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成语及古诗文等文学作品中,某些成语中前后相互对应的两个词语、句子内部中前后相互对应的两个词语、上下段落相互对应的两个词语,在意思上存在着彼此解释,相互补充的作用,这就是汉语中的互文现义现象。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对互文现义的现象没有引起足够地重视,结果对互文见义中前后(上下)两个相互对应的词语进行分割,诗文的翻译也多采用直译法,这样就造成了对作品的片面理解,最终曲解了作品的原意。
一、互文现义的定义
所谓互文现义,简称“互文”、“互辞”,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唐朝的贾公彦在《礼仪注疏》中是这样解释的,“凡言互文者,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曰互文。”即成语、句子、上下段落中相互对应的词语彼此省略,上文省略的词语在下文,下文省略的词语在上文,这种现象就是“互文”。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唐·杜牧《泊秦淮》)中,“烟”与“月”彼此省略,上文“烟”省略的词语在下文即“月”,下文“月”省略的词语在上文即“烟”,所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烟(月)笼寒水(烟)月笼沙”。同时此句中,“水”与“沙”也彼此省略,上文“水”省略的词语在下文即“沙”,下文“沙”省略的词语在上文即“水”,所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烟笼寒水(沙)月笼(寒水)沙”。
清朝的俞樾在《群经平议·论语》中对“互文”做了如下解释:“加我数年吾以学易,上言‘我,下言‘吾,乃互辞也。”即成语、句子、上下段落中相互对应的词语彼此解释,这种现象就是“互辞”。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一句中,上句中的“国”与下句中的“城”,相互对应,彼此解释,“国”即“城”(都城长安),“城”即“国”(国都长安),所以“国”和“城”都是同一个意思,指“长安城”。
二、互文现义的形式
“互文”和“互辞”都叫做互文现义,只不过是两种形式罢了。从前后(上下)两个相互对应词语的作用来看,互文现义可分为“互省”和“互释”两种。
“互释”即上文俞樾所说的“互辞”。如《木兰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一句中的“思”和“忆”即为互文现义中的互释,“思”和“忆”彼此解释,为同一个意思,都是“想”、“思念”的意思。可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将“思”注解为“想”,将“忆”注解为“思念”。教材没有注意到互文现义的现象,将“思”和“忆”两个词语的意思做了区别解释,实际上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是一致。《新华字典》将“思”解释为“想、考虑、动脑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想、思考、思念、怀念、想念、思路”,《古汉语字典》解释为“思考、想、希望、盼望、想念、思念”。《新华字典》将“忆”解释为“回想、想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回想、记得”,《古汉语字典》解释为“回想、思念”。由此看来,“思”和“忆”都有“想”、“思念”的意思。从这种互文现义看来,相同意思用不同词语来表达,起到了反复歌咏的目的,突出了木兰极不平静的内心。
“互省”即上文贾公彦所说的“互文”。又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中的“将军”和“将士”、“百战”和“十年”,它们即为互文现义中的互省。“将军”和“将士”相互省略、“百战”和“十年”相互省略。所以,在理解或者诗译的时候,都不能将其分割开来,而应采取互补的方法。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下文简称“用书”)将此句诗译为“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戎马十年胜利归来”,如此诗译,让人产生“宁可作壮士,不可当将军”的想法。此句是互文现义,是互省,应采取互补发,诗译为“将士们身经百战戎马十年,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三、《岳阳楼记》中的互文现义
怎样解释和翻译互文现义的词句和诗文呢?如上文所述,互文现义的“互释”形式,对应词语相互解释,取其相同意思。如成语“求全责备”中,“求”与“责”相互解释,均取“要求”之义;成语“丢盔弃甲”中,“丢”与“弃”相互解释,均取“丢弃”之义。可见互文现义的“互省”形式,在解释与翻译的时候,对应词语不能分割,可采取互补法。
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如果稍不注意,采用直译法,分割了前后互文现义的词语,译文就会出现偏差,造成片面的理解,曲解作品的原意。在《岳阳楼记》中,互文现义现象有八处之多,这八处都是互省,应采取互补法进行翻译,由此可见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用书”的翻译存在着片面性。
1.朝晖夕阴
互文特征:朝(夕)晖(朝)夕阴。
“用书”翻译为:早晴晚阴。
准确翻译:早上和傍晚,有时阳光灿烂,有时一片昏暗。(或早或晚,或晴或阴。)课文注解的翻译“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也是准确的。
2.樯倾楫摧
互文特征:樯(楫)倾(樯)楫摧。
“用书”翻译和课文的注解均为: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准确翻译:桅杆船桨都倒下折断了。
3.虎啸猿啼
互文特征:虎(猿)啸(虎)猿啼。
“用书”翻译为:虎在咆哮猿在悲啼。
准确翻译:老虎猿猴长啸悲啼。
4.忧谗畏讥
互文特征:忧(畏)谗(忧)畏讥。
“用书”翻译为:担心诽谤害怕讥讽。课文注解为: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准确翻译:担心畏惧别人诽谤讥讽。
5.岸芷汀兰
互文特征:岸(汀)芷(岸)汀兰。
“用书”翻译为: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课文注解为:岸上的小草和小洲上的兰花”。
准确翻译:岸上和洲上的芷草和兰花。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互文特征:不以物(己)喜,不以(物)己悲。
“用书”翻译为: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
准确翻译:(古仁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课文注解也如此翻译。
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互文特征: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用书”翻译为: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
准确翻译:(古仁人)在朝廷上作官或者处在偏远的江湖都为百姓和国君担忧。
8.是进亦忧,退亦忧
互文特征:是进(退)亦忧,(退)进亦忧。
“用书”翻译为: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
准确翻译:这样(古仁人)在朝廷作官或者退处江湖都忧虑。
由此可见,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成语及古诗文中互的文现义的语言现象,以免片面理解原文的意思,从而准确翻译古诗文。
(周娟 重庆市北碚区夏坝中学 4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