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忆 陈明英 任俊圣
摘 要:基于文献研究和社会调查研究,分析了我国老年人社会服务现状和发展需求,探讨了老年社会工作的新价值取向与方法更新方向。在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和社会工作者的教育教学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生死哲学;价值;方法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101-03
根据民政部发布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 242万,占总人口的15.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占总人口的10.1%[1]。2014年9月财政部等四部门下发《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部署加快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通知明确,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推动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和政策的导向,使得老年社会工作在各城市迅速发展起来。
老年社会工作是针对老年人的问题与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它是指老年社会工作机构和老年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和技巧,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以协助老年人解决生理、精神、情感和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使老年人能够继续参与社会生活,幸福安度晚年的专业服务[2]。近年来,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老年社会工作研究的新视角,诸如从老年人临终关怀、精神需求、继续社会化等视角考察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具体操作方法。可以肯定的是,老年社会工作的理念逐渐在发生变化,老年社会工作已从过去那种旨在改善老年人生活待遇和服务水平,转变到挖掘老年人潜能、提倡老年人互助、为老年人争取合法权益的道路上来。但这些转变的速度不够理想,转变的规模和深度有待加强。我国社会工作缺乏一种理论自觉,较少从本体论的角度去反思案主接受社工服务的人性与价值观前提,也较少从认识论角度反思社会工作实务中经常出现的缺陷视角并同时较少从方法论角度去反思本土化的实务模式问题[3]。
本文立足于当今新形势,从了解老年人社会工作需求入手,探讨老年社会工作的新价值取向与方法更新。一方面,可以提高老年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和促进老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开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和社会工作者的培训提供教育教学实践的参考。此外,本文是整合了养老服务、社会工作、生命伦理、生死哲学等理论、实践的一种探索,该探索的成功可以促进政府、养老机构、社区、老年人等多方的共赢。
一、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的现状
(一)工作方法
通过访谈老年社会工作者,他们表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是老年社会工作者常用的三大方法,但是对于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来说,老年人作为服务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帮助其解决物质问题,提供情感支持和慰藉,在调查中,大部分老年人认为开展“一对一”的探访互动十分有必要。老年小组工作主要内容有兴趣班活动、游戏互动、养生康乐以及感悟分享等,根据不同小组的主题活动,开展的内容不同。社区工作主要场所在社区,它的面和范围更广,主要活动有义诊服务活动、健康讲座等。
(二)资金来源
老年社会工作目前进入了快速发展期[4],经费问题是影响老年社会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目前老年社会工作开展的模式主要是政府购买服务,社区提供配套设施,社会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社区服务。它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资助,主要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二是社会筹措,主要包括个人捐助、企业公益活动、慈善基金会的捐款等。
(三)社会工作者
目前全国有二百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工人才约为一万人,仅有10%~30%的学生选择了相应的社会工作,由于专业化走在了职业化的前面,社会工作者就业前景太不乐观[5]。通常一个社区应当配置的专职社会工作者人数,在我们的实际调查中往往达不到标准。通过对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访谈表明,社会工作者工资较低、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专业知识技能不足是当前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服务内容由身体健康方面向心理、精神生活方面的转变,给老年社会工作者的传统服务方法更新转变带来了挑战。
(四)地域差异
就目前来说,中西部地区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与沿海地区相比较、一二线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发展是具有一定差距的。有研究表明西部经济较不发达,社会工作的现状较为担忧,比如高校的社会工作师资与相关硬件设施较缺乏,导致居民对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低,缺乏相关政策支持等[6]。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依靠政策支持,民间化运作等取得一定成效,并且形成社会工作模式,建立了完整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7]。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也发现,在一些城市的社区居民对于社会工作的认识程度和接纳程度较高,接受服务的需求和意愿十分强烈。相反,在城镇和农村地区,老年社会工作开展较为薄弱,发展速度慢,发展水平低,许多老年人对于社会工作一无所知。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融合
现存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支持主要有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连续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促进了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变化,老年人的价值观、需求等也随之在改变。因此社会工作急需新的理论注入,为老年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提高社会工作开展效率,最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一方面,社会经济日益发展,老年人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子女在外工作,老年人面临的问题大多是心理、精神方面的问题,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可运用于个案和小组的实践工作中去。另一方面,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规律,对于生命处在特殊阶段的老年人,生命的价值对于他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用生死哲学的视角,引导老年人积极的看待生死,使得他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更有价值和意义。生死哲学认为,人之生可分为生命与生活两大部分,两者密不可分、互为影响;并进而指出,人之生与死不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无法分割的有机组成。人在生的过程中有死之因素,而人之死则意味着某种新生。生死哲学主要是把对人生问题的哲学研究与对死亡问题的哲学研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人生问题的解决必求之于对死亡问题的体认;而死亡问题的解决又必求之于人生问题的化解。
