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关,生于湖南桂东,画家,古琴家,道教全真龙门派道士。作品涉及绘画、音乐、书法、诗文、斫琴、装置、行为等领域;曾闭关参禅一年出关后研习中观、唯识学,画风大变;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皈依弟子;晓音律,好古琴,南宋琴家郭楚望后裔,幼随祖父习琴,后师承于中国琴会会长龚一先生、受教于成公亮、李祥霆等,喜操《幽兰》《广陵散》打谱作曲上百首;曾龙虎山修道,通斋醮科仪、符箓禁咒;曾就学于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大学宗教哲学硕士;著有《郭关诗文集》《郭关禅画》《郭关诗画集》《郭关古琴》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发表于各大媒体,众多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及收藏家收藏。现“郭关绘画全球巡回展”已在台湾、英国、墨西哥等地圆满举行,所展出作品均被收藏家收藏。台湾建立有“郭关美术馆”,常年展示郭关作品数百余件。
苏小:道家“玄”的精神与中国画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郭关:“玄”的精神,浸透到了中国画和画论的所有层面,即使是微观的技巧问题,也含着那“玄”的精神。如果把《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的“妙”解释为“艺术”,那么,“玄”的心灵状态,便是中国各类艺术的总门。这虽非老子本意,却借用得宜,相得其意。
中国古人之艺术起源说,穷其本无不归之于“玄”,归之于“天”,以形而上究其源。这种形而上的创造说,对中国绘画、中国书法和画论的影响颇深。“玄”理 — “玄览”,始见于《老子》第十章,原文是“涤除玄览”。河上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
苏小:谁是“玄览”第一人呢?
郭关:最明确地把“玄”作为欣赏的第一人,当推宗炳,他在《画山水序》中云:“闲居理气,扶殇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寲,云林森眇,圣贤映于绝代,方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闲居理气,扶殇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完全是一派“玄览”气数。
苏小:如何才是“玄览”?
郭关:“澄怀观道”。“澄怀”是前提,不如此,则不能“观道”。唯有虚净其精神,使心灵如不染点尘的明镜,方能“应目会心”“神沦理得”“万趣融其深思”。“卧游”是方式,“玄览”是精神,以“卧游”的方式审美,最得“玄”理之旨。这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老子说“涤除玄览”,庄子说“斋以静心”和“斋戒,疏而心,澡雪而精神”。道家特别主张“净知”。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日静”。庄子也曰:“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水静犹明,而况精神”。这些“静知”论都是有老庄的“玄”理。
苏小:中国画中都有“玄理”吗?
郭关:古代的山水画家,大抵都未有脱离道家思想的影响。“道”无定说,正可任所有艺术家自悟,而悟的结果亦无明确的标准可检验,都可在一个广袤的、若明若暗的精神王国中纵情驰骋。因此,古代画家和画论者多沉浮于玄思之中,以“玄”的精神论画,涤除尘染,澄怀净虑,空诸一切。
“玄”,幽远也,远的归宿是“无”。道家思想“玄”在山水画上有了更清晰的体现,由远观山水,则形体和颜色浑同一体,恰同老子“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也就是“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妙”难解的神幻让后人满怀神秘的敬畏,生出无限的奇思异想,尚使艺术的心灵永不枯竭。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渗入中国画理极深,且各个层面都被那“玄理”所笼罩。这是中国文化所渐积的结果,也是中国艺术的生态环境,离开这个环境无法谈论中国画理。两汉以来,中国哲学便构架了一个很玄的规模,就是大宇宙和生命的统一体,人居其中可感受那天、地、人的息息相通,是宏观的玄学把握。在这个框架内来研究中国画理,能够探奥发微、“着迹见痕”。用玄化的性灵寻求“玄”迹,“奥理冥造”窥见其中的点点之谜。
苏小:您创作中的“玄”又是怎样的?
郭关:个人的审美比较偏爱有东方气质的玄灵意象,当然这种审美与日本禅宗的枯寂甚至枯寂有相似之处,同样具有素朴而深沉的气息,但相比之下“玄”更富有变幻,这与道家追求的逍遥、自在有很大的关系,世人多知有“禅意”这种东方的审美内容,但较少人知“玄意”也是东方重要的审美内容,禅意源自佛家,玄意源自道家,“禅意”与“玄意”都是西方美术史中所未涉及的领域,当然现在也有很多西方人来学习这种东方的审美,所谓“禅意”自古到今还有不少艺术家有所涉及,但“玄”的思想较少呈现,艺术创作价值与意义在于发现新的审美领域,这个审美领域在中华民族中的本来具有,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我需要用新的创作手法与视角在新的时代把它呈现出来,所以我在审美内容上会重点关注这一点,这也是我的艺术视角之一,在艺术创作上找到“玄”的审美内容,也可以从艺术的角度宏扬深厚的道家思想,当然不管什么样的审美一定离不开“人”这个中心,审美是由人而发生的,为了审美而审美会陷入机械的视觉游戏,所以我的创作还是会从人性的角度来承载审美的意象,这是我一直坚持的创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