家,在环保、法规、旅游安全和卫生等方面进行志愿宣讲。线上线下学习相互支撑,灵活机动地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4.保证质量,持续发展。以往的乡村旅游培训,普遍存在着重培训轻考核的问题,只要学员按时出勤,就可以顺利结业,对培训的质量缺乏约束。全域旅游背景下,人人都是旅游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是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培训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教学,都应该研究科学的考核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遵从实用性,阶段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使得乡村旅游培训落到实处,物有所值。人才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立体交互式培训体系的建设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多所旅游院校通力合作,学习者也需要接受督促和管理,各个环节都要进行长期不懈地努力,切忌虎头蛇尾,这对于加强教育管理,促进乡村旅游培训的后续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

三、结束语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为先导和主线,实现城乡统筹和产业联动的发展模式,它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同时也倒逼乡村旅游开展一场重大变革,人员素质的提升是这场变革中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训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综合改革与创新,并制定科学的培训体系,本文提出了建设“立体交叉式”乡村旅游培训体系的构想,在整合教学资源,建设乡村旅游慕课及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以期让更多的乡村旅游从业者灵活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各地旅游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岗位要求,指定各类从业人员通过相应科目的在线考核,持证上岗,成为有知识、会技能、高素质的新型旅游职业农民,突破短期培训难见效,长期培训不现实的困境,切实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乡村旅游的质量,保证全域旅游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全域培训旅游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联合全域作战:美军军力新引擎
会议·培训
《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发布
旅游
全域旅游嘉年华我在黔南等你!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