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脚识病,谨防病从“脚”入

2016-05-14 12:24李诗
婚育与健康 2016年6期
关键词:足踝脚趾痛风

李诗

谈论一个人的美丑时,我们常会看其五官、胖瘦、身材比例,大家也格外关注自己这些“看得见”的地方。不过,估计很少有人会关注自己的脚,每天穿上鞋看不见,脱下鞋也不观察。

然而,近日有临床医生表示,早期发现疾病,就离不开脚上的各种表现。天气暖了,看脚识病,你也得好好学学!

大脚趾突然变“胖”:警惕痛风

如果这种症状突然发作,一段时间后又好转,很可能是痛风。

痛风是一种尿酸过多引起的关节疾病,首次发作多侵犯单关节,50%以上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大脚趾),在以后的病程中,90%患者累及该部位。

若老人出现此症状,并伴有脚趾外翻,并且症状持续,则可能是拇外翻。

趾甲发黄:当心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引起的甲癣可能出现大脚趾甲厚重、发黄,并可波及全部的脚趾甲甚至手指甲,发出难闻的气味,颜色变深。

糖尿病患者、循环系统障碍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感染此病。

脚发麻:查查血糖

除了过度行走、骨质减少、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失等会导致脚痛,它还可能是Ⅱ型糖尿病的表现。

神经系统对高血糖很敏感,过高的血糖使神经系统代谢异常,导致神经纤维肿胀、变性,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出现脚痛、脚麻等症状。其中,疼痛多为烧灼痛,麻木感好像穿着袜子的感觉,最好及时前往内分泌科查明病因。

脚底发冷:查甲状腺

一般来说,女性的基础体温略低于男性,肢体末端也会常觉发冷。许多下肢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也会导致脚发冷。

此外,甲状腺是调节新陈代谢和体温的器官,出现甲状腺功能减低时会导致肢体末端感觉冷。

40岁以上女性若有长期脚冷现象,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不足所致,需及时就医。

脚跟疼:可能是足踝病

足踝疾病既有先天发育问题,比如高弓足、扁平足、拇外翻等,也有慢性劳损引起的症状,以足跟痛和足底筋膜炎最为常见。

可以说,90%以上的中老年人和很多年轻人都有这两种足部问题,年轻人出现足跟痛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足跟痛多由骨刺、运动劳损等造成,也与常穿薄底鞋、高跟鞋、松糕鞋、雪地靴等有关。

足底筋膜炎也是一种退行性病变,足底的内侧弓和外侧弓由筋膜相连,走路过程中每天都要拉伸筋膜,特别是现在的柏油路非常硬,长期应力损伤会造成慢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走路多了就疼得受不了。

我们每天都要走路,足踝承受的压力是自身重量的几倍。如果不能及早发现和处理足踝问题,可能会对身体其他部位(如膝关节、髋关节、腰椎、颈椎等)带来损伤。

专家帮帮忙>>

养护好脚,也有利于全身健康?

脚部保暖,防胃痛

中医认为“寒从足下生,病从寒中来”。双脚离心脏远,血流量小,脚面的温度比身上低,一旦受凉、寒凝,就会影响气血的运行。

血液循环差,不但皮肤受损,还会出现胃痛、腰腿痛、痛经等病症,这就是“养树护根,养人护脚”的道理所在。

建议注意脚部保暖,避免脚部被冷风直吹,下雨时最好穿雨鞋。即便是夏天,老年人也应尽量穿双薄点的棉袜或透气性好的丝袜,在皮肤和鞋之间建成一道“屏障”,避免脚部受凉。

穿对鞋子,护脊椎

不合适的凉鞋、人字拖、高跟鞋等会导致脚变形,从而对人体的内脏功能产生刺激。比如大脚趾因穿鞋不当受挤压,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头部功能;大脚趾内侧畸形还可能会伤害脊椎、影响人体的甲状腺功能等。

建议平时多穿柔软、舒适、透气性好的运动鞋、软底鞋,或者在办公室备一双软底拖鞋。

女性平时应选择不同高度的高跟鞋,以免脚踝同一处经常受到挤压;最好选择鞋头较宽和后跟高度不超过5厘米的高跟鞋,以免大脚趾夹在狭小的空间里出现拇外翻(大脚趾根部形成的骨骼凸起)。

高跟鞋的高度不同,穿错鞋的概率估计也会大大降低。

调整姿势,缓解足踝问题

“低头族”每工作45分钟就要站起来休息10分钟,伸个懒腰,做做颈部被动后仰,都能缓解因姿势不良导致的足踝问题,如:双手抱头,头部后仰的同时手往前用力,保持几秒钟,10个一组,每天5组。良好的坐姿是坐在椅子的1/3处,挺胸,腰背肌用力。

此外,调整身体姿态也能保护足踝。推荐采用“贴墙站训练”:头部、臀部、脚后跟3点贴墙(能做到肩胛骨5点贴墙更好),眼睛平视前方,肩膀和手臂放松,对着镜子看肩膀是否水平。每天从几分钟开始练习,逐渐增加至20~30分钟,有条件时早晚各一次,坚持做下去,让大脑找回正确的“平衡姿势”。最好光脚站,也可以穿低跟平底鞋或者厚袜子。

猜你喜欢
足踝脚趾痛风
护理服务全过程用于足踝骨折围术期的临床价值
治痛风不能“见好就收”
治痛风不能“见好就收”
发生足踝扭伤怎么处理
“崴脚”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精神压力大可诱发痛风
贴墙训练护足踝
当我很小很小的时候
星虫·四十八个脚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