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需要慢慢接近的

2016-05-14 14:05丁之境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二十四孝整本书鲁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七到九年级学生的名著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在此背景下,鼓励学生读长篇文章、读整本书正逐渐成为学界共识,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却是不少老师深感困惑的问题,尤其是有效引导学生从读懂单篇到读懂整本书的教学设计并不多见。笔者围绕《朝花夕拾》的阅读进行了积极地尝试和探索,以期能有效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推进学生阅读的深度。本次阅读教学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一、学生三读《朝花夕拾》

一读:自由通读,学生不带任何任务的阅读全书,家长帮忙记录阅读时间和阅读状态。

二读:提要钩玄,学生边读边给每篇文章写内容综述,并记录疑惑,家长继续帮忙记录阅读时间和阅读状态。

三读:攻坚克难,精选自己觉得最难懂的一篇,想办法读懂,并写出读书笔记。读书笔记须包含三个内容:阅读困惑,最终读懂了什么,用了哪些方法。

二、阅读交流展示课

具体环节如下:

(一)回顾三读,展示阅读初感

1.简单回顾同学们三读《朝花夕拾》的过程。

2.展示学生的阅读初感。

师:对于语文学习,中学生当中一直有个“三怕”说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同学们似乎也挺怕周树人的:(屏显)

初读鲁迅先生写的《二十四孝图》,简直就像是不识字的傻子在读圣经,比读甲骨文还要困难。(孔思然)

其实我一开始是完全看不下《无常》这篇文章的,初印象大概是神神鬼鬼,乱七八糟,找不到北。(何梓瑶)

我向来不大喜欢鲁迅的文章,若要我推选十大最难读懂的作家,鲁迅必然名列榜首。他的文章硬邦邦的,啃起来很吃力,他的文字很艰涩,常常使你通篇读完仍不知所云。(王本昊)

鲁迅不仅是文学泰斗,更是个谋杀犯!他的散文《二十四孝图》杀死了我数不尽的脑细胞。(周凌一)

师:其实,大家一开始读不懂鲁迅的作品是很正常的,鲁迅自己都说他的文章是很难懂的,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屏显)

“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不一样。”

“我为自己写作和为他人写作是不一样的”。

“很多人都说我讲的是真话,但我并没有把我所想讲的话完全地说出来;很多人都说我很冷酷,第一是冷,第二是冷,第三是冷……”

师:所以,对于鲁迅,我们不要急于去完全读懂他,而要慢慢去接近他,毕竟接近鲁迅是需要时间和阅历的。

(二)生生交流,展示单篇阅读成果

同学们认为最难读懂的是《二十四孝图》《无常》和《范爱农》,下面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他们自主阅读的成果,请从“初读的困惑,解决的方法,阅读的结论”三个方面进行展示,每人2分钟。

三位同学的发言要点:

倪隽:看《朝花夕拾》,第一看不懂的要数《二十四孝图》。文题为《二十四孝图》,前半部分似乎文不对题,并且“老莱娱亲”“哭竹生笋”两则故事在我读来并无不妥,鲁迅先生反感的理由着实奇怪。再读时,耐心读小字注解、查阅历史背景,大概推断出陈西滢先生是“尊孔复古”之代表,与大力推广白话文的鲁迅针锋相对。鲁迅反感《二十四孝图》其实是在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郭巨埋儿”是彻头彻尾的愚孝,作者是坚决持反对态度的;而对“老莱娱亲”“哭竹生笋”,作者并不持尖锐反对意见,而是借此来讥讽“尊孔复古”之流从未如此实践过,实乃言行不一、虚伪滑稽。

王骏越:我读的版本是没有注释的,因此对于文中的一些词语、人物关系和他们的身份不太明白,同时鲁迅也没有在文中明显地表达他的感受,这都给我理解范爱农这个人物形象带来了困难。后来,我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背景资料,文本细读等方法再去阅读去思考文字背后的深意,着眼点从小人物延伸至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最终读出了鲁迅文字中的幻灭感。鲁迅笔下的范爱农,是一个学业被迫中断,梦想破灭,而进一步被社会推入深渊的知识分子,黑暗社会的风雨将他推入水中,再也没有起来。在当时,还有多少知识分子,经历了人生的幻灭呢?文章末尾提到范爱农的女儿,她恰好中学毕业了,并且她不会有钱继续上学,那她是不是会像她爸爸一样呢?文章的最后一个字“罢”,引人深思!

