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和谐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2016-05-14 14:01郭健明吴超
科教导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谐

郭健明 吴超

摘 要 和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够引导大学生加强修身,实现身心和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并且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关键词 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2.031

Abstract Harmonious though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s integr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ot only conducive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to guid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self-cultivation, to achieve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ony, to establish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o establish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for the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and far-reaching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Key words harmoniou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和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庸》对“和”的解释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毕业以后将投身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利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融入和谐的思想,有利于学生完善人格,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更好地认识自然规律、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1中国和谐思想的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层次和统领要求。其中,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个人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中国的和谐思想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1 个人身心和谐

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即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思想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仁义礼信。仁即爱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义是孔子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主要用于处理朋友关系;礼作为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虽然其中不乏腐朽落后的因素,但是关于孝悌的思想,在当今社会用于教导人们尊敬长辈、以礼待人具有重要意义。信即诚信,在平时的与人相处中,尤其有利益关系的人相处时,做到诚实、言行一致是很有必要的。

1.2 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即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思想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仁、义、礼、智、信,其中,仁是核心内容。仁即爱人,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思想和标准,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义是孔子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主要用于处理朋友关系;礼作为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虽然其中不乏腐朽、落后的因素,但是关于孝、悌的思想,在当今社会用于教导人们尊敬长辈、以礼待人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有重要作用。信即诚信,在平时的与人相处中,尤其适于陌生人或者有利益关系的人相处时,做到诚实、言行一致是很有必要的。任何人的工作和生活都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完成,与人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是极其必要的。

1.3 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无论是道家思想还是儒家思想,都强调天人合一,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归纳为两层含义:(1)任何个人和人类的活动都必须服从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地去改造自然、破坏自然,而是要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类自己的活动和大自然相协调,要顺其自然,反对揠苗助长。(2)自然界和人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类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来利用自然、认识自然。

2和谐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根据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三层含义,其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引导学生修身并完善人格

《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中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修身的基本目标是自我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修身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加强自我管理,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严于律己,修己慎独,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冲突,这就赋予了修身的现代意义,即学会缓解压力和心理冲突,避免身心失谐。适当的压力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努力和进步,但是一旦这种压力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就会给学生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轻度的有紧张、焦虑、失眠、情绪低落等;严重的则可能造成抑郁症甚至是精神疾病,危及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和看待压力,学会排解压力,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对自我和人生的正确认识,辩证合理地面对得失,保持身心和谐,完善人格。

2.2 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养成了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有些学生喜欢独来独往,性格孤僻,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这些特征对于学生的在校生活和今后的工作是极其不利的。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关于增强人际关系方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同学、老师、朋友、室友、恋人、家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对待同学,应该理解和信任,积极主动;对待老师要尊重;对待朋友要宽厚大方,彼此坦诚;对待室友要互相包容,相互理解;对待恋人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对待家人要体谅,尊重、理解父母,自强自立。引导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需要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团队活动,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交流、协作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需要引导他们杜绝自私自利,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3 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学生们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他们拥有正确积极合理的生态文明观,对于整个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困扰整个人类的一个棘手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制定各项政策治理环境污染。但是,如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形成生态文明平等的观点以及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关爱以及对资源的珍惜;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生态消费观念,不能过分地开发和透支资源,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另外,学生要有生态文明意识,还需要学会尊重自然规律,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充分地认识自然规律和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改变自然规律。

3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和谐思想的意义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和谐思想,对大学生进行和谐思想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有深远意义。

3.1 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由于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自我管理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等现象,还有些同学爱攀比,喜欢追求品牌,甚至有些同学为了购买名牌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等,不惜牺牲个人健康,这些都是“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表现。另外,大学生群体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一定困扰。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融入和谐文化的元素,让学生体味“和”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止心理失衡,同时抵制社会的不良风气,从而促进自己的成长成才。

3.2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和谐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团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社会,和谐思想对于巩固和推进这种民族团结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在资源过度透支、环境严重污染的今天,和谐思想也有利于启发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推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和谐思想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这种理念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加强海峡两岸的交流,推动祖国完全统一。

3.3 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形成民族精神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和谐思想的元素,使其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大学生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全体成员的共同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而正是这种共同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认同感,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保存文化、传播文化的功能。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可以使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观念、意志、情感、行为相联系,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了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谐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将其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社会的稳定繁荣、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李程.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3] 马艳萍.浅析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J].教育与职业,2007(20):179-180.

[4] 郭峰,李晓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研究生和谐人格培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3(6):92-94.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谐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