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铁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公共艺术向地铁空间延伸和发展。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对于优化与传播城市文化、提高地铁空间环境质量、增加公共场所的艺术氛围以及提升人们的精神面貌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编写的《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一书从人文与艺术的角度出发,对构建地铁的公共空间进行重新审视,提倡将雕塑、装饰、壁画、装修等艺术手段应用到地铁的公共空间中,书中所提到的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愉悦人们的交通体验,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地域文化进行了传播,正是书中这种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增添了这本书的可读性。
在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设计定位问题上,《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一书认为,地铁公共艺术是历史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反映。每个国家和城市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而地铁公共艺术更像城市的窗口,城市的文化品位和魅力在此窗口中反映出来。而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也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许多城市以当地的历史和人文風情作为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主题。此外,书中还提到,地铁空间设计者应当在设计地铁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当地民俗以及自然环境等,勇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束缚,将“空间艺术化”的思维模式在地铁设计中得到延伸。《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一书中还谈论了地铁设计中的空间氛围和人文关怀的融合,公共艺术涉及的学科知识有很多,其中包括了建筑学、美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这也让公共艺术作品成为城市媒介的重要载体,它兼顾了人们的心理、视觉、精神等许许多多方面,是大多数人审美需求的体现。对于地铁而言,当人们进入到其中,难免会因封闭的空间环境产生压抑的感觉,因此该书认为,地铁空间设计应当通过色彩、材质、故事题材等的变化来打破这种压抑感,使人们的紧张与不适感得到缓解,让乘客获得乐趣。地铁公共空间的艺术审美是通过行人在公共空间中的流动来完成的,所以适当设置可以让乘客驻足、小憩的艺术展示窗和座椅非常必要,这也是达到人和艺术氛围和谐共处的必要条件之一。和其他公共场所不同,地铁受限于空间,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则体现得更加明显。在诸如法国等国家的地铁中提供有按摩和餐饮等服务项目,置身其中,甚至感觉不到是在地铁里,颇有置身博物馆的感觉。在我国的武汉地铁二号线,也根据乘客不同年龄层的需求,进行了个性化的装饰,公共电话、残疾人卫生间、盲人通道、饮水机、母婴室、银行服务等具有人性化的设施一应俱全,《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一书认为,这也正是人文关怀的一种完美体现。
《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一书中指出的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策略,对于我国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学术参考价值。地铁公共艺术是城市地铁整体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项目之一,其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要想实现公共艺术的和谐发展,将地铁由功能型向文化型转变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对于我国而言,地铁的设计正处于探索阶段,和发达国家的地铁设计体系相比,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加之许多地区对地铁的设计不够重视,使其千篇一律,缺乏技术和文化的创新,不能很好地表现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自然风貌,这也需要我国地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对创新和独特性的认识,不断提升地铁设计水平,改进地铁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不足。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地铁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创作,是从属和依附于地铁工程建设项目之中的,在此问题之上,公共艺术形式设计与规划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国际上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如壁画、浮雕、景观、装饰艺术等公共设置都非常值得我们国家参考和借鉴,这些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尤其是壁画和雕刻艺术,能够使空间感得到很好地呈现,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总之,地铁公共艺术的统一规划和协调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品质。将“功能”地铁转向“人文艺术”地铁。这不仅能吸引人们乐于乘坐地铁,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更能满足人们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一书具体介绍和多角度展示了百余件地铁公共艺术作品,目的是对北京地铁公共艺术的过去进行系统梳理和真实记录,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明确方向,为推动未来北京乃至全国地铁公共艺术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李路葵/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文创教学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