王本昊:初读《无常》觉得文章晦涩难明,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写书里的、民间传说里的、戏里的和迎神时的无常形象,其意图到底是什么。二读时,我读得十分细心,读出了作者对无常的喜爱,也隐约预见了文字深处深埋的火药味。三读时,我结合注释以及文章中的字句,深入挖掘字句,发现文中有两个词出现得较频繁:“公理”和“正人君子”。我认为,作者通过多场合、多方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公正无私、富同情心的无常形象,表达了他对人间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绝望,也借此批判了社会上一些守旧的“正人君子”。可以说,无常是作者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愤怒时,在理想世界寻找的精神寄托。三读后,我发现鲁迅的文字并不是那么聱牙诎曲,我读出了鲁迅文字的深度以及其经久不衰的魅力。鲁迅的文章就像一块老面馒头,初试时略感艰涩,可越嚼越香,越嚼越入味。只要肯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就可以在同一段文字中读出多重的意味,就能在同一篇文章中品出不同的情感。我想,这才是阅读的真正乐趣吧。

(三)师生交流,读懂整本书

师:同学们通过“查阅背景、借助注释、文本细读、文本互读、思考讨论”等方法,读懂了自己原来认为最难懂的文章。我们能否再往前推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这本书?今天教大家一个读书方法:要读懂整本书,我们不妨先读前言,有时书的前言就如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我们现在试着从《朝花夕拾》的“小引”进入这部作品,看能否有新的阅读收获?

(屏显,生齐读)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请阅读《朝花夕拾》的“小引”,告诉老师这里所说的“纷扰”在“小引”中具体指什么?

生找到后,齐读相关的句子:“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师:当年的鲁迅为什么会流离在外?又为什么被挤出了厦门大学?我们来看一下相关资料:(屏显)

女师大风潮:1924年秋至1925年8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因校长杨荫榆借故开除进步学生,不许学生追悼孙中山先生而爆发的“驱杨运动”。 8月7日,教育部以学生闹学潮为借口,将该校解散,并认为学潮是鲁迅鼓动的,又下令免去鲁迅在教育部的相关职务。

现代评论派: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被称为现代评论派,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女师大风潮中,鲁迅是站在学生一边的,而陈西滢、徐志摩等人是不赞同学生的行为的,呼吁当局要整顿学生,并写文章诬蔑学生,由此引发了鲁迅和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三·一八惨案:1926年3月18日,北洋临时政府卫队开枪射杀包括刘和珍在内的四十七名示威学生和群众。鲁迅得知惨案情况极为震怒,称1926年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他当天深夜就写下了著名散文《无花的蔷薇》,后来又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淡淡的血痕中》等流传至今的战斗檄文。4月份,鲁迅被通缉。

师:所以说,这些“纷扰”与这段时间鲁迅和北洋临时政府,特别是以陈西滢为主的“文人学者”的论战有关。从内心的记忆深处,寻找生命的闲静,来抵御这纷扰,这应是鲁迅写《朝花夕拾》的基本动因。

(屏显,生齐读)文体大概很杂乱

师:你有没有发现这本书文体的杂乱?

生:鲁迅在回忆以前的人和事的时候,经常会插入对“名教授”“绅士”“指导青年的前辈”等以陈西滢为代表的这些人的讥讽。

师:我们来读一读回忆的语言和议论的语言,看有没有不同的感受?(屏显第一组文段,学生齐读):

那是一个我的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卓旁,给我猜谜,讲故事。(《狗·猫·鼠》)

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笔墨的,写了下来,印了出去……万一不谨,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可就危险已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角色是“不好惹”的。怎地“不好惹”呢?就是怕要浑身发热之后,做一封信登在报纸上,广告道:“看那!狗不是仇猫的么?鲁迅先生却自己承认是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狗·猫·鼠》)

生:我感觉回忆旧事的文字是温馨的、慈爱的、柔和的,议论现实的文字是辛辣的、带刺的。

师板书:回忆的世界,温馨柔和的表达;现实的世界,辛辣带刺的表达

(屏显第二组文段,学生齐读):

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得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了吗?(《二十四孝图》)

即使人死了……堕入地狱,也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

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二十四孝图》)

生:我觉得这里有两个不同的表达角度,一个是孩子的角度,一个是成年人的角度。

师板书:童年的视角 成年的视角

(屏显第三组文段,学生齐读):

一切鬼众中,就是他有点人情;我们不变鬼则已,如果要变鬼,自然就只有他可以比较的相亲近。我至今还确凿记得,在故乡时候,和“下等人”一同,常常这样高兴地正视过这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而且欣赏他脸上的哭或笑,口头的硬语与谐谈……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无常》)

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然而究竟能有比阳间更好的处所:无所谓“绅士”,也没有流言。(《二十四孝图》)

生:从这两段话中,我明显感觉作者在进行对比:由鬼构成的阴间和由“绅士”构成的阳间的对比,鲁迅显然愿意亲近阴间而疏远阳间。鲁迅可能是在现实中受到了伤害,所以要回到故乡与童年的记忆里寻求情感的抚慰与精神的寄托。

