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霞
【摘 要】偏重培养一技之长的中职教育,忽视了人的思想道德培养,一味强调与社会接轨,仅是将人当成一种工具来培养,制约了人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现状;对策
既然国家要把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范畴,就是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义务教育结束阶段把学生分流,即普高和中职,让所有学生尽其所能去谋求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的本事。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上普高,那么上不去怎么办?直接就业不是明智之举,只有先有了一技之长,才会顺利找到工作,找到自己的出路,同时也弥补了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缺口。
一、目前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1.生源素质滑坡,就业率较低
近十年来,在社会用人单位选择标准的误导下,高校持续扩招,加之中国家长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选择上职业学校的学生少之又少,最终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锐减,生源质量逐年下降。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学习自觉性差,缺乏学习热情,在理论课学习时,缺课现象十分严重,即使来听课,注意力也不集中,害怕做课题,对考试无动于衷。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相当部分用人单位也不从工作实际出发,盲目地录用高学历人才,拒绝接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致使初中毕业生不愿报考中等职业学校从而明显地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这也是摆在中等职业学校面前最棘手、最尖锐的问题。
2.师资质量略差,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缺乏,且多数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不少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不适应新的职业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其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不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只会纸上谈兵,不能使理论和实践不能紧密结合起来,总体来说,形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教学局面,很难做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双师型的要求,不能满足现有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要求。
3.盲目追求办学规模,特色发挥不够
部分中等职业院校不顾自身实际的办学条件,一味追求规模效应,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对新生录取审批也只看名册,不问学校办学的硬软件。学校评选先进或晋升等级均以招生数量为首要条件。此外,中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只是盲目扩大规模,忽视了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忽视了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发挥,其培养方式无就业优势,这都是影响招生的重要因素。由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标准一再降低,生源质量过差,反馈到教学上,出现“学生厌学、教师无心”的现象,致使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二、改变中职教育现状的几点策略
1.增加中职教育的投入,促进中职教育的统筹管理
当前的中职教育管理体制不顺影响了其科学发展,温家宝总理提到:“要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改变职业院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状况。要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其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的能力。”政府在经费的投入不应忽视职业教育,对中职教育应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一视同仁,在保证正常人员经费的同时,逐步增加专项经费的投入,使国家的财政扶持经常化、制度化,不断改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稳定招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
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规范、教育目的、办学定位和培养学生思维上都与中职教育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中职学校必须实事求是、科学分析,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适量招生,抓好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把握学生的就业市场,必须根据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办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抓好学生就业,“要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着力建设一支适应形势需要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以教师为本,建设师德为先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职业教育要想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在保证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用人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师资队伍,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圆满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于其他行政部门,应该让专业内行人事进行管理,必须要明白在教职工队伍的建设中,必须以教师为本,加强师资培养.重点放在技能教学上。“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地方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建立职业教育老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师德建设是师资建设的基础,正如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这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内涵,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要爱学生、关心学生,不得歧视学生,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基础,提升中职院校的发展力。
4.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
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导向型的办学方向的显著特点在于,就是以人才市场和企业需求市场为导向,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和操作型人才。然而,中职教育除了为社会和企业培养输送应用型合格人才,还应开展相应的职业培训,拓宽中职教育的社会培训市场,这就要求中职教育与社会和企业合作办学。校企合作范式不仅能为构建完善的职教体系打好基础,又能凸现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终身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