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渐已成为考场作文的主流,但出彩的议论文却凤毛麟角,原因自然是多方面造成的。笔者对考场作文认真研究之后,觉得其主要症结在于论证的力量不够,说服力欠缺:要么因阅历浅而人云亦云,要么因素材与观点结合松散而隔靴搔痒,要么因思维方式僵化而呆板脱节,要么因认知稚嫩却故作高深而弄腔拿调。没有强烈的论证力量,哪来说服人的力量呢?论点清晰的导向性,论据强大的说服力,论证严谨的条理性,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必不可少的要素,但作为认知还不够全面的学生,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所以,笔者认为在平时的训练中不如从局部的议论抓起,分点突破。局部力量加强了,层层递进,何愁整体力量不提高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素材与观点结合的角度出发,谈一谈如何加强局部议论的力量。
一、素材与观点结合的契合度是论证力量的根基
一份红烧鱼,它的主料一定是草鱼、青鱼、鲤鱼,鳙鱼、鲫鱼等,绝不可能是甲鱼、乌龟。同样,作为论据的素材,也算得上是议论文这份大菜中的主料了。当这份大菜呈现在阅卷老师这位“食客”面前时,它与所证明的观点的契合度,将直接决定了这份大菜的品质,如果“食客”产生疑惑了:这是红烧鱼吗?那么“食客”埋单时,就直言不讳了:这是道什么菜啊,怎么也得打个八折!于是,你的作文分数自然就八折,甚至更低的折扣。所以,我们在挑选素材时,心中一定要思量,它能否完美无暇的证明观点。也许每则材料都能够从多个角度去解读,你的选择也许都有理由,但某个素材表现出的主流性、传统性,应该是我们选择素材时重点考虑的。“卧冰求鲤”主要用在论证孝道的观点上,虽然它也有意志坚韧的一面;“三顾茅庐”主要用在论证求贤若渴的观点上,虽然它也有慧眼识才的一面;“不食周粟”主要用在证明气节不折的观点上,虽然它也有泥古不化的一面。用“什么品种的鱼”来做“红烧鱼”,决定了你这道菜肴的力量源泉,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你文章的等级。
二、素材与观点结合的融合度是论证力量的关键
同样的食材,同样的调料,不同的厨师烧出来的红烧鱼味道千差万别。有的让人赞不绝口,有的却让人眉头紧蹙。什么原因呢?食材处理的差异、调料下锅的顺序,火候的把控,勾茨的欠溢等不同罢了。一道好菜的完美诞生,就是食材与各种调料的完美融合过程。同样,契合观点的素材如何与观点融合,这就要由你这位厨师来“掌勺”了。这个“掌勺”的过程,就是论证的过程。在局部论证中,你无论是运用先议后叙的演绎论证法,还是先叙后议的归纳论证法,都要做到条分缕析,清晰明白。先议后叙,或先叙后议,这只是论证方式中两种最基本的方法。作为考生,夹叙夹议的论证方式在局部论证中必须使用,要让归纳、演绎论证法都能在考官面前得到完美展示。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论证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那就是“让步论证法”。
让步论证法,共分五步:第一步,从自己论证的观点反面立意;第二步,后退一步,在错误的论点上进一步肯定错误的观点;第三步,再退一步,用生活、社会论据来论证错误观点;第四步,反转一步,错误观点的证明过程,明显不合生活逻辑或社会准则,从而使错误观点不攻自破;第五步,向前进一步,明确正确观点,巩固立意。
小品《喜乐街》中的“反转”手法是典型的“让步论证法”:第一步,(撒)(反面立意)“你是女神”;第二步(贾)“我是女神啦!可我什么也没有,我没有经纪人,没有造型师,没有钱”,(退一步);第三步,用朋友、兄弟的辞职、分手、卖房,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逻辑的事件,来证明观点的错误,突出错误观点的荒谬,(再退一步);第四步,(贾)“"我不转了”,(反转一步);第五步,“我虽然什么也没有,但我有……”强化“平凡的生活、友谊、欢乐更可贵”这一论点(向前进一步)。
一个好的让步论证既能清晰展示你的论证方法,更能展示你论证的层次,强化论证的力量;同时,也能丰富论据的内容。
三、素材与观点结合的发散度是论证力量的延展
如果“红烧鱼”已成为厨师的招牌菜的话,那么他在“红烧”菜系就毫无疑问的登堂入室了,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地去挖掘“红烧”的规律,并推而广之,也就顺理成章了。
同样,观点的正确性,不可能只用一则材料证明就终结了,就好比烹饪一道佳肴除了主料之外,还要有众多的辅料来点缀它一样,这些辅料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同理可知,我们在论证过程中,除了必须要使用典型材料去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合理性,还要用丰富的材料去巩固,加强它,从而达到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论证目的。材料的丰富性主要由简例来构成。这种反复呈现的论证过程,也是论证力量的叠加,论证的爆发力也必然加强了,以下段为例:
等待是一种人生智慧。一份甘愿的等待,让你在漫漫长路的探索中去积累。等待就如细水长流,流到尽头即见汪洋。等待是厚积薄发的智慧,在草庐中的蜇伏积蓄,才成就了诸葛亮“三分天下”的千古美谈;等待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机遇,遭遇冷板凳时,“林疯狂”用刻苦训练的大智来造就属于他的神话;等待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磨砺,正因福楼拜门下的艰苦雕琢,莫泊桑才迎来了《羊脂球》的文名大噪。等待,不是消极地走向灭亡,而是抓住岁月的希望,让从容镇定引领你走向前方。当等待的旋律幻化成绕梁的清响时,希望的交响乐就会如天籁般的悦耳。
节选的部分是文章的第四段,段首以观点总起,紧接着用“诸葛亮”“林书豪”“莫泊桑”三则简例来进一步强化观点,增强论证的力量,最后以蕴含态度的优美语句作结。局部论证层次分明,材料丰富,有效地补充并强化了前半部分由核心素材论证过的论点。
再看《“咫尺”抑或“天涯”》一文中的一段话:
于是有人在网上批判80后、90后冷漠自私,歇斯底里地呼喊真诚。诗人顾城写过:“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难道人心之间的距离真的如天涯般遥远?冷漠真的成为社会主流趋势了吗?但,有一群人在说“不”,陈及时、方招、何东旭、彭宇……后面还可列出长长的一串,他们都在心中说“不”,有的用生命揭晓答案,有的用高亢的嗓音宣告,有的用默默的行动刻画。原来,人类的精神家园并没有随“文明”的发展而黯淡,你听,“有空多联系”的温存仍在,“我和你,心连心”仍是主旋律。可见,“咫尺”依旧永恒!
这是材料丰富性的另一种呈现方式。选段中既有顾城诗文的素材列举,又有陈及时等“长江救人人链”、南京“彭宇事件”的社会热点素材展示,还有“有空多联系”等生活琐屑的呈现。几句话,几个字,甚至一个人名、一则事件,都是论据的叠加,都能增强证明的力量,这种力量不都归入到整体力量的大海之中了吗?可见,这份能勾兑出浓醇滋味的辅料,千万不可忽略啊!
四、素材与观点结合的厚重度是论证力量的深化
人们常常对各地独具特色的美味津津乐道,但很少有人去追索美味成因的究竟,为什么“川味主麻,湘菜重辣”,为什么“北方咸居多,南方甜为上”。实际上这些美味的诞生,与当地的气候、物产、风俗等,特别是人们适应自然、和谐自然的能力密不可分,正是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篇议论文的最终落脚点也在于解决社会或生活实际问题。我们在文章中思辨社会热点、试图解决社会问题,而我们认知世界的深浅度,往往又决定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大小。基于此,豁达的胸襟、普世的情怀,应是我们立论的基准点,要以“大我心境”去考量社会,去解剖问题,去承担责任。所以,我们应在“小我”的认知层面上,要学会向前迈一步,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跨越。
试看以下两例:
就“各地方卫视娱乐节目模仿抄袭成风”的材料,提炼观点作文;立意除了可以对主创人员个人素养层面和道德层面进行批判等个人认知层面外,还应向前迈一步,升华到或者是违反了《知识产权保护法》的法治角度,或者是应弘扬怎样的价值观的宣传功能角度,或者是如何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国家战略角度等“大我”层面。这样的深化,可以把一个浅层次的个人认知,自然地向纵深发展,与价值实现、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大政相勾连,无形中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爱国要理性》一文举例“西安青年打砸日系车是爱国”的事件来进行批判,从刑法、物权法角度去批驳,能有力地支撑作者的观点;如果作者再向前跨一步,举出“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利用中国人偏狭的爱国热情,高价拍卖从圆明园盗走的鼠首、兔首,试图从中得利”的事例来加强论证力量,就更能深一步地挖掘核心词“理性”的含义了。这一进一出的事例补充,论证的张力会拉得满满的。
另外,认知社会的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力量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论证过程的逻辑性、认知问题的全面性、解决问题的科学性等。在“女儿高速公路上短信举报违章驾车父亲”的材料中,面对情理与法理的对撞,立意的高度是成功的关键;而站在“法治至上”、“依法治国”的高度立意,这就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科学性的具体表现。通过这些勇于担当的展示,一个高人一格的“大我”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阅卷老师面前,老师怎不欣然“下箸”呢?
总之,只有食材精当,火候恰当,劲道十足,点缀精美,你的这份大菜才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郑景芝,教师,现居湖北沙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