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的改革。本文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理念下,以《极限配合与典型零件测量》课程为例,在明确课程开发基本思路前提下,对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实施方式、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其他课程的开发提供借鉴和思路。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 学习情境 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的改革。我院机械维修专业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密切联系行业企业专家,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企业典型零件(或产品)为载体,针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开发,积极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以《极限配合与典型零件测量》为例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进行阐述与说明。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内涵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而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其核心思想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而非学科架构的系统化。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极限配合与典型零件测量》在进行各个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架构时,从系统的高度考虑,一方面使整个教学内容体系的安排能达到培养机械维修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又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确保部分教学环节之间存在先修与后续的递进逻辑关系。
2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极限配合与典型零件测量》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市场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首先,课题组成员对辽宁金钢重型锻造有限公司、辽宁鼎丰数控设备有限公司、鞍山风机厂等十余家企业进行调研,针对本专业学生就业所从事的机械设备维护维修、安装调试等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由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骨干教师共同研讨,确定其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根据能力复杂程度,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归纳为行动领域;其次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及学生认知规律,将行动领域再进行转换配置形成相应学习领域(课程);最后,以教师为主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背景下,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及教学组织设计。
3工作过程系统化《极限配合与典型零件测量》的课程设计
3.1编排课程教学内容
《极限配合与典型零件测量》课程以企业常见的典型零件为载体,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加工,形成轴类、套类、箱体类零件检测等学习任务,然后根据实验、实训条件,围绕检测用具、检测项目不同等尽可能多地将每个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学习任务。如对于轴类零件的检测学习任务,根据检测工具的不同,设计了用游标卡尺检测工件、用外径千分尺检测工件、用内外卡钳检测工件等子学习任务,并依此设置学习情境。课程各个学习情境之间根据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排序,形成课程的教学内容;所需的理论知识遵循“适度够用”的原则,突出应用性、实践性,以过程性知识、重复性知识、经验性知识为主。学生在由易到难、能力递进的反复训练过程中,获得了“职业性”的“工作过程知识”,为“毕业就上岗”做好准备。
3.2 转变课程实施方式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注重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科结构课程。《极限配合与典型零件测量》课程均在机械设备维修专项实训室、机械测量实验室等场地完成,融“教、学、做”为一体,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的六步教学法实施,注重培养、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由于课程学习情景的设计具有平行、递进或包容的关系,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教师教学和指导的工作量逐步减小、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程度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完成任务的主体,而教师逐渐成为咨询指导的角色。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从“手把手”达到“放开手”和“育巧手”的目的。
3.3重构课程学生评价体系
在学生评价体系方面,将《极限配合与典型零件测量》考核分为过程考核
和期末考核,过程考核在每个具有可展示成果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完成之后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和完成工作成果的质量,综合分析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考核成绩占到总成绩比例的50%以上;考核主体多元化,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相结合;考核形式多样化,以开卷、闭卷、阶段性考核、小组讨论相结合。以此客观、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学业水平,充分发挥考核在教学中的引导、评价、反馈和激励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和终身发展。
4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极限配合与典型零件测量》课程的教学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在期末理论考试中,教学班级的及格率和优良率分别为83.2%和30.4%;在以赛代考的钳工实操竞赛中,前5名所占比例60%,前十名所占比例70%,与以往相比,有很大提高。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充分体现了“职业”与“教育”的双重特色,在今后的改革道路上,我们还需在师资队伍建设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发展步伐、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与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课程标准与企业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等一致性的问题上,积极寻求对策。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徐伟莲,贾世玲,秦志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及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2014,(13-14).
作者简介:楚淑玲(1969—)女,辽宁鞍山人,鞍山技师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