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文化的变迁,四川扬琴作为盛行于当时大街小巷的说唱艺术,在多种艺术文化竞艳的今天,普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这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缺乏基本的认识。同时,由于现代多媒体的影响,可供欣赏和研究的艺术形式多样,都给四川扬琴艺术的发展带来局限性,致使这种盛行百年的民间艺术逐渐衰退,本文从当今艺术市场的角度来阐述四川扬琴的根失状态。
【关键词】四川扬琴;发展瓶颈;根失缘由
四川扬琴是发源于四川地区的一种以民间故事和传统剧目为题材的说唱曲种,它以诉说故事为主,通过戏曲形式的清唱,将散文与韵文相结合作为唱词。通常戏的开始和结尾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中间按不同的角色用第一人称自叙或者对话。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它作为中国四大说唱艺术之一,在2006年8月被评为“四川省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8年进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诞生和成长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土地上的四川扬琴艺术对精神文明建设和巴蜀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发现,人类从语言的出现到文字的形成经历了十万年的时间,而从文字传播到印刷术的出现大概是四千年左右,迈进电讯传播历时一千二百年,再进入传播互动只有一百多年,从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到如今的网络快速传播,仅经历了几十年。我们不难看到其中的发展呈现出容量和集合度越来越高,但间隔却越来越短的趋势。在此期间,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传播手段被淘汰,许多传统文化物种被迫迅速的边缘化。如果我们按照这种自然淘汰法,在不久的将来,很多宝贵的传统文化将不复存在。而这些传统根基的流失,也将深深的制约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近年来,在全国现存13种扬琴艺术形式中独一无二的四川扬琴,也出现了创作演出上的停滞和难掩的市场低迷。那么,四川扬琴现状如何?为什么会出现发展瓶颈?以下是本人关于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盛行于当时大街小巷的四川扬琴,如今在成都也只有华兴街的“悦来茶社”、文殊坊的“李伯清书坊”这两家茶馆还有演出。但每周仅一次专场,听众也不多,冬夏季时更少,演员一场的报酬较低,如今的扬琴传人也一年比一年少,更有一些演员已不再从事该专业。正如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四川扬琴正在经受着“快餐文化”的强烈冲击,其现状是人才、作品的匮乏,媒体关注度较低,在研人员也不多。近年来,国内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如下的调查和研究:就四川扬琴在国内的发展现状而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老艺人徐述在光明日报上的谈话录中说道:“扬琴是苦苦奋斗在坟墓边的艺术”。据研究人员赖武在《四川扬琴:听一回,少一回》中的统计数据,现如今能够固定演出的就2个团体,一个是原锦江曲艺团的一帮演员,另一个是蜀声琴社。排除可能停演的因素,每年大概70场左右的演出,固定观众60人左右,且观众呈老龄化,演员报酬不多,甚至有时是在贴钱坚持演出。文中还提到如今的相关部门虽然把不少演出门类作为重点保护对象,但没有什么具体的措施。在《四川曲剧:困难与希望同在》等文章和调查中反映到,随着各种现代艺术形式大量出现,传统的艺术普遍受到冲击,四川扬琴艺术同样面临重重困难,比如:四川扬琴的老艺人大多逝世或年事已高;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都缺少展示平台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这门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此外,旧的体制和运营方式也让四川扬琴在如今迅速发展的文化娱乐市场下落后于时代,停滞不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超快的信息更新速度,海量的信息传输交流,让当代人应接不暇,多数艺术已成“快餐文化”。当下市场,流行音乐占据主体,交响乐也在复苏,那么是什么因素让四川扬琴的发展处于瓶颈状态?首先,从四川扬琴本身传统演出形式来看在当今多元化的市场下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在乐队的编制和表演形式方面,仍然拘泥于传统四川扬琴的五方人坐唱形式,即:扬琴居中,三弦居左前,二胡居左后,盆鼓(包括檀板、木鱼或小竹鼓)居右前,京胡居右后。并且,不管是旦角还是生角都由男演员演唱,不化妆,不加表演,完全用声腔来表达感情。直到建国初期随着女演员的加入,有的主攻旦角,有的主攻生角兼老旦,才开始化妆。