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摭谈

2016-05-14 18:08刘红星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洛神赋顾恺之形式

刘红星

摘 要: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年代。士族开始兴起,将书画艺术提升为体现自我意识的理想形式。其中绘画方面最有名的是东晋的顾恺之,而《洛神赋图》是画家扬名立万的作品。结合社会环境、历史因素和文化背景等分析《洛神赋图》的形式结构和表现方式,去挖崛该绘画作品所蕴含的深层之美。

关键词:顾恺之;洛神赋;绘画;形式

魏晋南北朝,是朝代更迭频繁的动荡年代,经济文化变革最为剧烈,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思想意识的动荡演化,绘画领域出现了新的变化,对传统绘画题材有所突破和拓展,汉代流行的经史,列女、神话等题材受到青睐,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也趋活跃[1]。《洛神赋图》就是顾恺之根据著名文学家曹植的作品《洛神赋》有感而发创作的传世精品。顾恺之以长卷的形式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把文学上的想象,用具体而形象化的方法转变成了绘画上的形象。画家高超的技艺和对人物内在心里的深层把握使该作品成为中国绘画的瑰宝之一。

一、艺术创作背景

(一)绘画创作的源泉——洛神赋

没有曹植的《洛神赋》,就没有顾恺之《洛神赋图》的诞生。曹植占据曹氏三绝中的“才绝”,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令他名扬万世,被谢灵运称赞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2]。”曹植虽才学满腹却郁郁不得志,痛苦挣扎的地渡过一生,其兄曹丕捷足先登为王,并占有了其爱慕的甄氏。甄氏死后曹植回封地途中路过洛水时有感而发,于是挥笔将悲思之情尽情宣泄出来,促成了千古绝唱。文章中蕴藏着情真意切的心绪,那种澎湃浩荡的感情,被后世的顾恺之形象地表达出来,文章所暗含的因不得志的抑郁之情也在画上被精确地表达出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一出,遂如崔颢之题咏黄鹤楼,后人只能望其项背,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著和最为世人说传颂的的名画[3]。

(二)绘画创作的背景

汉末魏晋以来是中国历史上多种思想和文化交织、碰撞与迸发的时代,也是人开始自我觉醒的时代。顾恺之的绘画就形成于这种背景,创造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绘画艺术作品。

1.士族兴起,玄学盛行

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斗争尤其激烈,为了明哲保身,士族开始学会缄默,并逐渐将原先无所顾忌品评人物政治的“清议”,变为玄幻虚无的“清淡”[4]。曹魏时期流行起来的玄学,崇尚天真自然,为文人士大夫找到了精神寄托。文人莫不谈玄,而西晋的竹林七贤则将玄学推向了极致,他们以远离官场、淡薄名利而被后人传诵,其隐逸的生活态度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魏晋时期,佛教因依附盛行的清淡玄学而被士大夫们欣赏,也经常成了当时他们绘画的题材。绘画技法在继承汉代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艺术实践而有了大幅度提高,外来艺术的引入也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魏晋的士族制度使高门士族享有很多等级特权,家学渊博与文化艺术素养深厚,使士族豪门成为中古时代的精神贵族[5]。士族倡导的玄学渗入到艺术的各个领域,从而引导艺术的深层变革。东晋时期的绘画和书法创作十分活跃,在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生活中开始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积极投入到艺术创作,用自身的艺术觉醒改变了过去匠人从艺的传统,提升了绘画艺术的地位,推进着艺术水平的提高。

二、绘画分析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秦汉时期绘画着重于反映现实生活,并开始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魏晋继承了汉代艺术传统并努力创作出给观者美感的绘画作品。东晋的顾恺之是第一位尚有画迹可考的著名画家,他创作的《女史箴图》与《洛神赋卷》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最早的卷轴画代表。

(一)画家简介

顾恺之,字长寿,东晋无锡人,出身官宦世家,家学渊博。少年时期就已博学多才,20多岁就为江宁寺庙作壁画,“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6]。”曾在善画道释与人物风情的“画圣”卫协学习,擅长吟诗作赋和书法艺术,但是最能代表其成就的是其绘画艺术。当朝名仕谢安曾评论其绘画艺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7]历代评论家都对顾恺之的艺术予以高度评价,南齐的谢赫称其画为“格体精微,笔无妄下”。而唐代的张彦远更是赞其画曰:“顾恺之笔迹,紧劲连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由此可见,顾恺之在绘画史上成就非凡,他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将绘画艺术带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绘画形式表达

1.绘画场景

画卷高27厘米,宽度却是近6米的长卷,画面通过反复出现的曹植和洛神的形象,贴切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恋慕和俩人互生情愫后却因人神之道殊而被迫分离的怅惘之情。本画卷分别将曹植笔下的奇遇洛神、洛神美妙、人神相会、不忍别离和怅然若罔的故事情节以连续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人物被背景山水神兽有效地连接起来。众多的人物并不觉得繁杂,相反整幅画卷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地表现出跌宕的故事情节,令人流连忘返。

开篇描绘的是曹植看到洛神的情景,画家首先采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以重要人物与侍从之间明显的体型差异去突出主体人物。曹植形体伟岸,气宇轩昂,而周围的侍从被刻意画得形体消瘦,神情木讷,很少有面目表情和形体动作上的描绘。这样的对比可以鲜明地看出曹植丰富的面部表情,从而去体会其复杂的内心世界。曹植见到仪态美妙的洛神后惊喜万分,唯恐惊扰到令他爱慕的洛神,伸手拦住身边的侍从。曹植神情专注又不免惊讶,内心激动难平又要克制自己去要维持外表上矜持。画家通过高度的艺术想象力描绘了正在天上腾云驾雾的龙形神兽,借此来说明此时神灵现身万物翻腾的情景。

