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性分析思维在规章制度写作中的运用

2016-05-14 00:28法美英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行文规章制度背景

马正平先生在《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提出了因果性分析写作路径思维模型理论,它对写作思维的构建与行文操作有很好地指导性。这个理论应用到规章制度的写作,就是在规章制度拟制过程中应明确写作目的,确定行文基调、行文结构,斟酌语言以及修改确定。马正平教授的因果性分析理论认为,“因果分析是对某种现象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背景、功能的逻辑关系的分解、呈示,即解剖、追问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成、相互决定的内在逻辑联系的思维操作过程。”[1]它包括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功能分析以及这三种因果分析产生的措施分析。这种思维模型对写作思维的构建与行文操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性,本文试着以规章制度写作为例,探析因果性分析理论在规章制度写作的运用。

一、运用原因分析明确写作意图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是国家法律、政策的具体化,“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用于实施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2]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规章制度的拟制过程中,要体现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约束性。因此在拟制时明确拟定的规章制度的目的非常重要。由此写作思维上可以先进行原因分析(也可称原因思维),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通过原因分析深入了解拟定规章制度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需要把握哪些重点。这样写作意图得以明确,以便形成清晰的写作思路,确立好行文基调和行文方向。例如某高校在拟定《××大学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管理办法(试行)》中,拟定者要通过调研与沟通,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及本单位发展需要,分析并明确本办法制定的原因,怎样确定本办法的指导思想,如何进行岗位聘任,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条件实现设想的意图,形成怎样的机制和氛围。这样就能够把握住制定制度行文的基调,也就是解决了立意的问题。

二、运用背景分析确立写作范围

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在拟制前还要对规章制度的背景进行分析,了解规章制度的执行环境。也就是对规章制度进行背景分析。在规章制度的写作过程中,对于规章制度所处现状、大背景、大环境、大趋势需要重点把握。做好背景分析,首先要做到政策分析,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遵。拟定的规章制度不可与国家的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相违背,也不能与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精神相抵触。如:企业的劳动管理规章制度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规制定。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公文的办理制度,应当依照国务院最新颁布的《国家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制定。“现实中如果规章制度的条款与现行国家法律法规相冲突,则不具有法律效力。”[3]如有的单位规定:“在本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岗位的女员工工作未满2年者,不得怀孕,否则不保留现岗位。”这些规定就与《女职工权益保障法》相违背,因而无效。另外需要了解拟制规章制度本单位的小环境、小背景,也即本单位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分析是需要修订,还是重新制定等等。如果拟制的规章制度涉及其他制度内容,必须要做好制度间的衔接,确保规章制度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可执行性。这样,从另一个角度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明确了行文范围。

三、运用功能分析明确文本作用

在规章制度的拟定中,对规章制度的内容将产生的结果、作用和意义进行预见、前瞻、推断。这种影响有正面、有反面也有侧面,在制度的拟制中需要主动把握、明晰。在制度的行文过程中进行功能分析,制度的内容围绕制度要体现的功能作用进行赋形和重复,解决了“会怎样”的问题。这样,规章制度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能够充分发挥规章制度对行为的指导和规范、影响和带动以及制止和惩戒等作用,达到规章制度的目的,发挥制度的最佳功能和效用。

四、运用措施分析行文中多维度把握

措施分析的成果来源于对原因、背景、功能分析之后所采取的一种应对行为。在规章制度拟定过程中,进行原因分析、背景分析产生的“为什么”,进行功能分析所产生的“怎么样”,这些结果,需要通过一定的应对行为,用将要采取的措施去消解、遏制负面因素,去催化和促成正面因素。在规章制度的具体行文过程中,进行措施分析解决了“怎么办”的问题,接下来的具体行文中都要带着“怎么办”的问题,围绕要达到目的和作用对拟定的应对方式不断赋形重复。在规章制度的行文思路中可以表现为体现规章制度对象的指向性、内容的详实性、体式的规范性、语言的严谨性和成稿过程的完整性等方面。

首先,明确对象的指向性

在规章制度行文中应充分把握制度指向对象的实际情况,使得制度各个方面围绕制度要达到的目的和作用去定义和描述,发挥制度的功能,使之能够行之有效。例如,拟定《××大学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管理办法(试行)》中,每个单位会有自己的技术人员结构特点,在激励和建设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各项内容和措施上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要求,这就要求在制度拟定时应从本单位实际出发,使得内容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暂不具备实施条件的内容,谨慎列入。此外,规章制度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应该保持其稳定性,不宜经常修改和变动。但规章制度也要体现适应性,条件变化时,应当适时修订。

其次,确保内容的详实性

规章制度最终是要遵守和执行的,在规章制度的行文中,应时刻围绕因果分析(功能分析),把制度的作用表达清楚,在具体的内容上考虑要全面。在内容上要详实具体,规定具体应该遵守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能达到什么样的预期,让制度的执行者和遵守者内心明了,执行的结果是可预见的。确保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性。

第三,讲求体式的规范性

为达到规章制度的目的和作用,规章制度的内容应体现一定的逻辑性,可理解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度的结构。结构的规范性尤其能体现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严谨性和权威性。层次结构,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规章制度结构单位有篇、章、节、条、款、项、目等,可以根据规章制度篇幅长短、内容的复杂程度确定规章制度的结构。每一结构应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要有内在的逻辑性和关联性。

第四,考虑语言的严谨性

为了体现规章制度的功能作用,语言的严谨性至关重要。文字表述必须要严肃、规范、准确、严谨,要用准确的规章制度术语来表达规章制度的概念和词句。尽量使用含义单一的术语和词句,不宜使用夸张、比拟、委婉等手法。表述应符合客观实际,要求明确,不可含糊,以保证它切实可行,便于执行和遵守。不使用“建议”、“尽量”、“尽可能”等行为要求很模糊的词语,应使用“规定”、“应”、“必须”、“须”等语气强烈、行为明确的词语。

最后,重视成稿的完整性

规章制度的写作过程包括立意、调查、初稿、征询意见、暂行、执行、修订等环节。经由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和功能分析后,拟采取的应对措施要经过仔细推敲或验证。重要的规章制度可制成讨论稿形式征求意见,试行检验阶段可以备注“试行”或“暂行”字样,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实践的检验。

结语

在规章制度的写作过程中运用因果分析思维进行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和功能分析,抓住制度制定中的本质和重点,对原因、因果、功能分析产生的问题通过措施分析一一应对,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促进正面,消解负面,能够围绕中心去赋形重复,为规章制度的立意和规章制度的行文思路的展开提供方向,形成明晰的写作思路。这样的思维分析使得规章制度在制定和行文中尽可能准确立意、正确表达和实现目标,形成立意有深度,结构严谨,表述规范,具有操作性、指导性和规范性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1]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夏海波.建章立制,贵在规范——谈规章制度类文章的写作[J].档案管理,2000,(4).

[3]赵改燕.浅谈企业规章制度的写作要领[J].成人高教学刊,2006,(6).

(法美英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266106)

猜你喜欢
行文规章制度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思维有支架 行文有范式
如何避免行文平淡无奇
《湘江青年法学》行文体例与注释规范
《锦衣少年行》周行文: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想与不想
第三部分 规章制度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英国小学的规章制度
你是否有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