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绛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并不是要国有企业向国外转移资产,更不是不顾及国内的实际需求一味向国外投资和转移产业,形成国内产业的“空洞化”局面。而是要通过加快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培养,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夯实服务于中国人民的物质基础
“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实现战略转变。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无疑要起主力军作用。国有企业把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也要面临很多挑战,关键要处理好七大关系。
产能转移与淘汰落后产能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后金融危机的来临,我国各主要工业行业都出现了普遍的产能过剩的问题。在产能普遍过剩的同时,我们还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技术水平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高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日益紧迫。然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目的并不是要保护落后产能,将污染环境、技术含量低的产能转移出去,相反,需要提高相关行业的技术、环保等要素的准入门槛,坚决淘汰落后的高污染、高消耗的产能,通过进一步全新方式的改革开放,促进我国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产能转移既是一种产能保护和储备,更是促进企业全球性有效地配置资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快产业技术升级步伐,才能促使企业走向创新发展的道路,也才能在转移的过程中受到被转移地区和国家的欢迎和支持。
依靠创新与保持成本优势的关系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依赖的比较优势仅为拥有“无穷”的廉价劳动力,广袤可供不计成本使用的土地,以及各种廉价供给的资源,简单说就是“成本优势”,因此我国的比较优势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经过30多年改革发展,我国资本从极其短缺变成相对丰富,市场要素价格发生变化,比较优势发生改变,这种情况下需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需要,是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具体实践。当前,我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来解决经济增长转型和动力切换的问题。
就国内看,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可以充分发挥中东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区域间互动合作,促进全面释放内陆开放潜力、提升内陆经济开放水平,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国际看,通过“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我国产业培育新的国际竞争优势。通过充分参与国际竞争,加快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全面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及时把握当前出现的人口红利未完全消失的机遇,保障产业的延续和社会稳定,促进相关产业实现东中西部地区合理有序转移。同时要利用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强等新的比较优势,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快速升级。
短期效益与长远战略的关系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目的是要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实现资源的全球化合理配置,从而取得更好的投入产出效果。作为“一带一路”实施主体的企业,必然面临短期利益和长期收益、局部企业个体利益与国家战略利益之间的选择与平衡。
理论上,企业发展必须兼顾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一般而论,企业不能为短期利益而放弃长远目标;同时,企业也不能因为仅仅考虑到长期目标而不考虑短期利益,必须在这两种利益之间协调和平衡。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既需要通过“走出去”战略实现资源的全球化高效配置,在国际市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也更要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对一些目前没有、甚至在短期内也不能产生较好效益回报、但对国家远期发展战略起支撑作用的关键项目和环节以及地区进行投资。如对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援助性投资、对今后涉及我国战略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地区和项目的投资,这些投资短期内看不出效益,但可以对我国形成成熟的投资路径和良好的投资氛围,为今后我国其他企业对这些地区和项目进行投资并赢利打下基础。
因此,国有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不仅要利用“走出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要起到“开路先锋”和国家战略利益“奠基石”的作用。
有效竞争与塑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关系
有效竞争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国外多数国家反垄断和保护劳工权益的法律法规非常健全,而且多数国家已经被国际跨国巨头经营多年,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压倒性优势。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贯彻“一带一路”战略中,要着重培育针对西方跨国巨头的竞争优势,实现在海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尽力发挥我国企业的独特优势,在当地塑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改变过去国内长期存在的一哄而上,争项目、抢资源、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乱象,避免在国外无序竞争,特别要避免出现同一出资人下的不同企业在海外重复投资、相互竞争,损害出资人利益的局面。
“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当前,我国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居全球第一,具备技术优势的产业越来越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丰富,对外投资合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测算,我国目前境外国有资产总量已不少于12万亿元,未来五年,我国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游客将超过五亿人次。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我国的产能向国外输出,更重要的是要扩大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双向投资合作和技术合作,形成有进有出、各取所需的良性互动、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国有企业在贯彻“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投资和高新技术的引进,也要加强先进管理理念和制度创新的合作,在“走出去”的同时,引入先进的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和管理理念,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才能真正做强做优,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代表。
立足国内与加强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后余下的优势企业又以重化工行业为主,因此,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导向又以投资需求为主。国有企业在保卫国家安全、保障民生和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国有企业资产总量从2003年的19.3万亿发展到2014年年底102.1万亿。国有企业竞争力快速提高,2015年进入《财富》杂志500强的国有企业由2003年的6家增加至 88家。国有企业不仅在保卫国家安全和保障民生领域起了基础性作用,而且在促进国家竞争力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为此,在贯彻中央“一带一路”战略中,国有企业必须兼顾随时满足国内需求,也要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双重任务,坚决实现“供给侧改革”。
资本运营与实体经济运营的关系
长期以来,对资本运作的误解导致我国企业海外发展较少地运用资本手段,很多人认为资本运营只是资金的运作、只是纯金融手段,会影响实业发展。因此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以项目投资、企业直接运营为主要方式,海外金融杠杆运用少、资本运作不成功事例居多。
事实上,资本运营是一种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经营理念,它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资本效益,即实现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但是,资本运营与资本市场高度契合,也具有脱离实体经济单独起飞的能力。因此,资本运营的基本准则,就是让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更加完美地结合。
当前,综合国力的空前提高和连续强劲的经济增长,使我国具有了吸收、利用境外金融资本的经济基础,而境外金融资本也急于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好处,这为我国国有企业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难得的资本市场环境支持。国有企业应努力抓住当前有利的战略机遇期,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主动出击,让资本运作充分服务于实体经济,并最终服务于国家战略。只有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才可能在世界经济舞台占一席之地。
总之,只有坚定不移地做强做优国有企业,才能使“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具有坚实的基础。国有企业要加快培养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成为实施国家战略的先锋和主力。
应该强调的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并不是要国有企业向国外转移资产,更不是不顾及国内的实际需求一味向国外投资和转移产业,形成国内产业的“空洞化”局面。相反,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要通过加快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培养,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夯实服务于中国人民的物质基础。此外,随着国有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需要进一步完善境外国有资产有效监管的方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