画家通幅都以仰视的视角构图去描绘洛神,洛神身后的衣带空中飞舞飘动,脚下翻腾的河水,远处依稀可见的群山,头上漂浮的云朵和天空尽头遮掩在积云后住有神鸟的太阳。将一个瞬间的运动场景成功地表现在画面上,画家描绘的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曼妙的形体被依附在身上的复杂衣纹透露出来。顾恺之把曹植笔下形容洛神美艳的美景都尽数描绘在此段场景中,笔下的荷花屹立在湍流的河水中,风姿绰约间接地衬托出洛神的明艳高雅。

2.传神论的深意表达

画家更注重的是用眼神的传达,去表现女神被人看到急于返回,又忍不住回望岸边的曹植。画家意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近处明显的具体又细致的描绘,而远处的几抹单笔就已把远处的景色向后推进,这不得不说是画家高超的处理手法。绘画场景中针对人物的形貌只做简单的描绘,因为当时社会风气认为人物气质才是评判的首要标准,所以洛神即使再美也没过分强调。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他针对人物画第一个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要求,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这一绘画理论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要求画家在表现现实生活的时候必须在准确描绘人物外貌特征的同时,深入揭示人物内部最主要的心理面貌。该绘画中人物形象的美丑和细部特征并不是要描绘的重点,首先要专注于曹植与洛神眼神的描绘,从而表达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着重刻画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与之对应的面部表情,并通过微小的细节去衬托人物的个性。

在整个《洛神赋图》中,构图安排结合眼神对视的连接作用,成功地区分出不同的故事情节。在构图处理上,主要依靠画面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位置的巧妙处理,来显示人物的情思。[8]通过着力刻画曹植与洛神之间的眼神对视,来对应人物之间变化的情感关系,表现人物心理的特征。在人神相会的场景中,曹植卸下腰佩似乎要急切地交予洛神手中,又需要克制不去违背男女之间的礼教,内心的迫切和希冀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洛神轻挥来回应,人物之间高雅脱俗的气质表露无疑。

3.绘画形式

此幅绘画主要用线造型,对衣纹线条的处理尤为精彩,用笔细劲古朴、线条流畅,所表现出的衣纹圆润流畅。线条连绵不绝,犹如春蚕吐丝,绘画笔迹周密,力道遒劲。作画时中锋用笔,线条在不断的变化中富有强烈节奏感。这种简捷、自由的造型语言在视觉功能上给人以清晰明快之感。在表现不同的事物时,用笔力度及变化有明显的区别,用较为轻柔的线条表现波光淋漓的河面,用稠密的线条去表现龙舟破浪而行,水面变化有序,刚柔并济的线条使占有巨大篇幅的水面富有变化,不觉无趣。画奔腾的群马时,细劲古朴的线条自由变化,尤其是对于马蹄的描绘更显示了画家高超的技艺,一笔而下的线条关节处曲折用力,深刻地表现出了骏马孔武有力的体型结构。

绘画设色厚重艳丽,延续了曹植文章华丽的风格,颜色也依据不同的场景配备了不同的色彩。洛神的衣饰华美,颜色艳丽,反衬洛神的雍容华贵,色彩明快,对比强烈。画卷前卷,因表现的剧情较为轻松,设色相对明快,颜色多采用清淡的色彩,即使山水用色也较为淡雅。设色最富丽、颜色最炽烈当属众神出现的场景,表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之后因痛惜离别,设色凝重古朴,大幅的青灰设色烘托依依惜别,回首相望的场景更加凄凉,让人心寒。而洛神走后,仿佛留下一片灰暗,黑灰色占据较多,颜色显得沉重寒冷,即使少量的艳色也被压制在暗淡的背景中了。绘画通过冷暖色的对比和明度的变化去渲染场景,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增加了绘画的美感,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洛神赋图》保留了较多的古代壁画的造型和设色方式,铺陈叙述故事的构图方式也和汉代画像石的布局相似。但顾恺之的绘画方式改变了古代的古拙呆滞,引领后世向着较为轻松活泼的方式发展[9]。

三、结论

顾恺之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高超的绘画技巧成功地把曹植的《洛神赋》转化为视觉艺术,再现了这段令人惋惜的爱情故事。顾恺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发展了绘画线条表现形式。他在艺术上的独创性,把绘画艺术提升到了新的水平,使汉代绘画艺术注重外形转而去追求精神内在。

参考文献:

[1]薄松年.中国绘画史[M].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52.

[2][7]晋书顾恺之传

[3]刘伊丹.宋模顾恺之洛神赋图赏析[J].中华遗产,2004,(02).

[4]刘利.魏晋南北朝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5.

[5]洪再辛.中国美术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101.

[6]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8]蒋娜.从洛神赋到洛神赋图的审美转化[J].大理学院学报,2207,(01).

[9]李雷.浅析顾恺之《洛神赋图》[J].设计,2014,(06).

作者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洛神赋顾恺之形式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洛神赋图》之三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是谁又懂“苟活”——品读舞剧《洛神赋》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顾恺之募捐
顾恺之的“痴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