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网上流行这样一个段子,说我们的电视新闻播报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新闻的开头部分主要播报的是领导人公务繁忙;中间的部分主要播报全国人民在祖国内幸福的生活;最后五分钟则是播报了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动乱之中。虽然这种概括有失偏颇,毕竟电视新闻受播报时间和播报形式和政治引导等因素限制,但是从新闻的取材角度上着眼来看,这种现有一成不变的播报内容是否应当拓展,的确是需要我们值得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既是解释人格需求的理论,也是阐释动机的理论,他认为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就是动机,当然,这个个体的内涵不仅包含着个体人,也包含着公司、企业、甚至国家。因为总体上,抛开原始部落和清教徒们,每一个个体人、企业、国家都有着独立的或者整体的动机和欲望,因此马斯洛的理论也同样适用于电视新闻节目,尤其是对新闻的取材方向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划分主要为五个层面,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个体实现需要,其中前四个需要可以归为缺乏型需要,个体实现需要一般被认为是成长型需要。生理需要可以简单的解释为生存需要,或者是温饱需求,是最基本最低级的需求,目前我国正处在努力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阶段,之所以我们没有宣称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因为我国有着基数庞大的人口,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异过大,其中就必然包含了一些尚未解决温饱、没有实现生理需要的弱势群体。我们已经习惯了一阵风式的热点播报模式,一些长期关注、跟踪播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以及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乡村衰退凋敝的纪实性新闻报道并不多见,所以电视新闻在对新闻的选材上,可以偏重一些对弱势群体的关爱,让其感受到他们并没有被社会抛弃和忽视,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失学儿童知道他们并没有被遗忘,我们的送温暖、献爱心不是搞形式、搞运动、搞作秀。民政部副司长倪春霞透露说,中国现在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3600多万的流动未成年人,总数将近一个亿。一个亿人口是什么概念?放在世界200多个国家,人口破亿的国家仅为12个,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个大国,我们都说青少年代表了祖国的未来,难道这一亿弱势的青少年人口不值得电视新闻在选材上得到重视么?
在安全需要层面上,由于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抬头,加之国内外分裂势力暗中怂恿,亡我中华之心不死,妄图颠覆我国政权。藏独、东突等势力近年来也造成一些恶劣的社会影响。中国有句古话——“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人类有时候是把安全需求放在了生理需求之前,另外中国人还有一个心态,就是围观心态,越是想隐藏遮盖的,民众越是刨根问底的想知道,如果一些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官方媒体没有在第一时间播报表态,那么群众肯定会刨根问底的通过各种渠道打探消息,本身消息的来源就存在不真实性,并且经过各种版本加工后的口口相传,难免会以讹传讹,放任这种虚假消息的扩散,反而会降低政府公信力的权威性,尤其是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民众获得外界消息的渠道于十年前存在着天壤之别,一味的进行新闻、言论封锁,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电视新闻在处理安全需要层面上的新闻,尤其是涉及到国家安全层面,如恐怖主义、聚众闹事、黑恶势力的新闻题材时,在征得相关政府部门同意的前提下,电视新闻在取材上可以进行适当的倾斜,既起到安抚民众的作用,防止不利言论的扩散,又表明了政府在对待安全问题上的态度和决心,树立负责、尽责的公众形象。
在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上看,电视新闻在取材上可以着重在信息技术普及应用上、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发展上、公民权利提升的体现上、政府办事效率提升上等等诸多方面,目前我国电视新闻在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上关注点较多,一方面是习李新领导班子上任后,在党风廉政建设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使全国上下风气为之一新,最明显的就是政府机构办事效率有所提高,一系列打虎拍蝇的举措使民众拍手叫好,另一方面,我们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如抗洪抢险,疏散群众,赈灾救灾等危机状况时,不顾国有财产损失,百姓优先救抚的行为,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众尊重需要的关怀,同时电视新闻对此方面的取材也是恰到好处,凝聚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必胜信念,汇聚了中华民族气势磅礴的正能量。
在实现自我价值方面,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或是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当下,全体中国人都在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为了中国两个一百年而奋斗,为了早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梦承载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每一个殷切希望中华民族扬眉吐气、傲视世界的梦想,中国人希望祖国崛起东方,但是也反对霸权主义,希望祖国繁荣富强,但也讲究互惠互利,我们的“和”文化就是我们民族言行合一的精髓,所以电视新闻在对共筑中国梦的取材上内容广泛,极易引起共鸣,获得较大的社会反响,毕竟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个大国梦,都希望通过实现中国梦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