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如锦
【摘要】 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改革后新教材的一个新内容,具有生活化、实践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实践活动的平台. 尤其是低年级的实践活动的编写,更尊重了学生的能力、智力、心理等各方面的情况,安排了一系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因此,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契机,通过自身的二次创造、精心组织、合理安排,使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来,从而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研究的能力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 数学实践活动;生活;实践;探究;创新
新课程提倡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强调课程要面对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因此国标本新教材增加了“数学实践活动”这一内容. 这一部分知识的存在,真正沟通了学生学习的数学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也注重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同时“实践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性、探究性、创新性学习的渠道. 因此,理解“实践活动”这一内容的本质,并能结合学生的特点巧妙进行设计,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实践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数学实践活动”的本质及意义
作为了一个新增内容,“数学实践活动”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要求数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的精神,它也使数学由理性的、抽象的世界回归到直观形象的生活世界. 而且“数学实践活动”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与发展. 同时,“数学实践活动”还能培养和发展各种数学素养.
二、“数学实践活动”的特征
1. “数学实践活动”具有生活性、生动性、实践性的特色
考虑到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教材中所提供的实践活动紧扣学生的生活主题,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并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另外,“数学实践活动”总是安排得独具匠心,编者用通过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呈现了一系列符合儿童的心智水平的活动. 这些活动大都生动有趣,这样极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其实,“数学实践活动”最大的特征就是让学生亲自实践,动起来,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 注重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数学实践活动”不是学生玩的课,更不能讲究形式让学生从头到尾实践一把就收场. 其实在学生活动的同时,他们需要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这种综合应用是指应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方法、活动经验、思维方式等来解决实践问题. 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要将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加以综合,还要将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的积极的活动经验、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进行多方面的综合. 通过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方法、经验、能力、技巧等,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精心组织教学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1. 精心组织活动,提供实践性学习的机会
学生的思维是从活动开始的,因此,数学实践活动时,教师要能将教材中静态的内容通过二次创造,将其活动到课堂中来,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活动过程,来进行实践性学习. 在设计安排活动时,教师要注意:(1)活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的活动要能让学生产生积极参加的欲望. (2)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对于学生自行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教师要多加指导,使方案更具可行性. (3)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活动结束时要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
2. 精心设计问题,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渠道
数学探究活动,除了安排学生进行活动,更重要的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时,有的放矢地去解决问题,从而进行探究性学习. 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从内容上,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从时间上,教师应保证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来思考、探究,否则探究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在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来调整时间,如果学生独立探索时,仍有人没完成任务,可适当地延长时间. 另外,探究后,要给学生交流表现探究成果的机会,这样不仅能强化其探究的意识,也能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的机会.
3. 精心组织活动,让学生打开自主创新的翅膀
创造学认为,人的创新意识不是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是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 ”而动手实践是最易于激发儿童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其就会有创新的火花闪动. 在动手实践的探索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还可以激发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进而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这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璐.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启蒙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