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
近期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了《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一是明确了评估文化企业无形资产应当关注不同类型的文化企业产生的社会效益对其无形资产价值的影响;二是注重突出文化企业的特点,体现文化企业相对其他行业在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上的特殊性,明确细分各文化行业不同类型无形资产的范围和特征,以及评估需要考虑的各方面因素;三是注重对评估实践的指导,突出可操作性;四是注重《指导意见》与已颁布的“1+3”无形资产评估准则框架以及最新发布的《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指南》的契合。《指导意见》的发布将有助于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辨识以及价值衡量,构建完善、创新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提高资产评估业务质量,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来源:中国文化报)
【智库评论】
无形资产的确权和估价是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核心问题。指导意见特别强调了社会效益对无形资产价值的重要影响,这不仅是中国国情,也是世界普遍规律。在国外企业价值评估和资产评估中,早已强调社会声誉对企业价值的正面作用,信息披露中也非常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例如,英、法等欧美国家都有企业公布社会责任报告的要求。文化无形资产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关系社会文化发展和大众文化需求,实现社会效益是文化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评估实践中应当注意将社会效益对无形资产价值影响具体化为可以衡量的指标。在文化产业国际化投融资中,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实践还应注意将社会效益指标与国际通行会计准则中对社会声誉、社会责任等通行信息披露的要求相衔接。
此外,除在识别、分类和评估方法等方面制定规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对无形资产的产权确认和信息披露。因为无形资产评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主要是因为资产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明确的产权关系、良好的信息披露机制是无形资产评估的前提条件。(王晨,紫金文创研究院副院长,南京艺术学院博导、教授)
【产业动态】
中国如何抗击“韩流”?
近日,韩国一部浪漫爱情故事的电视剧《太阳的后裔》正席卷亚洲,该剧在爱奇艺(iQiyi)网站上的观看次数至四月中旬已经超过20亿次。近年来,韩国频频打出远超其重量级别的重拳。在2010年后的五年里韩国文化产品出口额平均年增长13.4%,其影视产业已成功地把来自好莱坞的神奇配方与亚洲人的情感和品味结合在一起。
然而,随着较大的邻国尝试韩国的神奇配方,有关韩国在亚洲的文化优势还能保持多久的担忧日益加深,因为中国在该行业也在迅速迎头赶上。据韩国中小企业厅表示,中国已经深入进军“创意经济”,过去五年在游戏、电影和娱乐方面的投资达25亿美元,与此同时,韩国娱乐公司正在与资金雄厚的中国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制作内容。(来源: FT中文网)
【智库评论】
作为文化大国,也是文化母国,中国对韩国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使中韩两国都具有同样的儒家价值观。这正是韩流在中国盛行的根本原因。但是,对中国的文化产业来说,韩流的倒灌是很耻辱的。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人才,都应当不逊色于韩国,但我们没有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缺乏创新的习惯,没有讲好中国故事。韩流像一条鞭子,抽打着中国文化产业。当我们仍然纠缠于要社会效益还是要经济效益时,韩国已经悄然走到我们前面,学会了好莱坞式的以经济效益承载社会效益的秘籍。因此,在韩剧面前,我们不能只是不服气,更应当拿出实实在在的作品,重新赢得尊重,赢得观众。(李向民,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导、教授)
14部影视文学作品版权
拍出1.75亿
