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

2016-05-14 04:02余玮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理解课文动脑动手

余玮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解新课之前,通过自觉查阅资料、工具书等初步了解新课内容,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成效的好坏将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效果。

作为一名从教10余年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身边有很多教师对“预习”这一环节不够重视,要么让学生简单地抄写生字词、要么抄录几段好词好句……过于形式化,要求和目的也不够明确,达不到“以预促学”的效果。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怎样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笔者建议可从“勤动口、巧动手、多动脑”三方面下功夫。

一、勤动口

“勤动口”就是在预习时要多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意蕴、感情,也有助于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出难以理解的词句、段落,把它画出来,在课堂中通过听讲、提问等方式释疑解惑,进而提高听课的效果。

当然,“读”不是盲目地读,应该做到循序渐进:一是通读感知。通读就是把整篇课文读一遍,达到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即可。比如:能说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主要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是什么等,为深入学习作好铺垫。二是默读理解。第二遍读可以逐段默读,用笔画出一些能触动自己、写作技巧较高的句子、段落或词语。从更高的角度弄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写作的技巧、要表达的文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三是精读细悟。精读课文,可以抓住一句话、一个词语、甚至一个字,细细品味,理解其深刻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内在感情。对难以理解的内容,做出记号在课堂中加以解决。

“读”在预习环节中很关键,教师平时也应教给学生一些“读”的方法,比如:高声朗读锻炼语感,轻声读加深理解,默读品味文章意境,等等。可以说,“读”的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预习效果的好坏。

二、巧动手

预习除了“动口”,还要“动手”。预习时,一定要让学生多动手,比如:对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感动自己的话,可圈画出来,也可在旁边作些笔记,一来可以加深对文章的印象,二来能日积月累,提高学习效率,便于今后学以致用。“动手”还包括对不理解的词句要及时查工具书来辅助理解课文。

具体来说,“会动手”就是要“会圈、会画、会查”:一是“会圈”。预习课文时,能够用自己熟知的符号圈出生字、注上音,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会画”。就是画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画出自己认为生动的描写、精彩的情节、含义深刻的段落、触动或启发自己的片段,也可在旁边写出批注,通过“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课文思路,加深理解。三是“会查”。就是会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形义。有的学生一遇到生字生词,自己不动脑,张口就问家长或老师,家长或老师如果立即告诉他们,就会养成学生不爱动手、懒惰的习惯。“会查”就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的好习惯。让学生摒弃陋习,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效果。

三、多动脑

“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考就不可能深入地学习和理解,可见动脑对预习至关重要。“多动脑”就是要“会提问”、“会拓展”。

一是“会提问”。在预习中,有的学生停留在表面理解,没有深层次理解课文,要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就要让学生大胆提问。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不会提问题,说明根本没理解课文。其实,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在预习中,可以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问题:一是从课文的结构提问题。比如:为什么会安排一个这样的题目?进而揭示题目与内容主旨的内在联系;为什么情节会这样安排?(揭示高超的写作技巧的运用对突出主题的作用),等等。二是从文章的选材上提问题。比如:课文为什么要写这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揭示材料选择对突显文章意图的作用。)三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方面提问题。比如: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更深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对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引导,要善于把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协同起来,对较有质量的提问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二是“会拓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要求:小学高年段要能够利用图书馆、网络信息渠道获取资料,了解查阅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文章涉及人文历史、地理、典故等,知识面非常广,很多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比如《詹天佑》这篇课文,如果学生能自己提前搜集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等资料,对那段历史有一定了解后,在探讨“为什么要修这段铁路?修铁路对长我中华志气有什么重大作用?”此类问题中,肯定比没有提前搜集资料的同学领悟得快,更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可见,“会拓展”就是不要仅停留在课文,要将眼光拓宽到课文的“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而言之,预习是重要的学习方法,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有效果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受益终身!

猜你喜欢
理解课文动脑动手
我也来动手
动脑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动手演示找错因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提有效问题,助学生理解课文
肯动脑就会成功
动手动脑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