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电子社区建设模式构建

2016-05-14 12:19宋晓娟
经济师 2016年6期
关键词:建设模式社区

摘 要:21世纪以来,中国电子社区建设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北京、杭州及广州为最,而其建设模式各有优劣,在综合了三方优势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未来电子社区建设的理想模式,以期对今后电子社区建设实践有所助益。

关键词:社区 电子社区 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6-061-02

自民政部2001年颁布《全国民政系统信息化2001-2005年发展规划纲要》以来,以社区建设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服务居民为目标导向的电子社区建设就不断地走入各级政府、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的视域。历经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电子社区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以北京、杭州及广州为最,然其建设模式却各不相同、各有优劣,本文试图在分析各方优劣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未来电子社区建设的理想模式,以期对今后电子社区建设实践有所助益。

一、电子社区建设概念界定

新世纪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专家学者到社区居民都把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在电子社区的建设上。历经十多年的发展,从试点探索到市级推广,从政策推动政府建到主动参与多方建,时至今日,中国电子社区建设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北京、杭州及广州等少数城市已经建立了社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公共服务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与满意度也在稳步提升。然而,北京、杭州及广州三个城市所采用的建设模式却各不相同,各有优劣,本文试图在分析各方优劣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未来电子社区建设的理想模式,而在分析之前,首先要对社区、电子社区、电子社区建设模式等关键性概念进行界定。

(一)社区

自1887年,德国社区学家滕尼斯在《社区和社会》一书中提出社区的概念以来,各国学者对“社区”一词做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如表1所示。

纵观以上观点,尽管彼此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也有其共性所在,即社区应具备的三种基本要素:社会生活的主体——人;社会生活的地域;在社会生活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基于此本文更倾向于丁元竹学者的观点,即“社区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电子社区

随着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级政府、专家学者越来越多地把目光聚焦在电子社区上。关于电子社区概念的界定,国内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如表2所示。

上述对电子社区的定义各具特色,本文采用由《中国电子社区应用需求与市场机会研究报告》提出的观点,因为它清楚地界定了电子社区的任务、主体、载体、服务范围及客体,使人能更具体全面地了解电子社区。

(三)电子社区建设模式

中国对电子社区建设模式的研究较少,具有代表性的有孙中伟和傅萍婷。孙中伟(2007)从空间扩展模式和具体建设模式两个维度对电子社区建设模式进行了分类,其中空间扩展模式细分为试点推广模式和城市——郊区——乡村蔓延式;而具体建设模式又分为规划先行的电子社区建设模式、居民参与的“政府+企业”行政级建设模式、居民参与的“房地产开发商/物业+企业”住宅小区建设模式三类。傅萍婷(2008)从建设和运行主体的角度将电子社区建设模式分为三类:杭州模式: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北京模式:政府统一投资管理;广州模式:条块结合、业务协同。本文从参与建设的主体、网站建设的特点、平台供给的服务及社区的运行机制四个层面对国内目前建设较好的北京、杭州和广州的电子社区建设模式分析异同,比较优劣。

二、典型电子社区建设模式

中国的电子社区建设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以北京、杭州及广州为最,但三者所采用的电子社区建设模式却存在很大差异,各有优劣,本文将从电子社区参与建设的主体、网站建设的特点、平台供给的服务及社区的运行机制四个层次对三种典型电子社区建设模式进行比较,如表3所示(见下页)。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北京、杭州及广州所采用的电子社区建设模式在参与建设的主体、网站建设的特点、平台供给的服务和社区的运行机制四个层面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其优劣也直观明显,为了我国电子社区在未来的建设中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本文将综合各方优势,去粗取精,构建一种理想的电子社区建设模式。

三、理想电子社区建设模式

北京、杭州及广州的电子社区建设模式各有优劣,本文集各家之长,试图构建一种未来电子社区建设的理想模式,继前面的分析,我们仍然按参与建设的主体、网站建设的特点、平台供给的服务和社区的运行机制四个层面进行模式构建。