4月15日,第二届中国影视文学版权拍卖大会在镇海九龙湖镇举行。30多位国内影视创作、文学出版界的大咖及上百名行业代表参会,围绕文学创作、编剧艺术、影视制作和影视IP投资等方向发表各自的观点,共同探讨中国影视文学的创新发展。
在压轴的影视文学版权现场拍卖中,共有14部作品参拍,既包括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权,也包括剧本的影视拍摄权,以及《心理罪》大电影等热门IP影视项目包的收益权融资。拍卖会共成交作品13部,现场成交金额1.745亿元。热门网络小说《吞天记》的IP手游运营合作权以一亿元的价格,拔得本届版权拍卖大会头筹;根据已故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改编的同名电影剧本遗憾流拍,反映出严肃文学作品在当下浮躁的IP热潮中的境遇,引人深思。(来源:艺恩网)
【智库评论】
在今天影视IP成为热词的时候,对文学作品和剧本原创的重视似乎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影视文学剧本是影视创新力的源头,中国的影视要出好作品、出精品,首先要抓好源头的创作生产,但目前对IP的热捧背后却充满了资本逐利的身影和浮躁的心态,原创需要扶持、原创也需要沉淀。资本掀起的IP热可能造就一些现象级的影视产品,但也可能在更深的层面上对影视原创造成更大的伤害。(王方,紫金文创研究院专家委员、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院长)
文化资本市场日趋活跃
4月14日,邵氏影视成功获得了鼎尖投资领投、金种子创业谷种子投资基金跟投的天使轮融资。签约仪式上,鼎尖投资创始合伙人刘海燕表示,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已经形成了广泛的新经济发展形态,潜力很大。邵氏影视是一家基于新媒体时代下创建的网生内容IP研发、投资、制作、宣发为一体的自循环生态系统,为全球网络视频独立生产者提供全方位、全产业链的运营平台。从挑选扶持新锐导演及自媒体人到开拓更多海内外发行渠道,树立更多的现象级内容标杆,为更多的原创视频内容提供变现的平台。
4月18日,分众借壳上市后首次定增:募资50亿投资影视。分众传媒壳公司七喜控股发布公告称,发行252525252 股,发行价为19.8元/股,股募集资金总额约50亿元。资金用途方面,知情人士透露,分众传媒将加大在体育娱乐领域的投资,进入电视综艺内容的制作发行、电影制作宣传发行、体育节目制作发行和赛事运营等领域。(来源:艺恩网、TechWeb)
【智库评论】
资本高调进入文化市场反映了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期待和信心。在过去一年里电影产业的增幅和增速让其它领域的许多实体经济都望尘莫及。资本就像是大海中追逐血腥味的鲨鱼群,它们有着敏锐的嗅觉和逐利的本性,文化资本市场的活跃意味着这里有着较大的利益空间,但不是所有闻到味儿的都能吃到肉,“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许多资本盲目跟风,最终受伤的一定是市场。(王方,紫金文创研究院专家委员、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院长)
奥巴马敦促开放有线电视机顶盒市场
奥巴马总统周五宣布支持开放有线电视机顶盒市场,指出目前很多家庭中的机顶盒是企业控制消费者和过时的象征,政府正为增加市场竞争进行努力,通过大数据,收集消费者信息和消费习惯来制定相应政策。
奥巴马表示,因为被供应商捆绑租用,消费者每年花费数十亿美元,这种制度既封闭又缺乏创新,私营部门的效率也会变低。谷歌、亚马逊和苹果等公司都是这项提案的支持者,正急于在电视市场中取得更加广阔的领地。而有线电视产业的领导者则指责,奥巴马是在回报谷歌这样的政治友人和资助者,并破坏联邦通信委员会的独立性。(来源:纽约时报)
【智库评论】
电视机顶盒是决胜终端之战,是互联网企业与广播电视行业生死之争。广电行业总是将互联网的侵袭说成是“狼”来了。如果不是依靠强大的广电局保护和地方政府支持,恐怕广电企业早就向互联网企业缴械了。互联网最终是让观众掌握控制权,由观众定制自己的节目和频道。而广电的思维还停留在将消费者看成被动的内容推送对象,甚至无视消费者。这就是两种不同商业模式和经济范式的竞争。奥巴马有一句话说得很对,“机顶盒是企业控制消费者和过时的象征……这种制度既封闭又缺乏创新。”一个尊重消费者主权的社会才能不断激发创新。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人工智能等代表着对消费者的尊重和人的自我解放,这些技术使得产品和服务完全可以由消费者自我决策和自主定制,与这一趋势格格不入的企业和行业,终将被淘汰。一些传统企业都已开始向“+互联网”战略转型,广电为什么不能与互联网合作,通过海量云内容数据支持观众自主定制节目和拥有自己定制的频道?为什么不能让观众参与到节目的制作,并能够通过网络建立社群分享和互动呢?广电与其顽固地坐以待毙,不如勇敢地拥抱挑战,虽然失去的可能是某些特权和体制的温床,但我们必定会开创一个美好的未来。(王晨,紫金文创研究院副院长,南京艺术学院博导、教授)
【文创沙龙】
文化与金融该当如何“联姻”?
