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古代很多文人学士的书斋都有对联,称书斋联。这些书斋联别有心意,又妙趣横生,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唯有读书高”和孤芳自赏的清雅。他们读书究竟为何用?有为求官封爵的,有为救国救民的,有为创业兴家的,或者为消遣隐居的,这都可从他们的书斋联语中大致看出其旨意。
南宋孝宗隆兴进士楼大防,官至枢密院参知政事。他的书斋联是:“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他惜时如金,不喜欢与那些庸俗的“频来客”聊天,可是如果有奇书异卷,就必定会邀请好友来一同欣赏。他对待客人的两种不同态度,正好反映出他读书为求官封爵而好交友的一片苦心。
南宋大诗人陆游的书斋联是:“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据历史记载,陆游自幼好学,孜孜不倦,他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有人问他读书何为?他回答得十分干脆:“一身报国有万死!”他晚年罢官回归故里,七八十岁了还在读《资治通鉴》,蝇头小字,日课两万余言,真是“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为鬼雄”(《书愤》)。陆游是一位读书到老不疲、爱国至死不变的英雄豪杰,他读书是为救国救民的。
与陆游所见略同的金声,字正希,是明朝末年崇祯时的进士。金声未达之时,极端贫困,有自题斋联为:“穷已彻骨,尚有一分生涯,饿死不如读死;学未惬心,正须百般磨炼,文通即是运通。”这副书斋联写得刻骨铭心,悲愤至极。不久清兵入关,金声便组织义师抵御清兵。在一次敌强我弱的战斗中,他兵败被俘,坚强不屈而英勇就义,死得十分壮烈。只可惜他壮志未酬躯已捐,“文通”却未能“运通”。
晚清的徐照,今浙江桐乡人,他的书斋联为:“志不求荣,满架图书成小隐;身虽近俗,一庭风月伴孤吟。”他是仕途不顺而流露出孤芳自赏高傲性格的文人。
与李鸿章同乡同学的道光秀才朱景昭也写过一副书斋联:“平生一片心,不因人热;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娱。”所谓的“不因人热”即不想攀附权贵,宁可躲在书斋里读书自娱。据说他后来不够坚持,经不起李鸿章的诚邀,还是做了两江总督李鸿章的幕僚,已经“因人而热”了。
读书为消遣的有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郑板桥做过两任县令,因为他为民办事而得罪了豪绅,所以去职后躲在扬州卖画为生。他的书斋联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郑板桥安贫乐道,不与混浊的世道同流合污,算是“难得糊涂”的自我陶醉。
自古读书做官论者居多,朝廷开科取士,读书人若能金榜题名,春风得意,当然是梦寐以求的快事。清朝乾隆进士彭元瑞撰写的书斋联最有代表性:“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古时各省乡试均在八月,称秋围,正是桂花飘香时节。而礼部会试在二月,称春围,正是杏花盛开之时。彭元瑞是欣然一举得中,而后步步高升,官至吏部尚书,协力大学士,果真实现了他的书斋联理想,他是读书做官的幸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