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练笔融入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2016-05-14 10:39李永兵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随文练笔习作阅读教学

李永兵

[摘 要] 当前,小学阶段的语文习作现状不容乐观,习作难仍旧困扰着无数的教师和学生。究其原因,不外乎无法可循。习作和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两大主题,随文练笔是二者都有效结合。随文练笔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文确定与本文相关的训练点,对学生的说、写、想象、表达等能力进行有目的培养的方式,这种方式恰恰是对传统习作教学的有益补充,它实现了化整为零,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关键词] 习作;阅读教学;随文练笔

习作反映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的高低,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如朱作仁教授所说“衡量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的高低,主要看读写能力,特别是写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有机构成部分的习作教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习作难,这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跨世纪难题,一直难以能根除,长期困扰着教师和学生。

一、习作教学的问题现状

教师学生都明知其重要,偏偏教不得力、学不得法,习作教学就是这样在苦恼与纠结中进行着。面对现今学生习作水平低、教师害怕教的局面,首先要分析问题出在哪里。

1.教师的习作指导不得法

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是否准确、得当,将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学生的习作行为与习作成败的关键,也在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小学习作课常见的不当指导有两种:一种是不作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给出单元习作要求,即让学生开始习作,并美其名曰“为了体现课标精神,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根本没有考虑小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积累等客观实际;另一种是与其刚好相反,那就是指导太全太细,一节课教师从命题、立意、选材到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刻画,面面俱到,忽视了学生的记忆、理解、运用等现实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习作丧失兴趣,进而畏惧,从不会写,演变成不敢写。

2.割裂了习作与阅读教学的连结

周振甫先生说:“读熟了字句妥帖的文章,习熟于种种变化的句式和虚字的安排,到写作时,自然不会写出生硬不妥的句子,运用虚字,也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渐渐合乎规则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就是“字句妥帖的文章”,这些入选的文章,有大师名家的名篇佳作,有现当代文人的典范之作,并且在选入课本时,经权威专家和名师等层层筛选审核,辅以适当修改,它们每一篇都称得上学生习作学习的经典范文。小学的课文虽不能说每篇都堪比先贤的经典,但说其为小学生习作的范本,每篇都不为过。现实情形却是教师一边吆喝着作文真难教,一边在阅读教学中不厌其烦地讲解、分析课文内容,丢掉了课文这一最佳的范文对习作的示例作用。

二、随文练笔融入阅读教学的操作方法

鉴于课堂时间所限,不可能把语文课都上成习作课,那就要求教师得做研究,发现不同文本的特色所在,针对课文的某一点去训练,让学生一课一练,这就是随文练笔。阅读教学理应与习作教学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如果说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内化的过程,随文练笔则是理解后的释放、表达,是学生把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和自身的语言运用的有机结合。随文练笔不是把习作方法一股脑全教给学生,而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紧跟阅读教学的脚步,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把完整的习作过程,分解到一个个小练笔中来,通过化整为零,降低习作难度,通过分散教学,形成习作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要想让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性和创造性练笔,首先教师要把课堂小练笔当作一个重要的阅读教学目标去落实,同时教师依据文章特点的不同,把握练写契合点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跟着课文练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从这个例子中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儿童天生就有爱模仿的习惯,语文课上,让学生学会模仿他人作品,从他人作品中学会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的方法,是习作起步阶段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学生们怕作文,尤怕开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意思。其实在小学的课文中,许多文章的开头都非常有特色,而且简洁易学。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短短一句话就从天气、时间等方面,把小女孩出场的恶劣环境展现给了读者,起到引人入境的作用;冯骥才的《珍珠鸟》开头也不长,但是一个“真好”,以及对珍珠鸟不奢华却很温馨的巢的描写,使那种得到珍珠鸟时心情的愉悦洋溢在字里行间。其实,课文中这样的例子真的很多很多,教师们只要能发现这些有特色的地方,并结合年段习作要求,针对性地进行模仿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必不会有提笔难下笔的问题。

2.找准空白练补写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空白之处是文本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明写的、留给读者的一个想象空间,同样,“空白”也是学生通往作者心灵深处的大门。这些空白之处往往比较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空白”这个切入点,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充实,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三年级《语文》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教材只写了学生沉浸在课堂的美好情景和小动物们被感染而安静地听课的情景,缺少对孩子们课下美好时光的描写,同时,这一段话语言描写细腻、意境优美,是学生进行小练笔的好模板。所以,此处抓住文章的这个空白点,指导学生模仿本段的写法,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尝试着写一写孩子们下课时的开心场景。学生们把自己课下玩耍的快乐体验引入到课文中去,于是笔下就有了这些精彩的语言:“‘老鹰极力张开双翅,猛地冲向‘鸡群,‘鸡妈妈死死地盯住‘老鹰,展开翅膀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课堂上进行这种形式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地把握课文内容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所以,教师要好好把握并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些“空白”。

3.合理想象练续写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不仅故事性强,而且情节生动,结尾之处总是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这样的小练笔不仅能深入理解文本,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女娲补天》一文后,给出提示:“看啊,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又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蓝天,绿地,鲜花,还有 。”让学生写一段话,描绘一下女娲把天补好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美丽世界。孩子们兴趣高涨,都积极开动脑筋展开想象。虽然他们的表达可能很稚嫩,但这却是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是来自内心的真实表达。

实践证明,可续性、故事性强的课文能调动学生想象的欲望,教师把握好文本的切入点,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练笔,让学生“乐”写,也“愿”写。这种小练笔在阅读教学中巧妙进行,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对文本的感悟与体验。

“随文练笔”的方式、方法不胜枚举,阅读与习作的契合点都在一篇篇课文之中,只要教师用心,就一定能发现许多读写训练的结合点,就能为孩子们架起一座联通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读写训练的体验中,看到一片新的天地,获得一种新的认知,养成一种好的习惯,逐步提升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技能的训练和理论的研讨[J].语文建设,2015,(25).

[2]于永正.教海漫记[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范宏芳

猜你喜欢
随文练笔习作阅读教学
随文练笔,随意不得
浅谈随文练笔的几种形式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分析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低年级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
习作展示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