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业,作为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功能与价值,必定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着力改进家庭作业的内容与形式,让语文作业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来。
一、展示学生的表演才能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把身体上的与精神上的训练互相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是教育上的最大秘诀之一。”让学生参与课文内容的表演活动,很符合他们好动好表现好新鲜的心理特点。有的课文文字优美,适合朗读,我就让学生回到家把自己充满感情的朗读表演给家人看;有的课文故事性很强,我就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编一出课本剧,再表演给大家看。例如《半截蜡烛》课后练习5,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先读一读,再和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此题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强调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若要演得像模像样,非得熟读课文不可。这样的话,熟读课文的要求也随之落实了。学生也把读书当成自己的一种需要,这岂不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吗?
于是我在第一课时学习结束时,布置这样一项特别的作业:课后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课后只见一组组同学围在一起,大家共同商量。在排练中,我注意观察,各组都涌现了几位出色的导演,优秀的演员。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人人都能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这个读书,观看,思考,演练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的学生,启开了他们的心智,其收获远远不止是学了一篇课文,或是复述了一个故事。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学习了课文,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好地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
二、挖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学生作为审美主体,怎样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知识和审美情趣呢?在教学中如果碰到课文内容是写景诗或写景状物类记叙文,课后作业我会这样设计:认真阅读课文,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为课文画一幅画或一组插图,或画一则“日记”,或做一张别出心裁的手抄报等等。如在教完《三亚落日》一文后,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描绘和自己的平时观察,画一幅自己所见的落日或日出图。学生画的真是绚丽夺目!学生不仅画出了文本中所读到的景物,更创出了自己的设想。这样,他们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插上想象的翅膀发挥创造,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并唤醒了他们生活中美的意识。我平时还经常布置“画”日记的课外作业。所谓“画”日记,就是在日记中既有简短的文字,又有和日记内容相配的图画,图文并茂,一改令学生头疼的作文死板面孔。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细致观察生活,走进大自然的浓厚情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审美力,锻炼了学生作文选材及概述能力,发展了形象思维。又如在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的作业中,我是这样布置的:读懂了这首诗,老师想请你们当一次“小助手”,为自己设计一个能展示自己才艺特长的作业并完成它,时间为一周。
一周后,我收到了各种各样的作业:有的画了一幅送别画,并在画上题了这首诗,有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了这首诗的意境,有的摘录了其他诗人的送别诗……五花八门,充满个性的作业都洋溢着浓浓的情、暖暖的意。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于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的更深刻,更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课余生活是学生快乐的大舞台。在玩中,在乐中,让学生去学习、去创造,收获会是意想不到的。记得有一次课后,我让学生自己组织去进行“水果拼盘”活动。第二天,学生们个个喜气洋洋,满载而归,带回了他们的作品——能与五星级酒店媲美的水果拼盘。于是,我借机进行了语文训练,让他们给自己的水果拼盘取名,想办法把自己小组的水果拼盘创造过程展示给别人看,结果他们取了很多非常动听的名字:“百花争艳”、“金鸡独立”、“雄鹰展翅”……后来各个小组把自己摆水果拼盘的过程变成语文的作品,有的小组写成了洋洋洒洒的好文章,有的小组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演讲,有的小组干脆来一句精炼的广告词,甚至还有小组写出一首可爱的小诗……我真为学生的智慧而叹服,这种学生的课余创作是自发的,是从心而发的,真是厚积薄发。这样活动了学生的双手,解放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展示了自我。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这样作业“绿”了,充满了学生生活气息,充满了学生个性情趣。
董燕,教师,现居江苏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