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北方
摘 要:电视纪录片是一种叙事艺术,将纪录片纳入叙事学研究视野之中,既可以拓宽叙事理论的应用范围,又可以使电视纪录片的研究走出单一的社会学批评模式。本文将以曾在国内舆论界引起热议的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为例,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浅析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希望可以为国内纪录片制作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叙事学;叙事策略;纪录片;《超级中国》
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叙事学经历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兴起,七八十年代的沉寂,再到当今被人们再度重视,展现出了一门新兴学科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不仅要看到叙事学这门学科惊人的生命力,更要发现在它生命力的背后,存在这门学科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法国结构主义学家罗兰·巴特认为叙事就像生命一样,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角落。而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德赛图甚至认为我们的社会本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叙事建构并且定义的。如今的叙事学吸收了各种新理论诸如女性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电影理论等,与之相应的叙事学各分支学科:女性主义叙事学、社会叙事学、影视叙事学等也应运而生。叙事学的理论范围已从最初单纯的文学研究进入到更广泛的跨学科批评,其中对影视作品的叙事学研究已经成为叙事学最炙手可热的分支之一。而纪录片这种以描述故事或状态真实性为特点的影视作品,比起其他门类更强调叙事艺术。在原有视听材料的基础上如何将故事或社会状态叙述的更加精彩,如何将创作者的观点更加合适的传达给观众,是纪录片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对纪录片进行叙事学研究是值得尝试的。本文将从叙事学理论基础出发,集中探讨当下在韩国热播的纪录片《超级中国》中的叙事艺术,以俟给国内纪录片创作者带来新的理论视角。
《超级中国》由韩国KBS电视台于2015年初特别推出的纪录片,共有七集内容,分别从人口、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分别介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成果。为了全方位显示当下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摄制组的足印遍布了五大洲20多个国家,并以各国政府官员、研究学者、企业家及普通民众的视野,观察中国为世界带来的改变,以及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形式。《超级中国》一经播出,立马得到了中韩两国媒体与民众的一致好评。究其原因,有两点必须被人们所认识,首先,这部纪录片摘下了西方媒体看中国事物时常有的“有色眼镜”,努力去寻找近四十年来促使中国发展成功的制度性因素,可以说是一部有着“中国味”的纪录片,国外媒体具有如此视角是颇为可贵的。另外一点,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超级中国》表现出来的叙事策略也是当今社会性纪录片的标杆。我们将从“故事化”叙事、“零聚焦”的叙事角度,丰富的叙述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讨论。
一、“故事化”叙事
首先,纪录片《超级中国》在叙事策略上表现出明显的“故事化”的特征。所谓“故事化”叙事,是指在纪录片借鉴叙事艺术的结构方式,有意地设置情节,制造悬念,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使事件的发展显现出明显的戏剧效果,最终达到创作者叙事的目的,或反映事实,或表达价值观。这种叙事策略一个主要特征在于表现的是正在发展中的待定事件。值得注意的是“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并不是虚构故事,而是在原有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将它们加工处理,使事实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故事,从而增加纪录片的感染力。
《超级中国》第一集刚开始,叙述者就留给观众一个问题:在二三十年间,为什么阿根廷的牧场主们会放弃他们曾经赖以生存的养殖业大面积种植大豆?悬念使观众开始思索,为纪录片所吸引。然而画面一转,纪录片开始讲述原来在牧场工作的当地农夫鲁贝勒特自己的生活,因为改种大豆,他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原因是大豆的价格年年攀升。接着,开始出现中国商人在阿根廷考察大豆种植情况的画面,终于叙事者道出了事情的真相:大豆价格的上涨关键在于13亿中国人的需要。为了强调结论的正确性,纪录片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农业经济学教授做出了肯定。这个一种典型的“故事化”的叙事策略,按照自然的叙述顺序,应该是“中国人的需求——大豆价格上涨——阿根廷大面积种植大豆——经济学教授的采访——当地农夫的采访”然而,制作人在后期剪辑中有意打乱了这种叙述顺序,改为“阿根廷大面积种植大豆——当地农夫的采访——大豆价格上涨——中国人的需求——经济学教授的采访”使平淡的叙事有了情节,层层递进,悬念迭生,增强了叙事的感染力。