“资本玩弄文化、文化搭上性命”让人痛心
文化与金融的结合是喜忧参半,形势和结果并不乐观。从现实看,金融进入文化市场的动机不纯,想挣热钱,从而出现了资本玩弄文化、文化搭上性命的现象。
其次,文化产业部分领域的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的问题非常严重。最近十年,中国影视剧制作的数量规模非常大,以电视剧为例:每年大约生产20000多集,但实际上播出的仅有8000集左右,除去一部分在地面频道播出的以外,那些无法播出的就变成了文化垃圾,原有的资本投入根本无从收回。金融资本所到之处一片狼藉。以影视行业为例,制作成本是几十倍地上涨,2003年拍一部名演员主演的古装电视剧成本是40万一集,现在是400万一集,而且演员的身价暴涨。
文化产品的库存现象非常严重,从外部看不出来。大量文化产品库存积压比房地产行业要严重得多。文化产品库存不占空间,几张光盘存储足矣。文化企业不担心大量库存是因为它看重的利益在后面:通过上市股价上升,圈钱把利益再赚回来,从正常的项目和产品核算入不敷出,赚不回来,只能通过把企业做大上市把钱收回来。马克思的惊险跳跃理论,很多企业死在上市的门口。资本永远只做锦上添花绝不做雪中送炭的事情。金融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从目前来讲坏事做的比好事多。而且在“资本话语权”和“作者话语权”的争夺过程中,“资本话语权”抢占了“作者话语权”。文化是由作者创造的,作者本来是文化真正的生产者,但资本的话语权远远强于作者,很多时候资本在起着决定性作用。很多产品质量一塌糊涂,但是它可以卖很多钱。大量文化资本进入以后留下大量文化垃圾,因此不能一味鼓励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有时候它是在用金融工具忽悠文化,玩弄文化,从政府来讲对于这些问题应该有个战略性的宏观把控,不能任由金融资本去疯长、去侵占文化。
文化和金融的关系其实并不疏远,一直很密切。大家都在讲天使投资,这种金融工具的出现其实是从文化领域先出来的。在美国,最早的天使投资起源于百老汇,不是硅谷。因为百老汇每年排的戏当中,最终能商演、能盈利的太少了,所以对这些戏的投资风险极大,近乎赞助。所以文化和金融创新这二者本身并不矛盾。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目前不是缺少产业基金而是缺少风投,尤其是天使投资。政府的产业基金,应该更多的引导往天使投资方向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和有潜质的项目健康成长,而不是去做锦上添花的事。锦上添花,甚至与民争利,都不符合政府的公共职能。政府要为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做一些托底和吃亏的事情。一方面通过金融工具的运用,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整合国际资源,甚至并购一些国际媒体,提高我们的话语权;另一方面,通过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带动新型的小企业特别是新业态的发展。推动文化与金融的结合,是为了借助金融工具,促进文化新业态的生长和文化企业的做强做大,而不是为金融之狼腾出一片新草原。
因此,推动文化与金融的结合必须坚持文化主导的原则,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文化金融结合的根本宗旨。政府应当事先进行顶层设计,防范金融风险和过度杠杆化。当前尤其是对文交所、文化企业IPO 要进行总体规划和指导、监管,对众筹等新的金融工具进行谨慎的试点,加快推进担保体系和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李向民,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
目前文化与金融的合作方兴未艾,各省(市)在这个领域发展迅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但是根据我们的观察和研究,文化与金融的合作领域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融资困难依然是文化企业成长的重大障碍。虽然政府和社会努力为文化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初步形成了融资的多元化格局,但仍未根本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文化产业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在成长初期由于市场风险高,需求变化快,市场占有率低,使得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意愿不高。大多数金融机构还是习惯于要求企业以房地产、大宗原材料、存货、固定资产等抵押,对于文化企业所拥有的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缺乏认识和理解,这成为文化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
无形资产的估值体系仍有待建立和完善。对于文化产业的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品牌乃至拥有的明星艺人等的估值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到现在为止还未有一套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估值体系。这给文化企业的资产估值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之下,文化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无法得到合理评估,必然会使得很多文化企业和融资机构之间难以建立正常的融资规范和程序。
