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结构性贫困”

2016-05-14 11:34尹继武
党建文汇·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社会底层低收入者贫困线

尹继武

在很多人眼中,美国是个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出人头地的地方。确实,清教徒工作伦理,世界各地人才的汇聚……种种内外因素曾经造就“美国梦”大熔炉。但憧憬是美好的,现实却仍旧骨感。今年伊始,尽管美国10个州都调高最低工资标准至每小时10美元左右,可对于那些挣扎在贫困线边缘的低收入者来说,一间狭小公寓都遥不可及,昔日经济大萧条时的“帐篷城”甚至开始在美国重现。

走在发达国家前列的美国,近几十年来虽然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但是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最富有的0.1%家庭几乎与90%的家庭拥有等量的社会财富。财富分化的鸿沟无法弥补,背后折射出不同阶层之间流动性的固化。最低收入者通过勤奋改变自身命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不平等的代价》一书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对此忧心忡忡。他指出,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美国人收入的重要因素,但是美国较好的中学中,接近2/3的学生是来自社会上层。大学教育也是如此,顶级的私立世界名校,虽然向所有人敞开大门,但高昂的学费,以及推荐人和亲友人脉的考察,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下一代难以问津。正如近年热销的《我在底层的生活》一书所描述的那样,当作者化身一无所有的底层民众,体验他们在餐馆打工、租住在流动汽车旅馆的实际生活后发现,由于每天忙于解决温饱,劳累和拮据几乎阻止了他们进行改善工作和生活的教育、充电和投资。这种“结构性贫困”,成为美国社会底层的民众无法实现“美国梦”的症结所在。

不仅如此,去年底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还显示,中产阶层占美国成年人口比例已经跌破50%这一标志性水平线,这一现象在40多年里尚属首次。中产阶层一直是美国繁荣的象征,“次贷危机”后这个群体受到严重削弱,现在仍未恢复到在21世纪前10年的中间收入水平。研究同时指出,20%的成年美国人如今生活在贫困线附近或以下。

由于“天生”的不平等,个人奋斗改变命运希望渺茫,社会的大多数无法从经济增长中获得应得的红利。

解決贫穷和社会固化问题,药虽多,但药效各异。

一轮又一轮竞选中抛出的口号,能否让“美国梦”重燃?现实一直在等待答案。

(摘自《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社会底层低收入者贫困线
后扶贫时代农村省级相对贫困标准确定方法研究
相对贫困治理的内生动力机制与运行逻辑
《盲山》的“盲点”释义
了解社会底层心态为精准扶贫把“心脉”
社保缴费基数将调整低收入者到手工资有望增加
贫困线是如何划定的
提高贫困线会让我们更有面子
两条不同的贫困线
低收入者收入流动性研究之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