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认为社会现象有其规律,因此可以采用自然科学式的、用经验事实来检验假设的方法进行研究,实证主义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涂尔干的《自杀论》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首次尝试,本文以《自杀论》为视角对实证主义研究思路进行解析,展示了完整的实证主义研究的过程。
【关键词】实证主义;方法论;自杀
1987年,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出版了《自杀论》一书,该书是运用实证主义方法开展社会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在社会学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曾经说过:“《自杀论》是迄今为止的社会学研究中最伟大的杰作”。本文将以《自杀论》为视角,对实证主义方法的运用进行分析。
《自杀论》是以“提出问题—资料收集—概念界定—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的思路来进行问题分析的,这一思路也是典型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思路。本文也将按照这一研究思路来梳理相关逻辑。
一、提出问题
第一步的工作任务是提出问题,也就是选题的确定。选题是进行社会研究的第一步。通常认为选题有这样的几个标准:重要性、创新性、可行性。而自杀向来是个敏感而棘手的研究课题,当时的人们已经从生理、地域和种族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过探讨,得出了一些零散的结论。涂尔干准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自杀问题进行研究,在当时是极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涂尔干时代,欧洲各国的自杀率均有上升之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这个选题也十分重要,就算是放在今天,这依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资料收集
在确定选题之后,涂尔干着手收集资料,开始第二步的工作。他采用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文献研究法,在司法局和统计局查阅了26000名自杀者的档案材料。这些研究对象分布于当时欧洲的12个国家: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英国、挪威、俄罗斯、奥地利、瑞士、丹麦、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自杀行为主要发生在1835——1890之间。资料包括了自杀者的性别、年龄、地区、婚姻状况、家庭人数、宗教信仰、疾病史、自杀动机、自杀的时间、自杀方式等。除此之外,涂尔干还收集了与之相关的其他统计资料,如这些国家总人口的死亡率等。这就是资料收集的过程。
三、概念界定
在确定好“自杀现象”选题之后,收集好资料之后,就开始对“自杀”这一行为进行概念界定。正如涂尔干所说的那样,自杀的概念人人皆知,给它下定义似乎多此一举。但当我们对自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是由很多个变量控制的。比如,触电死亡之类的意外死亡算不算自杀,比如不小心服药过量引起的个体死亡算不算自杀。
所以,《自杀论》这本书里面自杀行为首先就排除了那种个体事先不知道会导致死亡结果的行为,将自杀定义为“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从这个定义,我们发现,自杀似乎仍然属于个人行为,它好像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进行研究。于是,在定义自杀的基础上,涂尔干又提出了另一个概念“自杀率”,自杀率是指“一定时期,自愿死亡总数与人口总数之比”。这就是涂尔干的高超之处,如果说自杀行为是个人的,那自杀率一定是群体或社会才可能具有的现象,这样一个概念的提出将有利于作者进行社会因素的分析。
四、提出假设
在涂尔干对自杀现象进行研究之前,人们对于自杀行为的原因归类主要有两种:一是自杀由个体心理因素导致的(比如,精神疾病、遗传、种族、模仿等);另一种认为自杀是由自然因素导致的(比如,气候、季节、昼夜变换等)。但是在涂尔干看来,自杀既不是心理因素导致的,也不是自然因素导致的,而是社会因素导致的。这也是他在书中提出的三个基本假设,由此也就完成第四步的任务。
五、检验假设
在提出基本假设之后,在第五步的检验假设阶段,他就面临着双重任务:否证引起自杀的心理因素和自然因素,实证自杀的社会因素。也就是证伪自杀是由心理因素和自然因素引起,证明自杀是由社会因素引起。
在假设检验阶段,涂尔干只需要证明精神疾病、酗酒、种族、模仿等因素与自杀率均无相关性,即可证明自杀不是由心理因素引起。同理,他只需要证明气候、季节和昼夜变换与自杀率不相关,也可以证明自杀不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相应的,只需证明,宗教信仰、家庭、战争等与自杀率存在相关性,即可证明自杀是由社会因素引起。我们任意选其中的一些因素来说明。
1.心理因素
(一)精神错乱
传统观点认为,精神错乱可能会引发自杀。涂尔干的分析则发现这种论调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第一,在精神病院里,女性多于男性。如果说自杀率与精神错乱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的话,那么女性的自杀率就必然高于男性,至少应该一样高。但是,依靠数据分析,在每个国家中,男性的自杀率是女性的4倍左右。第二,壮年时期更容易地突发精神错乱。但是在所有的国家里,自杀的倾向根据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强的,也就是年龄越大,自杀概率越大。很显然,这两个数据是相矛盾的。第三,疯子最少的国家却是自杀最多的国家。第四,下层社会中精神错乱很少,自杀却时有发生。以上四组数据分析都说明,精神疾病与自杀率不相关。
(二)模仿
模仿首先必须要有被模仿的对象。如果自杀是模仿所导致的话,那么在自杀的地理分布上应该要出现中心位置,既某一个个体自杀,他身边的人产生模仿行为,然后其身边人的身边人又产生模仿行为,自杀的地理分布就应该以这个个体为中心,向外扩散,离中心越近,自杀率越高,离中心越远,自杀率越低。但是,从实际的自杀分布图形上看,自杀根本不是围绕某些中心发生,自杀的地理分布没有任何中心。因此,模仿与自杀率不相关。
利用数据分析,涂尔干分别驳斥了精神疾病、酗酒、遗传、模仿等等所有与自杀有关的心理因素,证伪了自杀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检验了第一个实验假设。
2.自然因素
(一)气候类型
根据数据分析发现,自杀率同样高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类型。意大利自杀人数最多是气候寒冷北方,而英国和比利时自杀人数最多的却是气候温暖的南方。因此,气候类型与自杀率之间没有关系。
(二)季节交替
最利于自杀的季节是天空最阴暗、气温最低或最潮湿的季节。孟德斯鸠就认为有雾和寒冷的国家特别有利于自杀的发展,而且这种看法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规律。迪尔凯姆按照温度的变化来排列一年中的4个季节和12个月份,并未发现季节或者月份的变化与自杀率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
同样的方法,涂尔干驳斥了气候、季节、昼夜交替等所有与自杀有关的自然因素,否证了自杀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检验了第二个实验假设。
六、得出结论
最后一步,得出相关结论:自杀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第六步——得出结论完成。
在得出這个基本结论后,涂尔干的整个论证过程结束。整个论证的过程科学严谨、环环相扣,读者在对这一结论信服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迪尔凯姆在进行论证时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的求真态度。在今天看来,尽管涂尔干对自杀的分析存在很多不足,但是他在《自杀论》中对社会学方法论基本原则的应用是具有开创意义的。《自杀论》的方法论意义远比其得出的结论更具有学术价值,直到现在人们还一直在涂尔干开创的实证主义方法。
作者简介:黄璐(1987-),女,汉,宜宾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公共关系学专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