文化要素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由于文化企业的知识产权、明星艺人等难以得到客观合理的估值,使得知识产权、文化人才难以进入文化要素市场进行交易和配置,也无法获得质押和担保,这加剧了建立文化要素市场的困难,而文化要素市场的困境又加剧了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的合作困难。
文化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虽然逐渐推进,但是由于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经济的双重属性,使得文化体制改革受到很多束缚,其改革进程严重滞后。文化体制改革的滞后,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方面束缚了国有文化单位的创造力,降低了其市场活力,使得其市场竞争力每况愈下,国有资产不断流失;另一方面则阻碍了非公有制资本的进入,既打压了民营文化企业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国有文化企业改善自身的资本结构和增强市场活力。
文化金融中介体系不健全。我国文化金融中介体系不健全,缺乏为文化企业提供版权价值评估、版权交易监督、优质项目推荐、行业市场调研、企业信用调查、投融资方案策划、融资流程操作等服务的中介机构。健全的中介体系是文化与金融合作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健全的金融中介体系就无法对文化产业起到有力的金融支持。(杨屏,紫金文创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文化“牵手”金融面临多重障碍文化与金融的结合是喜忧参半,形势和结果并不乐观。从现实看,金融进入文化市场的动机不纯,想挣热钱,从而出现了资本玩弄文化、文化搭上性命的现象。
其次,文化产业部分领域的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的问题非常严重。最近十年,中国影视剧制作的数量规模非常大,以电视剧为例:每年大约生产20000多集,但实际上播出的仅有8000集左右,除去一部分在地面频道播出的以外,那些无法播出的就变成了文化垃圾,原有的资本投入根本无从收回。金融资本所到之处一片狼藉。以影视行业为例,制作成本是几十倍地上涨,2003年拍一部名演员主演的古装电视剧成本是40万一集,现在是400万一集,而且演员的身价暴涨。
文化产品的库存现象非常严重,从外部看不出来。大量文化产品库存积压比房地产行业要严重得多。文化产品库存不占空间,几张光盘存储足矣。文化企业不担心大量库存是因为它看重的利益在后面:通过上市股价上升,圈钱把利益再赚回来,从正常的项目和产品核算入不敷出,赚不回来,只能通过把企业做大上市把钱收回来。马克思的惊险跳跃理论,很多企业死在上市的门口。资本永远只做锦上添花绝不做雪中送炭的事情。金融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从目前来讲坏事做的比好事多。而且在“资本话语权”和“作者话语权”的争夺过程中,“资本话语权”抢占了“作者话语权”。文化是由作者创造的,作者本来是文化真正的生产者,但资本的话语权远远强于作者,很多时候资本在起着决定性作用。很多产品质量一塌糊涂,但是它可以卖很多钱。大量文化资本进入以后留下大量文化垃圾,因此不能一味鼓励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有时候它是在用金融工具忽悠文化,玩弄文化,从政府来讲对于这些问题应该有个战略性的宏观把控,不能任由金融资本去疯长、去侵占文化。
文化和金融的关系其实并不疏远,一直很密切。大家都在讲天使投资,这种金融工具的出现其实是从文化领域先出来的。在美国,最早的天使投资起源于百老汇,不是硅谷。因为百老汇每年排的戏当中,最终能商演、能盈利的太少了,所以对这些戏的投资风险极大,近乎赞助。所以文化和金融创新这二者本身并不矛盾。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目前不是缺少产业基金而是缺少风投,尤其是天使投资。政府的产业基金,应该更多的引导往天使投资方向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和有潜质的项目健康成长,而不是去做锦上添花的事。锦上添花,甚至与民争利,都不符合政府的公共职能。政府要为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做一些托底和吃亏的事情。一方面通过金融工具的运用,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整合国际资源,甚至并购一些国际媒体,提高我们的话语权;另一方面,通过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带动新型的小企业特别是新业态的发展。推动文化与金融的结合,是为了借助金融工具,促进文化新业态的生长和文化企业的做强做大,而不是为金融之狼腾出一片新草原。
因此,推动文化与金融的结合必须坚持文化主导的原则,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文化金融结合的根本宗旨。政府应当事先进行顶层设计,防范金融风险和过度杠杆化。当前尤其是对文交所、文化企业IPO 要进行总体规划和指导、监管,对众筹等新的金融工具进行谨慎的试点,加快推进担保体系和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李向民,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