设置悬念是“故事化”叙述策略中的常见手法,纪录片《超级中国》中比比皆是。第二集,制作人并没有正面表现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而是讲述纽约曼哈顿有着90年历史的地标性建筑被中国海尔公司购买,观众很自然就对海尔公司产生好奇:为何海尔公司如此富有?这是一个什么公司?接着,叙述者开始一步步介绍海尔公司的兴起的历史,从最开始海尔创始人严把产品质量关,亲手砸次品,再到征服美国家电市场,让观众一改中国产品质量差的印象,认识到海尔乃至中国企业的飞速发展有着其内在原因,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和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有了自己的判断。
细节是故事的灵魂。既然强调“故事化”的叙事策略,纪录片中细节的处理便显得尤为重要,细节能将观众引向情感,情感又能将观众引向思想。纪录片第六集讲述了国有企业永钢董事长兼永联村党委书记带领当地百姓共同富裕的故事。这段故事的最后画面,夕阳西下,微风拂过居民小区湖边的柳树,村里的老人在一排排漂亮的高楼下安详的散步,聊天。不需要过多的语言,观众自然能深刻的体会到村民们富足美好的生活,对共产党强大的领导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二、“零聚焦”叙事角度
其次,纪录片《超级中国》采用了“零聚焦”的叙事角度。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提出“聚焦”这一术语,他把聚焦严格限定在语式的范围内,用它表示“谁看谁感知”的问题。他把叙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无所不知的叙述者;第二类为“视点”叙事;第三类为“客观叙事”。他把第一类称为“零聚焦叙事”,将第二类称为“内聚焦叙事”,第三类称为“外聚焦叙事”。“零聚焦”的叙述,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告诉观众,我们只管跟着叙述者的节奏走。“内聚焦”叙述可以使阅读者共同进入角色,感同身受是这种视角最大的特征。“外焦距”的叙述,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韵味十足。各种视角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具体的内容和表现目的有着相适应的视角选择。
零聚焦叙事是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它可以叙述视野内的一切事物,视野无限开阔,时空延展大,便于全方位地描述人物和事件。基于以上的判断,场面宏大,以反映中国当代政治、经济、文化为主要目的的纪录片《超级中国》更适于采用“零聚焦”的视角,事实上,《超级中国》的制作人使用的也是这个视角。整部系列纪录片都是通过叙事者的旁白,将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种元素串联在了一起,空间上跨越了整个地球五大洲,时间上追溯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包含的内容,采用的视角,不可谓不丰富、宏大。例如,纪录片第四集的主要讲述中国大陆富饶的自然资源是如何影响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记者先后采访了内蒙古的稀土矿,湖南的锑矿,广西的八角茴香,以及丰富资源引发的交通大革命,高铁,高速公路,航运悉数登场。又如第一集,为了表现中国十三亿人庞大的市场以及经济潜力,制作人分别采访了阿根廷的大豆种植,韩国济州岛的房地产行业,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以及北京的中关村。正是这样一种广阔的“零聚焦”视角纪录片《超级中国》才得以充分的将当代中国社会实况真实全面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三、丰富的叙述语言
丰富的叙述语言也是纪录片《超级中国》叙述策略的一大特色。纪录片作为电视艺术的一种,它的叙述语言是由多种艺术因素和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共同构成的复杂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纪录片的叙述语言由最初的“默声片”改进为当代画面、解说、音乐,文字并存。纪录片的语言表现系统的日趋多元化,使纪录片叙事的精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增加。画面是《超级中国》叙事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片中恰如其分的使用广角、航拍镜头,向观众呈现了一幅幅壮丽、震撼人心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如长江入海口、黄河壶口瀑布、长城八达岭、北京紫禁城、香港维多利亚港的夜景等。《超级中国》的旁白是纪录片中的画龙点睛之处,并不是画面的简单说明,经常在一组体现中国国富民强的镜头后,旁白提出当代中国崛起背后的一些发人深思的制度性问题。最后,纪录片中音乐多选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交响乐内涵深刻,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配合纪录片中叙事性的宏大场面实为良选。
参考文献:
[1]欧阳宏生主编.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2]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3]吕新雨.记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片运动[M].北京:三联书店,2003.
[4](荷)米克·巴尔.谭君强译.叙事学:叙事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