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盛
笔者曾有幸参加了县小学劳动与技术“学为中心”主题优质课评比活动。在活动中笔者选择了浙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下册的《布块的缝合》一课作为展示。本节课通过了解回针缝法和藏针缝法的特点及其应用,掌握这两种针法的缝制技能,最终实现利用回针法和藏针法来缝制一个蝴蝶结的教学目标。
在准备这次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应该准备怎样的示范操作,才能成为学生操作训练的摹本?怎样合理的运用示范,才能让学生在操作时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为中心”的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中拥有大量的时间练习和探究。
围绕着这些中心,笔者进行了第一次教学尝试。第一个示范根据教材的安排用课件出示三种针法的效果图(如图1、图2)。笔者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三种针法,随后问学生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不同?学生通过细心观察很快得出了结论。
生1:平针法的线迹像虚线。
生2:回针法线迹像直线。
生3:平针法、回针法缝好后正面可以看到线迹,藏针法缝好正面看不到线迹。
这样的回答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但这还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于是笔者又追问了这三种针法还有什么特点和不同。这时学生一个接着一个地说:没有了。这不由得让笔者的教学陷入了窘境。通过课后认真地反思,笔者意识到自己出示的图例没有示范到位,对于现如今缺乏这方面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看这样的平面图也只能“看图说话”而已了。
到此为止,教师与学生都还处于“纸上谈兵”阶段,接下来真正进入动手实践的环节。针小线细,如何示范,是一道难题。第一次试教前,笔者的教学设想是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环节一的设计是让学生先自学教材上的回针法操作流程图,然后相互讨论和介绍方法,再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下进行操作演示,最后进入回针法动手实践过程。环节二藏针法学习的设想雷同于环节一。环节三就是让学生利用这两种针法亲手制作一个蝴蝶结,以此来检验学习效果。可是在第一次课堂教学尝试时,学生在学习针法过程中让笔者慌了神,学生反馈给笔者的信息是,对于操作流程图的解读并不像高年级那样来得娴熟,而安排实物投影下的示范并没有清晰地展现缝制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当时没有想得太多,按部就班地完成了环节一和环节二的学习。可是,在蝴蝶结的制作环节,问题就彻底暴露了,学生络绎不绝地举手向笔者询问这两种针法的缝制方法。太多学生没有掌握,为了让课堂教学继续下去,笔者只能来一次包办,带着学生一针一线学习。最后导致留给学生实践操作时间只有6分钟,更别提展示和评价交流了。第一次试教的经历就这样度过了。
有了第一次试教的经历,笔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了“如何示范”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这三种基本针法的起始针位置、出针方向以及行针轨迹,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正确的视觉表象,从而有效保证学生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在第二次试教时,笔者改编了教材,增加了三幅更为直观和形象的图例(如图3):
结合第一次试教,让学生观察行针轨迹图并思考这三种针法的起针位置和出针方向。经过学生一番激烈的讨论后,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生1:平针法起针位置是离布边最近的位置,由下往上穿出第一针。
生2:回针法起针位置是离布边一个针步的位置,由下往上穿出第一针。
生3:藏针法起针位置是从其中一块布的布边,由内而外穿出第一针。
紧接着笔者又让学生们继续观察行针轨迹图,徒手模仿三种针法的行针轨迹。这样一来,学生对三种针法的缝制技能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的亲手练习缝制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笔者对回针法和藏针法缝制技能示范也进行设计,分别制作这两种针法缝制过程的微视频,将重点部位放大,提高示范的清晰度,并且加以文字说明(如图4、图5)。
教学时,让学生分别观看微视频学习针法技能,再让学生在放大数倍的针、线、布上进行手缝接力。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这一次的示范过程更多地展示了操作中微观部位,扩大了能见度,提高了清晰度。这样一来留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就多了。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在蝴蝶结制作过程中,虽然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有完全掌握技能,不过教师有大量的时间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掌握行针技能。
从第一次试教到最后的课堂成果展示,每一次的课堂教学都有成功点也有失败点。同时,笔者也深深地体会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新的技术知识时,要灵活使用操作示范。在实践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对象的特点,创新示范模式。只有教师的示范简练到位,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去探索,才能真正收获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浙江省长兴县太湖街道中心小学 31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