目前文化与金融的合作方兴未艾,各省(市)在这个领域发展迅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但是根据我们的观察和研究,文化与金融的合作领域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融资困难依然是文化企业成长的重大障碍。虽然政府和社会努力为文化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初步形成了融资的多元化格局,但仍未根本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文化产业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在成长初期由于市场风险高,需求变化快,市场占有率低,使得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意愿不高。大多数金融机构还是习惯于要求企业以房地产、大宗原材料、存货、固定资产等抵押,对于文化企业所拥有的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缺乏认识和理解,这成为文化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
无形资产的估值体系仍有待建立和完善。对于文化产业的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品牌乃至拥有的明星艺人等的估值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到现在为止还未有一套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估值体系。这给文化企业的资产估值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之下,文化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无法得到合理评估,必然会使得很多文化企业和融资机构之间难以建立正常的融资规范和程序。
文化要素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由于文化企业的知识产权、明星艺人等难以得到客观合理的估值,使得知识产权、文化人才难以进入文化要素市场进行交易和配置,也无法获得质押和担保,这加剧了建立文化要素市场的困难,而文化要素市场的困境又加剧了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的合作困难。
文化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虽然逐渐推进,但是由于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经济的双重属性,使得文化体制改革受到很多束缚,其改革进程严重滞后。文化体制改革的滞后,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方面束缚了国有文化单位的创造力,降低了其市场活力,使得其市场竞争力每况愈下,国有资产不断流失;另一方面则阻碍了非公有制资本的进入,既打压了民营文化企业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国有文化企业改善自身的资本结构和增强市场活力。
文化金融中介体系不健全。我国文化金融中介体系不健全,缺乏为文化企业提供版权价值评估、版权交易监督、优质项目推荐、行业市场调研、企业信用调查、投融资方案策划、融资流程操作等服务的中介机构。健全的中介体系是文化与金融合作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健全的金融中介体系就无法对文化产业起到有力的金融支持。(杨屏,紫金文创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文化金融结合“倒逼”政府新定位
首先要弄清楚文化与金融合作的目的是什么?文化与金融的融合,是要壮大文化产业还是壮大文化,这两者之间有很大区别。从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视角看,政府应该明确自身的角色与定位,改变以往通过财政投入主导文化产业的方式,通过文化与金融合作的政策、机制来发挥引导性作用。
其次,我们不仅要明确打造文化与金融的合作机制,乃至文化金融工具的创新,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打造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要认识到文化走出去需要以规模化文化企业为输出平台。如何培养并建立产业层级丰富、产业内容多元,尤其在新兴业态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是今后工作的重点。政府更应该做好相关的资源整合与资源配置工作。
第三,综观近年影视产业投资IP的盈利情况,大多数IP运营是亏损的。文化产业壮大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文化资源版权向文化资本的成功转化。对影视产业来说,IP投资成功的关键是盈利模式的探索。其中,优质IP运营平台的建设非常重要。如何通过创新文化与金融合作机制,来打造像乐视、腾讯这样的优质平台是关键问题。
第四,要明确文化金融的重点投资领域。结合现实,重点应放在:“文化+”、“科技+”、“互联网+”、“体育+”、“旅游+”等领域。
第五,要明确文化与金融整合的重要环节。在上游环节做好版权资源的整合,在中、下游环节做好渠道的整合。与此同时,文交所应着重加强对文化产业运营的现金流、文化版权、企业股权等指标的考核。
第六,要重视发掘并开发当地的文学IP资源。尤其需要建立一种鼓励文学资源进行IP版权交易的机制和平台。
