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小可 王巧玲
摘要:本文以现有研究中的后保管时代下档案学理论为切入点,结合后保管模式组成结构和电子文件要素,分析档案学专业的人才能力需求,以期为新时期我国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后保管时代档案学人才能力需求
后保管时代,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文件数量急剧增加、文件形态发生变化,并以电子文件发展为标志的一个时代。[1]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到来的后保管时代不仅对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档案部门的服务对象和内容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档案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变革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深入理解新时期档案学理论内涵使之更好地适应档案工作实践,是分析人才能力需求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后保管时代档案学理论的内涵,从档案学理论中的新来源观、宏观鉴定和知识服务理念三个层次,来探讨档案学专业人才所需的能力需求。
一、后保管时代我国档案学专业人才研究现状
笔者主要利用国外Web of science数据库、国内CNKI网络期刊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检索的主题为“后保管时代”或者“后保管模式”,以及“档案学人才需求”或者“档案学人才培养”。剔除重复项及与主题不相符的文章,得到相关文章共计332篇。由于利用国外数据库得到的检索文章,涉及的领域与我国目前的具体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本文在进行相关问题分析时,主要基于国内数据库进行分析研究。在对相关文章的分析中,笔者发现对后保管时代人才需求和培养的研究较少,目前的相关研究仅限于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或者是“后保管时代”对档案学理论的适应性研究,而没有把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
其中,涉及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主要探讨当代档案学专业或其上一级学科的人才需求和培养现状、对策和发展等,如王新才等通过总结我国档案学发展现状分析人才培养的问题,提出在当今时代更需要“一专多能”的档案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并提出创新模式培养、重组知识模块、调整招生结构和更新教学方法等措施;[2]张斌等指出档案事业对档案学专业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并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及档案工作和档案人才实际需求三个维度,分析了档案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进而指出当代档案学的任务是探索构建档案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另一方面,有关“后保管时代”对档案学理论适应性探讨和概念解析的文章,主要是傅荣校等对后保管时代档案学基础理论适应性进行了四个议题的探讨,分别为档案学基础理论的重新审视[4]、档案学逻辑起点的认识和概念重建[5]、文献运动模式的探讨[6]和来源原则和鉴定理论的重新审视。[7]
二、后保管时代档案学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构建分析
(一)依据
1“.后保管模式”的新来源观、宏观鉴定和知识服务。1981年,美国学者杰拉尔德·汉姆在《档案边缘》[8]一文中提出后保管的思想。同年,他在《后保管时代的档案战略》一文中指出,保管时代的档案数量较少,文件形成、存储和检索技术相对简单。而后保管时代,电子文件的数量剧增,信息过载现象严重,加之社会技术的变革,由此推动档案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即后保管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将电子文件与后保管时代联系起来,提出纸质文件对应的是保管时代,电子文件对应的是后保管时代。他认为“后保管模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新来源观,强调档案工作者应将自己从档案的被动管理者变为档案的主动记录者,如果档案人员不介入文件的形成和保管过程,文件将不可能被鉴定、保存、编目和利用。二是宏观鉴定,他主张文件鉴定需要全面考虑社会运行方式、文件形成过程、文件形成者及其职能等多种要素,既要反映档案价值,又要具有实践意义,并体现效益原则。三是知识服务理念,强调档案工作者从实体保管员向知识提供者过渡,为用户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服务模式,实现档案管理由“保管时代”向“后保管时代”过渡。
2.电子文件“三位一体”的构成要素。后保管时代是文件形态发生变化并以电子文件发展为标志的,因此需要明确电子文件的构成要素,并以此作为分析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重要依据。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的电子文件的定义为:由机构或个人在其活动的开始、进行和结束过程中所产生或接收的记录信息,该记录信息由足以为其活动提供凭证的内容、背景和结构构成,而不管记录的形式或载体如何。[9]根据上述定义并借鉴其他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构成电子文件的主要要素有内容信息、背景信息和结构信息。内容信息阐明了文件的对象、目的、过程和结果等多种具体信息,通过解读文件内容,为专业人员、科研人员或社会公众提供准确的内容服务;背景信息体现了电子文件得以存在的过程和其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来源信息如机构或个人、标题信息、发文者、文件生成日期等,这些关键字段为电子文件检索或推荐服务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结构信息主要指物理结构与逻辑结构,对电子文件而言,物理结构取决于计算机系统和存储设备上的间距。由于电子文件存储位置的不同,物理结构很可能改变,因此需要考虑其逻辑结构。
(二)构建分析
笔者将“后保管模式”中的新来源观、宏观鉴定和知识服务作为行向量,将电子文件“三位一体”的构成要素中的内容信息、背景信息和结构信息,分别对应每个行向量中的具体内容,得到档案学专业人才能力的对应关系。按照对应关系,得到如下需求能力:
1.信息搜集、组织与分析能力。新来源观强调变被动为主动,首先,在对电子文件内容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具备洞察力、文字提炼能力、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对应该收集和征集的档案进行归档,还应该主动记录历史事件,收集社会记忆。其次,对背景的来源信息、字段提取时,应具备信息组织和加工能力及总结关联能力,它有助于档案的分析传递、再利用和后续的知识服务。最后,对应结构信息,需要档案学专业人才具备计算机相关理论基础的能力。
2.信息决策能力。宏观鉴定是从档案的各个方面包括档案自身属性、社会需求、相对价值标准等进行鉴定,各个阶段的鉴定要求档案学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信息决策能力。从电子文件的构成要素来看,分为内容鉴定和技术鉴定,电子文件的内容信息属于内容鉴定范畴,因此需要档案学专业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确保电子文件归档内容的综合性;背景信息和结构信息需要档案学专业人才在保证文件内容质量的基础上确保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因此需要具备信息组织加工能力、价值标准的判别能力、实践能力等。
3.信息开发与利用能力。知识服务是电子文件管理的最终目标,为用户提供满足其需求的各种服务模式和内容,主要需要专业人才具备信息开发与利用能力。需要有对内容信息进行文本挖掘或定性的内容分析,发现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并且对有价值的电子文件进行保护;需要对背景信息进行元数据抽取和编目,通过关联分析得到不同内容直接的关联关系和因果关系;需要对用户进行需求调研,得到用户对电子文件的内在需求和表现形式,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服务。
*本文为北京联合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后保管时代档案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项目编号:JJ2015Q005)的成果之一。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孙洁.后保管时代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探究[J].档案学通讯,2014(2):51-54.
[2]王新才,聂云霞.信息时代档案人才培养与档案学专业发展展望[J].档案学研究,2013(1):87-91.
[3]张斌,马晴,魏扣,吴琼,吴向波.论档案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J].档案学通讯,2014(3):67-70.
[4]傅荣校,靳颖.新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后保管时代的来临——后保管时代档案学基础理论适应性研究之一[J].档案管理,2008(170):19-23.
[5]傅荣校,靳颖.后保管时代与档案学理论逻辑起点的认识和概念重建——后保管时代档案学基础理论适应性问题研究之二[J].档案管理,200(17):9-13.
[6]傅荣校,靳颖.件整体运动描述:是文件生命周期模式,还是用文件连续体模式?[J]档案管理,2008(172):7-12.
[7]傅荣校,靳颖.后保管时代来源原则和鉴定理论的重新审视——后保管时代档案学基础理论适应性问题研究之四[J].档案管理,2008(173):7-11.
[8]杰拉尔德·汉姆,刘越男译.档案边缘[J].山西档案,1999(1):14.
[9]国际档案会议电子文件委员会.档案学领域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1997,14(2):7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