首先,就参与建设的主体而言,电子社区的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我们不仅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提供必要的政务服务,驻区单位提供的商务服务也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及物业等也是社区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而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社会公益组织的成长也是有目共睹的,成为了社区建设新的有生力量,我国电子社区的建设要集各方力量,取各家所长。

其次,从网站建设的特点来说,电子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已经上升到了市级层面,但是从市级往下就不是很全面了,北京市电子社区的建设缺少社区层面的网站,杭州市电子社区的建设缺少区级、街道级网站的建设。电子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一个信息逐级整合、资源逐级调配、服务逐级共享的过程,任何一个层级网站的缺失都会影响到整个平台功能的发挥。所以,理想的电子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应该包含四个层级。市级、区级、街道级、社区级,只有四个层级都完备的平台才能发挥最大的服务效用。

再次,在平台供给的服务方面,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平台供给服务的多元化,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必要的政务服务是不可或缺的,而以服务居民为导向的电子社区建设,商务服务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一个社区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各种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物业服务等。最后,公益服务作为一种有生力量对电子社区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多元的、彻底的、有效的服务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保障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谈到社区的运行机制,从社区取得的成绩我们可以看出北京、杭州及广州的运行机制都在电子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三种运行机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电子社区的建设不是单凭政府或者单凭企业就能建成的,电子社区的建设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多元主体积极地沟通协调,而为了保证电子社区的建设质量、确保电子社区建设是按照规划执行的,电子社区的建设也离不开有效的评估机制。只有科学的规划、多元主体积极地沟通协调和有效的评估机制共同起作用才有可能把电子社区建设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王颖.信息化改变社区[M].社会科学文献,2012

[2] 丁元竹.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法)托克维尔.张晓明等译.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出版社,2007

[4] (美)理查德.C博克斯.孙柏瑛等译.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美)徐琦,莱瑞·莱,邓福贞.社区社会学[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6] (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 杨佳毅.浅析新形势下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

[8] 高春凤.融入视角下流动人口的城市社区管理[J].安徽农业科学,2014(1)

[9] 周火平,赵娟.关于基层社区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

[10] 吴楠.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

[11] 李雅霄.关于创新社区管理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4(2)

[12] 张瑞娟,云淑萍.内蒙古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以呼和浩特市社区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3)

[13] 林慧琳.基于物联网的社区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实现[D].山东大学,2013

[14] 吴长青.基于物联网的食品安全智能检测车系统构建[D].浙江大学,2013

[15] 徐尉.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节能与智能交通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3

[16] 郑海刚.诸城市农村社区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17] 何成忠.善治取向下的电子社区建设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18] 薄欣.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及其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19] (德)F.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0] (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Ml.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1] 乔治·希勒里.社区的定义:一致的地方[J].乡村社会学,1955(6)

[22] (日)横山宁夫.毛良鸿译.社会学概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23] 奚从清,沈赓方.社会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

[24] 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5] 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21gwy.com/ms/sqzl/a/5049/415049.html

[26]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7] 罗春明.试论电子社区的建设[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6)

[28] 贺桂和.虚拟社区、电子社区等相关概念的辨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7(5)

[29] 续长双.简论中国电子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17)

[30] 中国电子社区应用需求与市场机会研究报告[EB/OL].http://news.ccidnet.com/art/1032/20050816/311531_1.html

[31] 社区管理信息化应用技术指南[EB/OL].http://www.doc88.com/p-891572128123.html

[32] 孙中伟,王杨,范亚斌,赵旭阳.电子社区的界定、层次体系和建设模式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6)

[33] 傅萍婷.国内学术界关于电子社区研究综述[J].电子政务,2008(7)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吉林四平 136000)

(作者简介:宋晓娟,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建设模式社区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完善生态林建设模式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适应于智慧城市的通信接入管道建设模式探讨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对我省的启示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