在这种演出模式和音响配置下,对比当下商业演出华丽的舞美设计、精良高标准化的电声光手段、丰富多元化舞台形式和高端的银幕LED背景等现代科技设备,四川扬琴的传统演出形式显然不大符合当下的审美情趣和取向。其次,四川扬琴演出场所的缺失。传统四川扬琴一般只是在书场、茶楼、酒肆等消闲场所演出。早在新中国成立时,大批曲艺艺人被收编,传统的茶楼、书场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关闭。有人认为,四川扬琴从此就走向了衰弱,也是所有制的改变而导致的结果。但大多数人却认为,其更直接的原因是演出场地的丧失。随着改革开放和政策的改变,当今的茶馆也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却是被另一种休闲方式占领——麻将。麻将在茶馆里的蔓延速度不但侵占了传统表演艺术的市场,还消解了原有的观众群体,四川扬琴被再一次边缘化。再者,人才和作品的匮乏。四川扬琴传承至今,是历代艺术家们不断创新与继承的结果,人才和作品是四川扬琴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就目前来说,能够演出四川扬琴的专业团体不多,全川还能够演出的艺术团体有:四川省曲艺团、成都市艺术剧院曲艺话剧联合团、南充市曲剧团、自贡市曲艺剧团。且在编人员也有限,具有高级职称的演员甚少,现有的骨干演员仅有胡云霞、曾洁、吴瑕等,大多数演员转唱通俗或进入其他行业。扬琴作品排除可演的传统曲目外,新创作的除了《霸王别姬》和《情怀》,基本上没有其他新的贴合时代背景的作品。演出人才的青黄不接和作品创作的滞后影响了四川扬琴的发展。最后,市场经济与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当今的市场经济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引导着文化的消费观,各种形态的艺术形式进入文化市场,无论是运营、投资方式还是人力资源的配置都是符合当今市场规律的。在这种形式下,对四川扬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就现在专业演出团体的出演情况来讲,正在逐年下降,从八十年代每年三百场、九十年代末的一百场,到现在的七十场。其中还包括了蜀声琴社和悦来茶馆等。而当今市场影响的另外一种“假唱”的流行,更成为四川扬琴发展的硬伤。像这种先在录音棚里录好合成后配合演员动作在同步在台上进行演出的方式,本是个别团体为了保证在大型演出中的效果而做出的无奈选择,但是却成了某些团体的一些“捷径”。这样的演出效果,缺乏现场的感情融入和激情的发挥,没有声情并茂的演唱,只有装腔作势的感觉,在目前演出市场原本就不景气的情况下,让青年演员们失去真正意义锻炼进步的机会,对新一代演员的培养与发展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一代演员对于四川扬琴的投入也跟她们的收入有一定的关系。当下这些剧团的经济来源是依靠政府的70%差额拨款,且还存在“大锅饭”的现象,这在当代的高消费状态下,除了老一辈艺术家愿意贴钱来演绎传承他们所热爱的传统艺术外,新一代演员们的积极性在收入的压力下无疑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在调查过程中,大多数在编人员都希望能有跟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剧团管理制度,以期从根本上改变四川扬琴的现状。
四川扬琴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曲艺的一员,它有着自己专属的个性。从古至今,四川扬琴是诞生在民间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它与那种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的联系愈加脆弱,四川扬琴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如果不及时做出决策或是调整传承的方式,迟早会被时代所遗忘。传统民间文化不能丢,承载着巴蜀文化并有着特殊意义的四川扬琴是其他文化形态无法取代的,四川扬琴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不能消亡的。在此呼吁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四川扬琴的传承工作中来,相信四川扬琴这门艺术瑰宝将会再现光芒。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青年项目 项目名称:《非遗文化中的四川曲艺保护开发及校园传承研究》 项目编号:JY2015C01
参考文献:
[1] 沙地 四川曲剧:困难与希望同在--四川民间戏剧现状及保護发展
调研报告之三 四川戏剧 2005(4)
[2] 陈昀. 从流行到“小众”———四川扬琴的历史回顾与现状调查:以蜀声琴社为例[J]. 四川戏剧. 2010(4)总第136期;
[3]代梓又. 四川扬琴史稿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4] 洪霞 四川曲艺的根失状态与对策思考--对四川曲艺部分唱曲艺术及其相关曲种的调查报告 四川戏剧 2006(1)
[5]张强 四川扬琴的历史溯源及传承思考 芒种 2015(11)
[6] 张强 四川扬琴中扬琴的运用与演奏艺术 大舞台 2015(11)
[7]彭科伟 浅论四川曲艺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音乐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