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中国社科院“中国十年后最富24个城市名单”公布,成都出人意料地高中“探花”,仅次于北京、上海,成为西南地区的佼佼者。成都凭什么位居第三?若要细究这座昔日的“天府之城”的历史与现状,恐怕笔墨难就。一言以蔽之,“高标准推进城市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正是对建设未来成都的整体勾勒。
大工业格局
工业,是经济的根本支撑,对一个国家如此,对一个城市同样如此。从纽约到伦敦再到东京,不管它有多华丽的建筑、多明媚的风光,没有工业强基的内里,都可能是徒有其表,中国城市不外如是。
据《2015中国三产化/服务化排行报告》数据显示,北京、海口、兰州、西安、成都等全国20个城市服务业均超过了50%,其中,成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8%,服务化已撑起经济的半边天。有人惊叹,工业经济似乎该成为过去式。其实不然,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崛起,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脱离了完整的工业化历程。成都第三产业比重大,或许正是因为第二产业发展得还不够,而非第三产业发展得很充分。
必须承认,工业发展不够、后劲不足,仍然是摆在成都面前的一个难题。显然,这座城市的决策者们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成都市市长唐良智表示,要“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而且要作为2016年成都市的“重要行动”之一。
转型当下,成都制造业何去何从?成都市经信委负责人做出了这样的表述:着眼高端,立足高端,发展高端。具体来说,就是加快实施《成都制造2025规划》14个重点产业发展专项推进计划,“量质并举”,对带动作用大的科技型、成长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动做“加法”,以高端、高效产业为发展方向,推动成都制造迈向“工业4.0”。
四川人素性豪爽,恰是北方人的粗犷、南方人的细腻的折中,投射到行动上是干净利落、雷厉风行。5秒钟,冲压成型一块厚重的钢板;51秒,搭起一辆汽车的整体骨架;不到60秒,一辆崭新的汽车整装下线,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一条条计量到秒的汽车生产线,正是这种豪爽的写照。
从零到100万辆的产能,成都经济开发区仅用7年时间就完成了国内其他汽车产业基地20年到40年时间的积累。当众多车企因库存压力惴惴不安时,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整车企业却是一片加班加点的热闹景象。其区内首台“成都造”东风标致SUV,甚至实现了与欧洲同步开发、同等品质。据悉,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累计引进一汽一大众、一汽一丰田、吉利、沃尔沃等11家整车企业,搭建了年产170万辆整车生产平台和汽车销售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这些奇迹本身正是对成都逐渐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转移的工业经济“新常态”的完美诠释。在成都市经信委主任施跃华看来,相较东部发达地区同类城市,成都的工业发展还呈现出量小质弱的特点。但抓住“十三五”的窗口期,尽可做大做强。
融入创新版图
回溯这座城市的千年进化,从西汉的脚踏织布机到唐朝的雕版印刷,再到北宋的“交子”,成都的创新基因,古已有之,一脉延承。“当下成都的创业环境,让我想起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现在的成都和当时的深圳,都让我感受到人们创业的激情,实现自我价值的冲劲。”在全国首个创新创业交易会上,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这样描述他对今日成都的印象。
在由36氪与中国经济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共同编制的中国创新创业指数中,成都排名第六,在西部城市中排名第一。不仅如此,在腾讯开放平台发布的“中国城市&高校创新创业排行榜”中,成都的创业者收益在全国城市中同样排名第六,在西部城市中稳居第一。如果在美食王国、休闲之都之后再加一个标签,可能就是“创业之城、圆梦之都”。
也难怪赛伯乐集团董事长朱敏对成都情有独钟,在他看来,这里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和科研环境都非常适合创新创业。2016年1月18日,赛伯乐投资集团与成都市签定协议,共建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力争5年内产业投资规模达到300亿元,这恰好是成都市2016年签署的第一个投资合作协议。无论对于赛伯乐还是成都市而言,一切才刚刚开始。
截至目前,成都共有企业技术中心628户,其中,国家级26户、省级286户、市级316户,规上工业企业拥有技术中心的比例接近20%。成都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8.3%。诸如这样的创新力量,正在成都的社会经济版图里,产生生动的化学反应。
11年前,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相信世界已经被新技术和跨国资本碾成一块没有边界的平地。11年后,这一预言已成现实——作为中国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已经汇聚了逾6500家科技型企业,孕育出26家上市企业,数量上在国家级高新区中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同时,还吸引了99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不仅鲜活地诠释了“创新”内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成都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和总体实力不断增强。
创业家黑马集团董事长牛文文表示,“如果说北京等其他城市的创业是1.0版本,成都的创业可以说是2.0版的创业。”他解释,成都的创业环境不限物理空间,而是形成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创业服务生态,到处都可以创业。正是这种生态的打造,将促使成都“弯”道超车,在未来中国创新创业大潮中成为排头兵。
创新的基因,正改变着这座城市与全球对话的方式。
门户成都
2015年12月10日,随着CA4194航班安全着陆,成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顺利突破4000万人次。从此,成都机场成为继北京、上海浦东、广州之后,国内第四个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万人次的机场,意味着成都正跃入北上广一线枢纽城市行列,成为国际性区域航空枢纽、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城市。
但显然,成都交通的跨越远不止如此。2015年1月份,成都新机场项目立项获批,建成后,成都将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国内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且其规模仅次于北京新机场。目光转向陆地,2015年9月10日,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实现双向开行,首趟返程班列抵蓉,12月26日,成都至重庆高铁开通运营,进一步完善了西部最大经济圈交通大动脉格局。曾经的“蜀道难”,已被“交通先行”的战略彻底改写。
从世界城市的发展态势来看,通过无水港、海铁联运等建设实施,一些内陆城市也可以同沿海港口城市一样成为开放高地,具备国际门户功能。就成都而言,开放门户建设恰逢其时。尤其,“一带一路”的核心节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纽带的定位,赋予成都与其他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与众不同的“国际化”气质。
从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到“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再到“立足西部、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西部区域物流中心和面向亚欧的国际贸易物流桥头堡,成都直面全球,不断向外扩展“交往圈”、“财富圈”,以“大开大合”气魄做强城市功能。
如今,成都已与2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美、德、法、澳等多国驻蓉领事机构已达15个,并聚集了英特尔、大众等268家世界500强企业。归根结底,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体现在世界城市分工和全球产业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高端、创新、开放,不同的关键词,相异的城市切面,叠加起了对成都不同纬度的解读与寄望。毫无疑问,曾经的西部内陆城市,正在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用一个用新的篇章向历史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