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分析及思考

2016-05-14 12:19朱云
经济师 2016年6期
关键词:经济管理新形势事业单位

朱云

摘 要:事业单位是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社会服务组织,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新的形势之下,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且新一轮的改革发展促使其优化经济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文章分析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论述了新形势下强化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新形势 事业单位 经济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6-078-0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深化,推动了事业单位制度改革的演进,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不论是在内部还是外部,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部分事业单位走入到市场经济活动当中,并且部分事业单位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附属产业,所以必须要根据时代发展的情况,掌握目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实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促进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事业单位是由国家直接管理的,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机构。其对维持我国社会稳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拨款是事业单位的主要经费来源,因此事业单位对国家依附性极强。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革新,我国事业单位的经济来源也逐渐增多,并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不但能够拓宽事业单位的经济来源,缓解国家财政压力,而且还能促进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体系与市场机制相融合,从而创造出更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更高的社会价值。

二、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原则

(一)全面控制原则

由于事业单位运营全过程均会涉及到成本,因此,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需遵循全面控制原则,无论是哪一环节,均需具有较强的成本控制意识。

(二)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关键在于将责、权、利三者相结合。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均对承担着一定成本责任,应将单位成本责任进行量化,具体到个人,并与员工的工资、奖金相挂钩。此外,应给予有关人员一定权限,由其根据自己岗位来决定费用开支的数量。

(三)节约原则

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中,重点内容在于节约,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节约。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应采取预防成本失控措施,来对有可能会产生的不必要浪费现象进行预防与控制;应严格监督事业单位各部门的成本开支情况,并严格将其控制在规定范围内;不断优化方案,提高经济管理的实效性。

三、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现存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

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体制仍存在诸多不足,对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主要表现有:部分事业单位没有构建合理的经济管理体系,在进行经济管理时依旧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或者惯例,缺乏相应政策指导以及法律的支持,一旦出现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往往会束手无策。部分事业单位虽已构架经济管理体系,但缺乏实效性,经济管理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将其真正的作用发挥出来。内部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导致腐败现象频发。领导对经济管理制度重视度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并未严格按照相关管理标准与要求进行,极大程度地增加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风险。

(二)财务资金使用不合理

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事业单位在资金运作与管理方面仍存在难以为继之处。加上市场因素以及事业单位自身特殊性质的影响,事业单位难以做到独立自主地经营,因此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以及出现财务资金使用不合理的情况。主要表现在过于重视形象工程,盲目设立项目。特别是有新领导上任后,并未对深入考察与调研建设项目就开始建设,这往往会增加项目建设的不稳定性,并且对事业单位也会产生负面影向。此外,还表现在政策的不连续性。出现严重的资金分配比例失调现象,这无疑又更加加剧了单位资金的窘境,这极为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以及健康长远发展。

(三)对自身财务风险认识不足

事业单位是财政拨款的社会组织机构,是政府机构的辅助和补充,因此在其管理上必定存在行政色彩。而与公务员不同,我国事业单位已由传统的“行政管理”转变为市场管理和“行政指导”模式,因此,在其管理中必定存在市场化因素。但是,现阶段我国部分事业单位仍沿用公务员机构的管理方式,对单位财务管理与风险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与错误,其往往认为单位是由国家财政补贴,所产生的风险均由国家为其承担,也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事业单位资金使用不合理以及财务资金拨付的现象屡见不鲜。此外,部分事业单位在进行项目管理与投资时,需要向民间或社会进行贷款,并在项目完工后进行偿还。由于受到事业单位管理能力的制约,在实施与落实项目过程中仍难以做到以绩效和效率作为其管理的根基,因此,在项目的审批与贷款上仍存在一定风险。

四、优化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体系

科学合理的财务经济管理体系不但可以为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还能让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实现有序化、规范化以及常态化,对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应健全经济管理制度,让经济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循”、“有章可依”,提升经济管理效率,最大限度避免各类经济管理问题的出现。其次,应完善经济管理责任制,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以提高经济管理的实效性。再次,应建立与之配套的监督管理体系,严格监督与控制经济管理行为,对经济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改进,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风险控制到最低。

(二)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在事业单位开展各项活动之前都需要对活动内容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严格秉承成本效益理念,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之下,将经济资产投入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事业单位可以通过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的方式来提升经济效益,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加适合其使用的服务项目与服务类型。事业单位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为日后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人才支撑。事业单位高层领导人员要加强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成立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引入专业的经管人才,统筹领导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另外,事业单位还要强化全体员工的经济管理意识,使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中。

(三)提升预算管理效率

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经济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预算编制以及预算执行等方式来实现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的全面掌控,提升经济管理工作效率。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过程也是对内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需要拟定各项支出的定额,以预算为基本目标,提升各部门的成本管控意识。事业单位需要通过预算管理的方式来提升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因为固定资产属于事业单位日常发展运行的主要保障之一,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也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如果要进行预算编制,必须先明确固定资产占用情况以及日常使用情况,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化计算与合理的预测,保证预算编制工作可以正确反映资产价值以及资产使用情况。

(四)提升财务风险意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正日渐增多,因此应提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提高其应对风险的能力。第一,应正确认识财务风险。应积极转变管理人员的错误认识,使其明白在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风险是无处不在的,提升其风险防范意识,以及工作危机感。第二,应提升单位财务部门的风险防控能力,尤其是加强对信贷资金的管理,将信贷资金归入到财务资金管理范畴当中。并在信贷前,应对自身实际情况做出一个正确、全面的分析与正确判断自身还款能力,最终结合贷款期限与数额进行最后决定。第三,应进行财务指标的对比工作,做到有效识别与防范财务风险,并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五、结束语

市场经济及制度的改进,打破了事业单位原有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模式,事业单位想要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下正常发展,必须要认清当前形势,全面掌握经济管理发展方向以及经济管理发展趋势,及时总结单位内部工作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预算管理以及内部管理改革等方面入手,完善信息化建设,提升经济管理工作效率,提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文凯,陈俊毅.浅谈如何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J].财经界,2014(26)

[2] 孙永泽,黄君华.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2)

[3] 马丽颖.论事业单位内部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J].时代经贸,2014(6)

(作者单位: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信息中心 河南郑州 450003)(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经济管理新形势事业单位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