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媒体的语态转变

2016-05-14 15:42席应民
声屏世界 2016年6期

席应民

摘要:为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的语态转变至关重要。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微信公众号在对本台《重庆新闻联播》的推介提要上使用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语言,杜绝了传统媒体贯用的官话报道、空话报道、大话报道,对破解传统媒体语态转变这一难题进行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语态转变 微信公众 《重庆新闻联播》

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语态的转变至关重要。几年前,中宣部提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其中“改文风”就是要切实解决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冗长空洞、言之无物”“文件语言、刻板生硬”等突出问题,杜绝官话报道、空话报道、大话报道,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为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传统媒体一直致力于文风的转变。但相对于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这样的改变实在是太缓慢。一方面,由于新闻管制,特别是要求发通稿的新闻,文件语言多、宏观表示多,难觅鲜活的细节;另一方面,由于传统媒体从业者多年养成的写作习惯,文风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文风的差距不仅未能缩小,反而还有拉大的趋势。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2015年10月,随着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微信公众号的启动,《重庆新闻联播》栏目开始探索,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栏目定位的语态改变

由于传播渠道的不同,电视栏目中,《重庆新闻联播》的定位是:重庆地区最权威的电视新闻总汇,重庆对外发布消息的重要窗口。制播理念是“主流的声音、民生的表达”。关键词是权威、及时、准确。

但在微信公众号上,我们将《重庆新闻联播》的定位语改写成这样:“如果你想买车、买房,开公司或当老板,请关注重庆卫视每晚6:30播出的《重庆新闻联播》。作为本地最权威的电视新闻,时政、经济、社会、文化一应俱全。不信,你看!”

试想一下,如果将电视中的栏目定位语照搬到微信公众号上,估计很难受到网民的青睐,更谈不上什么点击率、流量。变换语态后,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以“买车、买房,开公司或当老板”切入,以“不信,你看!”收尾,放下高高在上的“老师”架子,“小编”风格跃然纸上。

结论:同样的内容,语态的改变,定位的效果大不一样。

联播提要的不同风格

为了提高《重庆新闻联播》的收视率,在微信公众号上,我们对当天播出的新闻进行提要集锦,提前预告。比如2015年10月23日当天播出的联播提要:“市委书记孙政才今天会见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调研组;‘4.0版本协同创新加速器落户渝北,市长黄奇帆出席签约仪式。”在微信公众号上,我们转换语态,改写成:“十八届五中全会即将召开,书记市长都在忙些啥?”

此外,2015年10月23日《重庆新闻联播》在电视播出的提要还有这样几条:“将互联网技术与网格管理方法相结合,永川区城市管理实现智能化;三峡库区蓄水进入最后一米倒计时,各地加强航道管理和水质监测工作”。但在微信公众号上,我们根据当天的节目,对提要重新做了调整,将《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渝召开》变成“腾讯公司来渝开大会,马化腾又在想什么?”;将《重庆市统计管理条例全方位提升统计数据质量》变成“一个个统计数据怎么来的,它的真实性由谁来监管?”;把《第8届重庆渝中读书月今天开幕》写成“解放碑变露天书摊,30万册图书一折起卖,不是旧书是新书哟!”;把《香港艺人来渝交流 希望川剧与粤剧能融合发展》写成“《大话西游》里那个啰里啰嗦的唐僧来重庆取经啦!粤剧学川剧变脸,川剧皇后沈铁梅能答应吗?”同时还在微信公众号附上这样一段话“详情如何,请关注今晚6:30播出的《重庆新闻联播》。想说两句,请登录重庆新闻频道微信公众号(cqtv-news),让你聊个够!”

对比两个版本的联播提要,不难看出,微信公众号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让受众接受。因为,它符合网络传播的特征,更容易在网民中引起共鸣。事实上,网易、搜狐、新浪三大门户网站的编辑们干的就是这个事。它们之所以快速崛起,迅速超过传统媒体,关键就在于文风改得好。

结论:同样的内容,语态的改变,预告的效果大不一样。

每条消息的分发传播

为了弥补《重庆新闻联播》在电视播出时与观众互动的不足,2015年国庆节期间,《重庆新闻联播》推出7集系列报道《城市记忆》。用一个个老重庆人耳熟能详的街道、码头、场镇来讲述重庆的过去。比如南山黄桷古道、铜元局的水码头、渝中的通远门等,通过一个个场景的再现,让观众每天品味不同的重庆味道。为扩大节目影响力,微信公众号,每天除了及时发布《城市记忆》的相关文稿、视频,还专门增设了一个《城市记忆》留言区,有点赞的,有提供拍摄选题的,还有晒出城市记忆照片的。其中有一位市民在留言中写到:“这个节目真好,这个时代最可贵的就是还有这样一群有情怀的媒体人”。

与此同时,为了增强与观众互动,记者外出采访时,除了按原有流程对每条新闻进行采访、写稿、制作外,在微信公众号上也提前推送。比如2015年10月25日,国际女子半程马拉松赛在南滨路开跑。当天上午8点多钟,记者在微信公众号的《第一现场》栏目,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相继发稿三条,并配发文字“女子半程马拉松开跑,四千重庆美女聚会,想打望的南滨路快来!”而在当晚的《重庆新闻联播》中,根据网民的留言,改写成“跑步,是一种态度”,详细介绍了当天的马拉松赛况。再如,2015年10月21日,记者凌晨在江北机场拍摄澳洲牛抵达重庆的情况。拍摄中,微信公众号的《第一现场》推送了“150头澳牛漂洋过海来到重庆,半个月后市民可尝鲜”。当晚《重庆新闻联播》则详细介绍了150头澳牛如何来到重庆的,要经过哪些检验检疫关口,为什么半个月后才能吃到新鲜的澳大利亚进口牛肉。

其实,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往往获取了大量的信息,甚至是鲜为人知的细节,但由于传统媒体担负着“喉舌”功能,再加上栏目时长的限制,不少信息和细节往往在新闻中没法得以体现。但这些对网络媒体都不是问题,鲜活的细节、有用的信息都可尽情展现。

结论:同样的内容,语态的改变,传播的效果大不一样。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有这样的效果,为什么传统媒体不采用新媒体语言。正如新闻播报不同于平时谈话,环境不同语态也就不一样。如果有一天,播新闻真正变成说新闻时,“转文风”也就成功了。不过,在这一进程中,当前最重要的还是做好媒体的语态转变,当传统媒体真正转变成融媒体时,这样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单位:重庆广电集团)

栏目责编:吉 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