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古今开新境

2016-05-14 13:16王焕
艺术评论 2016年6期
关键词:竹刻徽商笔筒

王焕

洪建华,男,1971年生,安徽徽州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竹雕传承人。16岁起投笔捉刀,秉承徽派传统雕刻工艺至今。其作品既传承了明、清时期的艺术风格,又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捉刀稳健、行刀刚劲、构思巧妙、古朴典雅、文风厚重。

在中国当代竹雕艺术家行列中,洪建华因其高超娴熟的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众多竹雕艺术家中脱颖而出。他的竹雕艺术,还有他的艺术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在竹雕方面的功力和艺术造诣,也展现了竹雕作为中华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深厚底蕴。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我国竹刻历史悠久,从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可证,早在远古时代,先民就已利用竹子来记事。西周时记载政事等,已广泛使用竹简,而大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笏”,也系用竹子做成,其上刻有文饰。其后,竹子的使用范围更广,形制也更为多样。然而,竹刻成为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早期竹雕通常是将宫室、人物、山水、花鸟等纹饰,刻在器物之上,主要用于摆设装饰,如常见的工艺品,包括屏风、告屏、挂屏、插花瓶、文具盒、牙签盒、烟灰盒、茶叶简、帽商、笔筒、筷筒、楹联、腕枕、餐具等。将竹子从中剖开,形成两块半弧形竹片可以用来制作包柱的雕刻楹联,一般将字雕成阴文,填以石绿色料,悬于厅内,古色古香。有的还在半弧形竹片上雕成画面,用作建筑物的装饰部件,但多数是独立成画,雕刻较为精细。竹雕有的用漆,有的保持竹质本色;即使用漆,一般也都用浅色,或用桐油涂于表面,既有光泽,又能透出竹质纤维的脉理,以达到清新淡雅的审美效果。我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竹子以其环保、清洁与可再生的特性,尽显材料优势。这无疑成为当代竹刻艺术发展的重要保证。竹刻艺术家以刀代笔,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印等艺术样式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竹雕无论在内容、形式、技术等各方面都日趋丰富和完善,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也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洪建华的竹雕艺术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在竹雕方面的功力和艺术造诣,也展现了竹雕作为中华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深厚底蕴。其作品题材多选自古代历史故事,根据材料特点精心构图。比如他的竹刻作品四条屏《徽商行》以叙事的方式用四组画面展现出“徽商出行”“徽州女人一”“无徽不成镇”“荣归故里”四部曲,形成一个首尾呼应的艺术整体,将朴素、常见,却能打动人的情节以最自然的方式表现出来,展现了以徽商为中心的徽州文化。此件作品在雕刻技法上采用了浅浮雕、高浮雕的组合方式。高浮雕是一项几乎失传的复杂手工艺,综合了竹雕中的各种技能,包括透雕、浮雕、线雕,以及平刀、圆刀的各种刀法,技法庞杂而微妙,洪建华将其运用到了纯熟的境界。不仅如此,洪建华还深入研究了徽州木雕的传统技法,掌握了木雕中的各种技法,并将它们一一试验于竹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种选材方式和雕刻手法在洪建华其他的竹刻艺术作品中均有体现,如竹雕笔筒《说唱图》、竹雕香筒《西园雅集》、竹刻笔筒《农家乐》等等。

猜你喜欢
竹刻徽商笔筒
“鼠来宝”笔筒
徽商怎样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
徽商回归之路
徽商回归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刀痕竹韵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
金陵竹刻即将消失的精致
无敌笔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