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要大抓学生的“文外功夫”

2016-05-14 11:12孙根祥
教师·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课文教材思想

孙根祥

写作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活动。从事写作,需要多种能力,就写作前来说,就需要阅读文章的能力,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与理解生活的能力,想象联想与遣词造句的能力,等等。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地练就这些文外功夫,掌握顺利进行写作的基本功。

写作有哪些基本条件呢?培养学生的“文外功夫”从何着手呢?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应是思想领地勤奋的耕耘者

文章是传递、交流思想用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有个基本观点和明确看法,这是一篇文章最起码的要求。思想的形成是写作的前提,砺炼思想是写作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站在人生和社会的高度去理解、感悟各种生活现象,形成自己正确、独到、深刻的见解,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新旧观念大碰撞、思想领地杂乱纷呈的局面出现。在此面前,一个褪去思想原色的人,一个失去思想基点的人,断然不会有辉煌的人生,也断然成不了“小作家”。

二、应是生活的百万富翁

设想一下,你要把某种感受或情绪说给别人,当你说得激动、流泪时,当你觉得恨不能再有几个小时把心掏出来时,你才能明白什么叫“一吐为快”。相反,你本无感受,或有感受,但无具体的东西讲,那就无法讲、讲不好,更不会滋生那种感受。写作也是如此。写《春到田间》,有的学生能写出好作文,有的却不能。为什么学生觉得没内容可写呢?春天来了,春风吹拂、春雨绵绵,田间地头,处处有新鲜东西:你来他往、说笑吵闹、悲欢离合,田间地头天天上演着活戏剧……天天见到就没有一点感受吗?一点没留意、没观察吗?

观察积累生活,首先必须热爱生活。爱只能被具有爱心的人感受到。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物和景开始,做到观察准确、全面、细致、深刻。初中学生尚无这种意识和能力,这就给教师留下了沉重的话题:我们能不能树立“大语文观”?能不能丢掉一味追求分数的急功近利的行为?

语文不是一本单一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斓的生活。在这个层面上,语文教师应打破课堂中心、教材中心,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把缤纷多彩的生活引入语文学习,给语文学习注入生机和活力。教师要把课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指导学生透过文字再现活生生的生活面貌。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与语文的撞击点,挖掘其中的素材,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看影视作品、游览河山、逛街购物、休闲聊天、谈心说笑,等等。

观察生活的能力并非生而有之,它是经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而获得的。社会生活总是通过人物活动来体现,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主要是对人的观察和积累。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一人一事”,从此开始,久而久之,就成了“十人十事”“百人百事”,丰富和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宝库。这既培养了学生观察、积累生活的能力,又在生活的沃土里,给学生播下了语文综合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的种子。

三、应是驾驭语言的好把式

语言运用得好,才能使思想、内容、形式更易为人们接受,更加被广泛地传播。语言又好比一匹烈马,会驾驭的人任由自己的思路驰骋、奔腾跳跃可轻松自如驾驭,不会驾驭的人满头大汗也难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人写文章意到笔随,一挥而就,有的人却常常是语言的卡壳导致思路的卡壳。

上语文课,我们教什么?毫无疑问是教教材,教课文。但大家知道,教材也好,课文也好,都只是教学的载体,它们无非是教学的例子。入选的课文,虽然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本,但例子是可以变换的,因此语文课似乎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而在教学这些可变的课文内容等背后,不同文本的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的表情、达意、载道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因此,语文课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教材学习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过程,语言教学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道。

语文教师要下功夫解决学生语言贫乏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丰富多彩、灵活飞动的祖国语言。向人学、向书学,既学习群众的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又学习大师的富有文采和新意的书面语言,多收集、多看、多用。

作文功夫在文外,硬写,写不出,改装写,写不好。希望老师从打基础、练功夫抓起,使学生做到“我写”“写我”,达到“有我”的境界,从而酣畅地表情达意,真正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猜你喜欢
课文教材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思想与“剑”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