师板书:抚慰与寄托 痛苦与孤独

师小结:我们通过书的前言,读出了《朝花夕拾》中两个世界、两种表达、两个视角、两种心境。现实与回忆两个世界的抗衡与对立构成了此书的主体,我们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读懂这本书。

(四)课堂总结,鲁迅是需要慢慢接近的

(屏显)

罗郅杰同学的妈妈写道:记得我上中学时最怕的就是背鲁迅写的课文,不知为什么对鲁迅很抵触。或许觉得他尖酸刻薄,或许是老师刻意要灌输给我们的革命思想,或许是压根读不懂他想说什么两页就读不下去了。这时反而是郅杰给我解释了一通,突然间我觉得这文章变得有意思一点了。于是我再读《范爱农》(前几天带着抵触情绪读过一次),我拿了支红笔,在读到有想法处做了记录,写了点感慨。我竟然发现比上次读有意思有状态了。原来读书需要循循渐进,才会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我好想和儿子分享我的感受与发现。

钱理群先生曾在《与鲁迅相遇》里说过:“人在春风得意,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大概是很难接近鲁迅的,人倒霉了,陷入了生命的困境,充满了困惑,甚至感到绝望,这时就接近鲁迅了”。

师:郅杰的妈妈和研究鲁迅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告诉我们,接近鲁迅是需要时间和阅历的。同学们此次的阅读之旅从惧怕、不懂到今天的懂得、感兴趣,也说明了这一点。正如王本昊同学在刚才分享中所说的那样“只有挖掘出文字背后的深意,阅读才能成为一种乐趣。”希望同学们能将阅读鲁迅、阅读经典进行到底!

(五)布置作业,将阅读鲁迅进行到底

作业一: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自己对《朝花夕拾》整本书的解读,并以此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作业二:我们接着要读的第二本书是鲁迅真正为自己而写的《野草》。可参考老师印发的辅助阅读材料:钱理群的论文《从〈朝花夕拾〉到〈野草〉》、《怎样才能读懂鲁迅——钱理群教授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的演讲》。

三、后续的两个活动

1.举办读书交流会。通过前期的自主阅读和交流展示,同学们对《朝花夕拾》的认识从单篇的解读上升到了整体的观照,我又组织了一次更纯粹的学生交流、展示、分享的课。以下是孩子们展示文稿的标题:

刘行健:《朝花夕拾》——纷杂中来自回忆的救赎

王本昊:鲁迅的思考与呐喊

倪隽:鲁迅的梦忆

罗单丹:从不懂到懂

邹昊霖:从迅哥儿到鲁迅先生

张睿涵:《朝花夕拾》——鲁迅给自己的救济粮

杨亮:《朝花夕拾》——一面隐秘的镜子

贺长霖:美好过去与沉重现实的交织

……

从这些题目,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阅读深度的提升和推进,他们不仅读懂了一本书,还学会了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提炼归纳的方法。

2.排练话剧,在活动中加深对鲁迅的认识。在学校举行的艺术节课本剧大赛中,我们继续把鲁迅进行到底,排练了三幕短剧《鲁迅,在1926》,在总决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不管是参演的同学还是作为观众的同学都在剧本撰写、排练、道具准备等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鲁迅1926年重要的人生经历,进一步理解了鲁迅写作《朝花夕拾》时的心路历程。

后记:

这次前后持续三周的读书活动,用同学们自己的话说是最有收获、体会最深的一次。活动结束后,学生和部分家长总结了此次在老师指导下有计划地读懂整本书的感受:

“这次阅读《朝花夕拾》,从起初的厌恶到如今的喜爱,或许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会忘却,但学到的阅读经典的方法却令我终身受益。在阅读的过程中,最有意义地莫过于老师指导我们如何从整本书的角度去阅读,当看到老师把整本书的框架结构清晰地呈现在黑板上时,我顿时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次读书的过程中,我还渐渐地培养了善于发问和思考的能力,而这个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则是无与伦比的美丽。”

“老师让孩子们三读《朝花夕拾》,孩子想不到,我们家长也想不到。本以为鲁迅的文章对于初二的孩子来说简单了解即可,没想到通过三读,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理解了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文章的深意。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语文教学更是难能可贵的思维学术训练。我相信这种读书过程中的深度思考——查找资料、讨论分析、寻根溯源,都将成为学生在今后求学道路上有益的实践经验。”

很高兴看到这样的探索和实践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得到了家长的赞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推进学生阅读的深度,我们会将这样的探索进行到底,为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奠基。

【本教学案例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团体动力学理论初中生课外阅读模式的实践研究”(批准号2013YQJK303)的阶段成果之一】

丁之境,教师,现居广东广州。

猜你喜欢
二十四孝整本书鲁迅
《论语》整本书阅读
孝道岂可愚学愚传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由敦煌本《二十四孝》看儒释伦理的融通
百善孝为先
孔乙己
阿迅一族
现代二十四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