三、老年人社会工作需求调查分析
选取城镇和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社会工作者为访谈对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自己身体和心理状况的评估;对老年社会工作及其作用的认识和接纳;对老年社会工作的需求和意愿;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的偏好;对死亡问题的认识和接纳。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老年社会的现状、发展趋势的看法;对临终关怀在老年社会中开展的探讨等。
在对自身状况的评估方面,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觉得自己与他人越来越疏远了,近一半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多为虚弱多病。在对老年社会工作的认识和接纳方面,近一半的人表示比较了解老年社会工作,这部分老年人大多为城镇社区居民,曾经参加过社区社会工作的相关活动,其余受访者表示完全不了解。此外,在问及“社会工作在他们生活中最突出的作用”时,67%的受访者选择了丰富生活,22%的受访者选择了心理慰藉,11%的受访者选择了争取权益。在对老年社会工作的需求和意愿方面,了解社会工作的老年人中,有将近90%的人认为社会工作者提供的帮助有必要。在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的偏好方面,80%的人选择了文娱活动(棋牌、跳舞等)。
在对死亡问题的认识和接纳方面,在看待死亡问题上,一成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成的受访者表示有点焦虑,近八成的受访者都表示内心坦然。在问及“是否讨厌别人提及‘死亡”时,有两成的受访者表示不讨厌,近七成的受访者持无所谓的态度,仅仅只有一成的受访者选择了是。在问及“是否希望社会工作者与您讨论关于生死的问题”时,一半的受访者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其余受访者表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极少数的受访者表示不希望。在问及“如果你失去了行动能力,你最想与谁交谈”时,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了社会工作者,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了家人,其余受访者选择了朋友。社会工作者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小组工作,在具体工作中缺乏个案工作和社区工作。
四、老年社会工作方法
老年社会工作应当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价值导向,通过调查结果表明,参加过社会工作的老年人对社会工作表现出更强的需求意愿和接纳态度,对社会工作认可程度高。对于未参加过任何社会工作活动的老人,应当把开展社会工作的重点放在普及上,对于了解社会工作的老人,应当把重点放在如何深入上。
在对死亡问题的认识和接纳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老年人对待死亡持内心坦然的态度,尽管从中国传统观念来说,死亡是较为忌讳的话题,但仍有部分老年人愿意与社会工作者讨论生死的问题。对于临终关怀是否能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开展,有社会工作者表示非常有可能,并且认为有较好的前景,但是就目前来说关于社区临终关怀这一块的专业知识缺乏,最好是有经验的专职社工做这一块的相关工作。也有社会工作者表示开展起来有困难,目前在社区,这样的工作几乎是空白。调查表明在这一方面部分老年人仍是有需要的,可以尝试在老年人的这一需求方面有所作为,将传统的工作方法与比如针对社区老年人开展讲座等社区工作,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积极生活的心态;针对有相同需要的老年人开展主题小组活动;针对没有行动力、残疾的老年人可以采取个案工作的方式。
五、建议与对策
老年社会工作的开展不够广泛和深入。为了更好地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提高老年人生活幸福感,提出如下建议与对策以期有助于老年社会工作。
首先,制定颁布相应的政策。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实地调研考察,制定的政策应当符合各地区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并且考虑到地区差异,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予以更多关注,促进老年社会工作的广泛开展。社会工作者通过倡议和提案等方式,促进政府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养老保障体系。其次,多方面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有了政策作为支持,资金则是作为开展社会工作的有力保障。除了加大政府财政支持,还可以通过招募企业、个人募捐,与企业进行合作等方式进行资金筹集。再次,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管理。建立健全各地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规范社会工作者管理措施,全面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效率。最后,加强监督力度。社会工作监管是社会工作者以及工作开展效果的评估,有利于社会工作者的自我总结和提升,有利于社会工作的良性发展。就目前来说,应当借鉴沿海发达城市评估标准和流程,结合自身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地区的评估标准和流程。此外,应当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加大老年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
临终关怀因其宗教背景和人性光辉成为临终者课题的显学[8],生死哲学是老年社会工作者基本人文素养生发的土壤。所以,在社会工作者的培养方面,将临终关怀、生死哲学等课程纳入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去,为开展相关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积极开展相关的调研和实验,确保服务的内容适合不同类别老年人的需求。目前在社区开展临终关怀的极少,开展这样的工作是否能帮助老年人解决问题,还有待证实,因此需要相关的实验研究作为支撑。针对在职社工,相关机构应当积极组织开展相关在职培训,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综合能力素质,尽可能减少在职社会工作者的流失率。
参考文献:
[1]民政部.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6-10)
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506/201506-
00832371.shtml.
[2]吴华,张韧韧.老年社会工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芦恒,优势视角下医务社会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医学与哲学,2015(8)
[4]窦影.中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J].社会工作,2014(1).
[5]洪佳雯.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分析[J].科技视界,2014(29).
[6]于娜.西部地区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4).
[7]张耀华.深圳社会工作模式生成的制度同构理论分析[J].社会工作,2011(11).
[8]任俊圣.临终者权益表达形式的医学哲学审思[J].医学与哲学,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