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秀梅
【摘 要】笔者通过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工程项目建设,使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深受群众欢迎。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该县经济匮乏,群众文化素质较低等,绿春县应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等渠道,进一步夯实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现状;对策
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努力加快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步伐,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面貌一新。为进一步探索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笔者试对绿春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绿春县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情况。
“十二五”期间,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7414户,新建上平河、大沙坝等地方数字电视发射台站16个,修缮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近1000余个,建设安装直播卫星“户户通”20000套,农村广播“村村响”及交通安全广播400套,建设有线电视网络光缆447公里。目前,全县有数字电视用户7350户、广播电视“村村通”2.74万户、直播卫星“户户通”2万户,农村广播“村村响”及交通安全广播400个,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6.86%、98.73%,比“十一五”末期分别提高3.27和3.56个百分点。
(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情况。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电影事业,满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十二五”期间,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5支,流动放映车1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4860场次,周末县城广场电影放映400余场次,观众达100万余人次,根本上解决全县农村广大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三)村级活动室建设情况。
近几年来,我县积极向上级党委政府及业务部门等多方争取资金,用于村级文化室的新建、改造升级和基本设备的配置,建成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广场18个﹑村文化活动室88个、哈尼民俗展演中心1个、哈尼梯田文化中心1个。但是大部分文化活动室都是集老年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妇女之家等一体的综合活动室,面积狭小,功能不全,活动场所有限。
(四)农家书屋建设情况。
绿春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8年至今,全县共建立农家书屋86个,配备图书种类1762种,图书3004册,报纸期刊50余类,光盘170余碟,内容涵盖文化、科技、少儿、政治、经济等,基本实现了全县行政村、社区全覆盖。
(五)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及农文网培学校情况。
在省州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关心下,建成了“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个、乡级网点9个、村级网点71个,建成乡镇农民网络培训学校9个。县级支中心27台电脑,五乡四镇54台电脑及71个行政村71台电脑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
二、绿春县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绿春县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绿春县属于国家贫困县,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少,对农村公共文化阵地投入也少,加之群众自身发展能力低,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二) 由于群众文化素质较低,“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三)村级活动室、农家书屋多数挂靠老年活动室、党员活动室等,单体建设的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很少,加之设备简陋,器材贫乏,在发挥文化主阵地的作用还不够。
(四)全县组建农村文艺队713支,但是由于缺乏资金,音响、锣鼓等文艺器材,远远不能满足文艺队的需求。
三、绿春县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一)齐心协力,狠抓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实。
一是各级各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高度出发,切实把文化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规范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组织保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运转高效的文化工作格局。要健全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确保基层文化工作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活动;二是进一步打造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自觉承担打造哈尼文化生态县知名品牌建设的主要职责,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各项任务,当好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发展改革部门要在重大项目安排、专项资金使用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对成长性好、示范性强的重大文化建设项目给予支持;财政、人事等部门要把支持文化发展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发挥职能作用,提供保障条件。各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要各展所长,积极组织开展特色文化活动。
(二)多渠道增加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十三五”期间,要初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做到文化基础设施功能完备、公民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市场开放有序。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支持骨干文化产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建设资金的管理。按照中央和省州有关政策标准,确保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足额投入,并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农村行政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县财政要保证配套资金的足额投入。
(三)认真规划好“十三五”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要立足实际,深入调研,把绿春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边境文化、旅游文化等融为一体,通盘统筹,整体布局,把中央和省的有关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贯彻落实到规划中,要新文化视角设计绿春的发展路子,研究制定突破性政策措施,科学策划文化建设大项目,争取纳入国家和省、州里的大盘子,加大对外招商力度。
(四)加大设施建设力度,夯实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将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纳入基层文化建设规划,争取中央及省州补助,在全县77个村委会,14个社区建设单体的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同时在每个行政村及社区加大村级文化活动广场建设力度,并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普及到村寨,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