此外,金融资本的投入以盈利为目的,引入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对于其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通过PE、VC、信托、文交所等多种方式,建立多层次的进入体系和机制。(王晨,紫金文创研究院副院长、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需大胆金融创新
要通过文化金融的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整体经济的升级。当前国家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三去一降一补”的思路。如何结合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大胆开创金融创新是当下应当考虑的问题。文化金融要发展,一方面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保障;另一方面,除意识形态外,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尽量放开。金融工具的应用中所出现的问题,其实反映了当前现有的管理方式、模式不适应产业发展。要结合地方实际,大胆做好金融创新,利用好国家提供的双创空间,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在于要实行文创+网络+众筹,将内容创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逐步探索适合文化产业新业态的金融支持体系,包括基金、担保、信托、保险等一系列金融服务,尝试组建江苏文化发展银行。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创业板和新三板挂牌上市、发行企业债券,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降低文化产业杠杆率。同时对文化产业里的僵尸企业进行清理,逐步消化文化产业的库存,实现供给侧的结构性转变。(孙克强,社科院财贸所所长)
抓大扶小做强做优文化企业
创新金融工具,引进金融资本来推动文化发展应考虑以下几点。首先是企业规模结构问题,打造大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以及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十分重要。对江苏而言,比如江苏有线、凤凰传媒等,将其打造成全球性的文化企业。其次要发挥政府作用,对文化企业作详细梳理,采取相应的支持手段。对大型企业采取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对初创小企业进行扶持,完成经济守夜人的职责。再次,应探索一些文化金融的机制、模式、方式的创新。从金融常规视角入手,产业基金应是针对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企业与机构;天使基金、VC风投等应针对初创阶段的文化企业。政府的引导基金应是 fund of fund(基金中的基金),目标在于控制风险,尽管收益较低,但能够通过此方式,引导更多金融资本进入文化领域。
此外,文化产业领域由于起步晚,金融杠杆尚未达到其他行业水平,针对这一特殊性,应合理利用,实现潜在空间的成长。注重文化产业的信息、信用和人力资本等平台的建设。(陈莹,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教授)
创建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
文化金融不是文化与金融机械性地“合作”,也不是简单的产业“融合”,而是一种产业机制,一种内在的经济机理,甚至是一种国家竞争力的机能。如果不创新,在现有体制下,二者的结合只能是个案,无法复制与推广。创新的过程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只要能控制试错的成本和范围,就不可害怕,而一旦创新成功,其能量和作用将是难以估量的、划时代的。因此,必须包容失败,鼓励创新。
文化金融服务创新的若干重点包括:以版权服务为基础,进行服务方式创新;以私募基金和信托计划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的直接投资领域;发展专业化的文化金融中介服务,为金融机构介入文化产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和配套服务;金融机构要适应文化产业特点,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与管理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金融创新;推动文化走出去和对外文化贸易的金融创新等等。概括来看,文化金融的创新途径有:一是通过金融内部的变革,主动与文化对接;二是套用现成的金融工具,直接服务于文化产业,如艺术基金、艺术品信托等是现有工具的应用和变通;三是建立新的文化金融服务平台。
另外,以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创建为切入点,大力推动文化与金融合作创新。充分发挥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的企业孵化、资源凝聚和区域辐射作用,立足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点,解放思想,探索与培育多样的文化产业形式,为文化与金融合作和文化产业大发展摸索经验。(韩顺法,紫金文创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潮流前线】
集装箱建筑还能怎么玩?
