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一样

2016-05-14 15:29叶嘉齐的乐谱
中学生天地(B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琴谱律动盲人

叶嘉齐的乐谱

曾经,我觉得自己和正常人完全不一样。

因为先天失明,我时常自卑,抱怨为什么别人可以快乐地沐浴在光明中,而我却永远只能蜷缩在黑暗的角落。逐渐长大,我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觉得自己是“怪物”。

2002年,我进入浙江省盲人学校学习。学前班的教室里摆放着一架钢琴,每次下课,我都会走过去在钢琴键上敲敲按按,久而久之,我对这个坚硬冰冷的“大家伙”产生了一种无法言说的感情。后来,我告诉妈妈:我要学琴。

对于钢琴的热情很快就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阻挠”:普通人假如在弹奏过程中忘记了某段曲子,可以去翻看琴谱。而我们则必须要在弹奏前牢牢记住琴谱,从头到尾,一个音都不能错。何况有些琴谱又极为复杂,记忆琴谱就因此更加令人头痛。除此之外,对我来说,弹钢琴最难的是肢体语言。学过钢琴的人都知道,弹琴的时候身体时常会随着音乐而产生律动。盲人就不会有这样的动作,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律动”,又应该如何去“律动”。钢琴的琴键看来就这么普普通通的一排,但一个演奏者在“律动”的状态下与“非律动”的状态下,会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水准。有一天,我刚走到教室外,听到有两个同学正在教室里聊天:“别闹了,她怎么可能做得到?”她们是在说我吗?我听后无力地靠在门边。

某天,当我厌倦地重重合上钢琴琴盖,身后传来班主任的声音:“把这首曲子弹给我听好吗?”我没有说话,只是摇了摇头。“试试好吗?”班主任的声音似乎具有某种魔力,我犹豫片刻,掀起琴盖,将手指放在琴键上。老实说,在演奏过程中,我还是断断续续地弹错了好多个键,但班主任听完后却说:“这是我听过最棒的演奏。”我至今记得班主任为我做的每一件事:她会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陪我练琴,她会为我准备各种琴谱资料,到了冬天,还会特意准备一杯热水给我暖手。正是因为许多像班主任这样的人的鼓励与帮助,让我更加坚定了要继续学钢琴的决心。春夏秋冬,我常常待在琴房里苦练琴技,有时候甚至一天会练上10多个小时,手指上也因此布满厚厚一层茧。可能是因为眼睛失明的缘故,我的心会更加沉浸在音乐的世界。慢慢地,断断续续的旋律变得流畅起来,再难记忆的琴谱也无法难倒我。最为重要的是,我的眼前不再是一片黑暗。真的,我在演奏时“看”到了大海与森林,“看”到了高山与草原,鲜花在绽放,鸟儿在啼叫。这一幅幅景象是只属于我一个人的,当我的手指开始跳跃的时候,画面就会自动出现在我眼前。

钢琴,让我的人生发生了不可思议的转变。过去,我因为害怕他人非议而惧怕出门。但自从学习钢琴以后,为了体验生活,我会主动向爸妈提出出门溜达溜达。因为只有体验过真实的生活,才能更好地感受音乐。我去聆听那些独特的声音:海浪、潮水、风铃……我去细品那些好吃的美食:巧克力、贡丸、冰淇淋、雪顶咖啡……有时候,我幻想自己平躺在水面上,温暖的阳光晒在身上;或者是踏上一艘小船,让风吹着小船,带着我轻轻晃动。体验越多,我眼前浮现的画面也就越多。而且相较于那些习惯“视而不见”的正常人,我会在大脑中不断回味这些画面,让它们成为我记忆中的一部分。透露个小秘密,作为吃货的我,最喜欢音乐老师跟我形容某段旋律如同某种美食,这样我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妈妈给我买很多很多美食:“因为我要体验音乐嘛!”

很多人遇到我会惋惜地说:“不能好好看看世界,对于学音乐的人来说实在太可惜了。”然而对我来说,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我失明而显得有多么难以想象、不可靠近。恰恰相反,我现在其实已经“看”到这个世界的很多面貌了———正常人能体验的东西,我也有能力去体验。我会和小伙伴去KTV高歌一曲;我会去北戴河感受躺在水面上的感觉;我会去攀爬那些陡峭的高峰;我甚至还乘着滑翔伞翱翔在天空中。记得妈妈在鼓励我练琴的过程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很多事物只要用心去体会,即使在黑暗中,你也能看到它的光亮。”

事实上,从小我就深深地明白:如果想要做成一件事情,我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因此我会更用“心”去体验。那些无法看到的人或景,我会用我的手指,用我的耳朵静静感受———你们看到的,我同样可以“看”到。有人说:“盲人怎么可能学好钢琴?”但我指尖下流淌出来的贝多芬、莫扎特、巴赫,证明失明的人同样可以弹奏出美妙的音乐。有人说:“盲人的出路无非是做按摩师。”但我用一份份美国知名音乐院校录取书,证明失明的人同样可以拥有广阔灿烂的天地。也有人问:“这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你是如何做到的?”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都一样。你们在光明中看见,我们在黑暗中也看得见。

猜你喜欢
琴谱律动盲人
古琴“黄钟调意”探微——以《神奇秘谱》《梧冈琴谱》为例
《蔗湖琴谱》考①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随声附和的盲人
“三个经济”律动
不一样的钢琴谱
自首的盲人
盲人节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生命的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