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巍凌
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正如伽达默尔所说:“艺术文本是一种开放性的结构,因此对艺术文本的理解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永无止境。”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自身的思想方法挖掘出具有个性特色的主题解读和意义挖掘。但是多元化阅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根据自己的主观喜好,随心所欲地编改理解,这样对文章的内涵解读以及原始的文本价值是极大的偏颇和误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元化理念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充满生机的新局面,学生正在主动高效地参与到“教学相长”的师生互动互读的过程中,个体对文本解读素养在增强,但是同时在文本多元化解读中确实存在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不尊重文本的内涵和原生价值,包括淡化文本或无限衍义;思维单一,或是体现政治化倾向,或是进行刻板化解读,或是解读程序的模式化;教师主体地位的缺失,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追求新奇,无限衍义文本的现象也唯学生的解读是从。
因此,多元是有界的,文本的阅读理解有一定的限度。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多元化解读,更要关注“有界”的阅读思想,才能使多元化阅读教学真正具有可操作性。以下从文体出发,分别分析初中阶段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在实施多元化阅读教学过程中对“有界”的注意点。
一、记叙文
记叙文,即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初中生对文本要善于经过思考提出问题,概括作品的内容,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较为准确的把握认识,形成个性化的体验;品味作品中精彩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能够进行粗浅文字解读;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积极启示;能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开放创新,展现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因此,在记叙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施对话式的阅读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激发学生潜能和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能动的阅读上来,同时要防止不顾文本基本价值取向、一味追求超越文本的解读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应该在尊重文本自身的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理解,坚持做到学生多元解读与文本结构内在规定性的辩证统一,不可放任学生脱离文本随心所欲地解读,如有老师在教学《背影》时,有学生得出结论:“翻过月台买橘子,这是违反交通规则,不值得倡导。”“父亲对儿子照顾得过于无微不至,不利于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等,朱自清笔下那感人的“父子情”被解读得消失殆尽了。如此解读,学生对离《背影》内涵的把握以及人文价值的领会就越走越远了。又如教学《藤野先生》,有学生认为“作者应该针对匿名信事件奋起反抗”,这就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国力的衰微,难以理解后来弃医从文的痛定思痛之觉悟。“因此,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重“多元”并谨慎“有界”。
二、说明文
说明文教学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分析运用的说明方法、感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谨,其中包括正确理解字、词、句的意义,特别是限定性词语的使用,理出文章的大概内容、说明顺序、逻辑结构,迅速地从文中搜索、捡取和筛选信息,全面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内容。那么,准确的理解和规范的表达就是这类文章的阅读要求和评价标准。因此,在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清楚这类作品有界的范围比文学作品更明确,遵循文本的准确的语言表达,善于从文中提取信息,形成对文章说明对象完整的、合理的、准确的认知,不能对文章内容作漫无边际的假设和创新,方才有效实施对说明文的“多元有界”阅读。在教学《故宫博物院》时,学生更多关注故宫的历史,就偏离了课文的介绍思路,科学准确地整体把握故宫的建筑群特点、说明顺序,包括建筑群的分布、方位、主次、规模、材质等,可以说,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多元化”较少,更多是“有界”。
三、议论文
初中阶段的议论文阅读要求学生能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采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论证方式,从宏观上把握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对中心论点进行适当的迁移与拓展运用,培养学生从纷繁的生活现象中提炼观点形成理性认知的能力。在议论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文章的论点以及论证过程形成严谨的把握,理清作品的内在逻辑关系,应当引导学生清楚认识到这类文体作品有界的范围比文学作品更明确,与说明文类似。在《理想的阶梯》教学中,重点应是梳理论证思路,分析弄清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的运用体现,有学生去质疑:理想的实现,除了文中所说的珍惜时间和刻苦勤奋,还应当有别的,从而质疑文章自身问题。这就使议论文教学有失偏颇。因此,议论文的阅读教学也是多“有界”少“多元”。
综上所言,在初中阶段的文体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以及课标、教学要求拿捏好“多元”与“有界”之间的分寸。每一种文体都以自身的文体价值向学生传达相应的学科知识,有针对性地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相应的文体素养。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初中生对文本作品进行多角度的个性化的理解,但是不能随意的旁逸斜出,必须存在普遍的社会共同性和价值认定;学生通过文本作品的语言和内容,或知人论世,或体悟当下,在尊重作品的内涵价值基础之上,对作品做出具有个性特点的、有价值的、能够提高文学素养和语文技能的解读和学习,真正实现多元而有界的科学阅读,汲取作品阅读的最佳养分。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双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