集装箱建筑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
但我们还是搜集了全球的经典案例
试图了解集装箱还能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火
如果你在路边见到一座二手集装箱搭建而成的建筑,你已经不会感到吃惊,因为这股潮流已经遍布全球。退休的巨无霸们同时在商业领域和公益范畴中大展拳脚,在花样翻新的结构形式中逐渐彰显出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
这些巨无霸的再次上岗,在背后显然有着强大的推动力。我们尝试在全球的经典案例中摸索出一条能够解答集装箱建筑为何如此流行的线索,这些线索,可能会给你一些启发。
单体与多元结构交错
出于各类成本的考虑,集装箱建筑很多时候以传统单体形式存在。或许他们的制造者只是喜爱这种单元空间所能表现的简约与温馨。但当设计师开始决定赋予这些铁家伙更多的延展与可能性,多元的、集群的、个性的集装箱建筑渐渐占领了高地。
商业同公益并行
从星巴克到PUMA,从对外租赁别墅到集装箱城市,集装箱建筑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宽泛,他们或是在设计形式上别出心裁,或是在集群规模上逐渐扩大,这股热潮几乎冲击了全球。
集装箱建筑也时常受到公益项目的青睐。无论是非洲难民的公共场所,或是日本用以安置灾民的临时建筑,二手集装箱身担运输与居住的双重任务,在“拯救世界”这件事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区域文化特色显著
建筑与人之间总有着微妙的联系。且不论亚文化影响下的不同种族、区域内部会形成一贯的艺术风格,即便是已经存在的建筑,周遭氛围也会跟随其所承载群体的习性变化而改变。你能感受到区域文化特色的体现,尤其是在以下案例中。
全球风靡的背后
集装箱像是一张白纸,这意味着它有无限的延展性,与极强的包容性。在新的空间形成之后,集装箱建筑能够轻松适应于不同群体的审美及使用需求。当它被交付于不同的群体手中,原本批量生产的巨无霸担负了定制化的使命,展开新的冒险。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字:在建筑中使用集装箱作为材料成本仅为砖混建筑的86%,并降低70%的建筑垃圾,施工周期仅为传统建筑的60%。既减少污染,又节省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随时被移动。
省、方便、无污染
这些显而易见的原因使得集装箱建筑迅速火热起来,也因此我们总能在贫民窟、低成本快销行业中见到它们的身影。每年数万只二手集装箱堆积在欧美港口,无论是运回原地或回炉熔炼都非明智之举,这也使得集装箱材料具有较高的易得性。
看上去很酷
集装箱的外表展现出强烈的工业化特征,将这样一种特殊的运载容器应用于建筑中,其功能的转化表现出创新与突破,加上其简洁的几何体块通过组合所产生的美感,使集装箱建筑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先锋文化的创新精神。
看起来很和谐
集装箱建筑总是易于打破原有的自身与外界的关联,并重构关联,生成新的空间。这使得人们觉得它的存在并不突兀,理所应当,如同迷彩隐身于树林。这或许取决于它极强的可塑性,或许因为它的形状没有威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