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瑾
自幼业儒,中岁归道
在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王重阳是武功绝顶的“中神通”,为了武林的太平,舍身成仁,使得西毒欧阳锋几十年无力到中原来兴风作浪。而在真实的历史中,王重阳并不是一个武功极高的大侠,但他作为全真道的开宗者,依旧可以被我们称呼为“一代宗师”。
公元1113年,京兆府终南县水竹村富户王家,怀孕已二十四月有余的二房媳妇终于迎来了久违的产前阵痛,伴随着分娩的疼痛,这个家庭迎来了他们的第三个儿子,王中孚。这个孩子就是几十年后,给中国道教历史带来翻天覆地之变的一代大德,重阳帝君王嚞。
王重阳的一生正值北宋沦亡、金人入侵,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因而青年时代中过文、武双举人的他,“痛祖国之沦亡,悯民族之不振”,立志拯救民族危难。但由于南宋政权孱弱,舍弃广大北方人民不顾,苟且偏安,王重阳的抱负没有能够施展。在他人到中年时,因为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所以愤然辞去朝中武职,慨然入道,隐栖山林。公元1159年,他索性弃家外游,也正是这次游历,使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从此走上了另一条也许他从来都没有想过的道路。
据传,王重阳在游历到甘河镇时遇到了一位异人,这位异人据说就是纯阳真人吕洞宾!吕洞宾见王重阳十分有悟性,便授以内炼真诀,使之悟道出家。公元1161年,王重阳在南时村挖地穴,取名“活死人墓”,又号“行菆”,墓门上立着“王害风(意为王疯子)灵位”,自居其中,潜心修持。不过这次墓门外可没有林朝英在等他了,闭关三年后,功成丹圆的王重阳自行出墓,并迁居到了刘蒋村。在之后的七年里,王重阳一边乞食一边游历,出潼关后一路东行,前往山东布教,在山东宁海等地宣讲教法,广播善念,建立了全真道。
创立全真,传道一生
虽然并没有小说中那样神乎其神,但是现实中的王重阳一样是有志于为民众伸张正义,治病救人。在他云游四方的时期,他在山东、河南等地广为传道,度化七名弟子入门下,这七名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和孙不二在历史上被称为“道教北七真”。他们七个人遵从师命,各立门户,分创遇仙、南无、随山、龙门、蝓山、华山、清静七大流派,徒众遍布全国,极大地弘扬了全真教,在道教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王重阳在收马钰为弟子时,还有一则“分梨”轶事。据《王重阳集》载:“至于锁庵白日,密付玄机,谓石火光阴,难得易失,如不早悟,虚过一生,下手速修,犹太吃也;谓攀缘妄想,动成罪业,索梨分而送之,兼以栗、芋赐之,使知其离分而立遇也;谓不舍冤亲,烦恼不断,去邑里之冗,为云水之游,则乡好离也。”
其实,王重阳就是通过“分梨”这个行为,告诉马钰一个道家最基本的道理——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短短数十载光阴不过电光火石间,世间万物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难于得到而易于失去,所以不如早早领悟这个道理,以免在妄求不属于自己的欲念与罪业中虚度一生。这就是离分而立遇,懂得舍弃才能有更好的际遇,舍弃掉所有烦恼冤亲,舍弃掉曾以为割不断的滚滚红尘,以潇洒之心云游四海,则天地辽阔,心野旷达。
王重阳所创立的全真教,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老子,并上追东华帝君王玄甫为全真道的始祖。王玄甫已降又有五位祖师,即东华帝君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这就是全真道北宗所奉的“五祖”。
没有了居心叵测的西毒欧阳锋,历史上的王重阳仍然要面对死亡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公元1170年,王重阳飞升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弟子将其灵柩运回鄠县,葬于刘蒋村侧,这就是后来被天下道教徒尊称为“祖庵”,即今户县祖庵镇重阳宫。
在王重阳身后,全真教在元代大盛,元世祖在至元六年封其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于至大三年又加封其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全真道亦尊王重阳为北五祖之一。
全真思想,影响后世
众所周知,道教是发源于我国的唯一一个本土宗教,从春秋战国的“方仙道”而来,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蜀郡鹤鸣山(今四川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的天师道(五斗米道),被认为是道教作为“制度化宗教”(教团宗教)的开端。此后中古时期的道教基本保持以老子为教主,道为最高信仰,符录斋醮为手段,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的宗教组织形态。
公元1097年,宋哲宗下令封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为本山的正一、上清、灵宝三大派为“经箓三山”,这三个山的总道观拥有“授箓”(等于道教学位证明)的权力。自此之后,“道派”的概念在朝廷的宗教管理中进一步地强化,南宋理宗封三十五代天师张大可“总领三山符箓”。而当时北方金元朝廷则扶持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以及太一道、真大道等新道教。
在战乱频仍的北方地区,全真新道教因其提倡三教合一、推行“苦己利人”“利人利己”的宗教实践而得到迅速传播,渐渐形成了全真道教。此外,在南宋王朝统治地区流行着自称是汉代仙人钟离权和吕洞宾创立的道教金丹学派,这一派经张伯端、白玉蟾等道士不断完善其内丹修炼理论,元代之后被划分在全真道,称为南宗,而王重阳这支则称为北宗。随着元朝统一,金丹派在“全真”名义下南北统宗,南方符箓派归聚于“主领三山符箓”的龙虎山天师旗下,自此道教形成了“全真”和“正一”两大道派,这一两分格局一直延续到现代。
可以说,全真教是后期道教最大的派别之一,元代以来与正一派一起延续至今。由于王重阳所处的时代里,大部分地区已经在元朝的统治下,独立建教已经不可能,因而他主张的是三教平等,宣扬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鲜明的“三教合一”思想是全真教重要的特征之一,王重阳仿效佛教禅宗,不立文字,他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也不信白日飞升之说。在修行方法上注重内丹修炼,认为修道的根本在于修心,务必除情去欲,达到心地清静,则身在凡尘而心已在圣境;即“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即以修真养性为正道,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全真教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道观,不得蓄妻室,并制定了严格的清规戒律,这一点和正一道很不相同。
王重阳规定,全真教门下弟子修行,当以《道德经》为主,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孝经》为铺,这三部书是全真道徒必修的经典。他的著作《易演册》是中年以后的他对周易、相术、自然的一种深入的阐述。其中有些内容到现代也极其有价值。王重阳在相术学其实也有突出的研究,古代人认为掌握精深的相术学代表一个人的学识和修养程度的高低。此外,王重阳也创作出了煌煌巨著《重阳全真集》,内收传道诗词约千余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等著作,均收入在了《正统道藏》,成为了我国道教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