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珂
摘 要: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德教育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道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具备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的接受者、传播者、创造者,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而学校是培养人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在重视大学生专业素质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笔者通过追溯近十年我国学者关于高校社会公德及社会公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旨在探索我国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社会公德;教育;道德;大学生;高校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78-02
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道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具备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青年大学生既是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及努力实现中国梦等有着重要影响。而学校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公德意识和行为塑造的主要阵地。笔者认为,高校不仅要重视发展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更要注重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表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当前社会,公共领域生活在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并且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一、 关于社会公德的定义(道德与社会公德)
(一) 道德的概念
社会公德,即社会公共道德,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欲厘清社会公德的定义,首先要理解道德这一重要概念。
关于“道德”这一概念,笔者认为罗国杰教授分析得尤为具体。罗国杰教授认为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一种行为规范。他在《伦理学》中说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揭示了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的本质蕴藏于社会生活之中,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并且,道德作为社会意识,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精神领域。”其次,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的实践精神,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如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说到:“道德是社会意识,是一种思想关系,因此它是一种精神。但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为为目的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的。”综上所述,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等的价值体系,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诸活动的动力。
唐凯麟教授也指出,道德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不仅仅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的社会意识而存在,而且以一种特殊的观念、情感、信念、意志等心理形式而存在。道德也不仅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而且还表现为人们的一种行为活动、生活方式。
《道德与道德教育》中指出,道德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的准则和规范。
关于道德的定义,学者们的解释大体相同。总结起来,概括为一些基本的要点就是: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它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诸活动的动力。
(二)社会公德的概念
学者们对社会公德这一概念的解释繁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
第一种观点将社会公德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社会公德是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最简单的道德准则。广义的社会公德是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例如我国宪法中规定的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便是广义上的社会公德。而这广义的公德是与“私德”相对的。“私德”是指私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道德以及与个人品德有关的道德。狭义的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公共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公德是一个由国家提倡或认可的,社会中为全体公民所公认的、在一些重大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所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如第一种观点中提到的“五爱”。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根据客观需要,共同形成的,用以维持公共生活,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准则。笔者认为此定义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定义相符。
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公德无广义和狭义之分,是指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以及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人们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黄钊教授在《三德教育论纲》中指出:“社会公德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公共行为准则,第二个层次是指以‘人道主义为灵魂的道德情操”。笔者认为黄钊教授在这里对社会公德的概念表述得较为全面。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在这里社会公德是指适用于社会公共领域中的全体人民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即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另外,笔者认为,公德与私德两者都属于基础性、底线性道德,两者同样重要。并且,底线性、基础性的道德不等于简单的道德规范,它应该包括公共精神及更高的价值追求。
二、当前我国高校社会公德教育基本现状
对于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近年来备受学界关注,针对高校学生德育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有以下论文。葛晨光于《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一文里认为“学校教育之缺陷造成公德观念的缺失,家庭教育的功利制约学生良好公德的形成,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让大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另外部分学生自身存在弱点致使社会公德失范。”①因此,要注重校园公德环境的优化,将社会公德教育深入思想政治课程,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实践以及加强心理健康从而有净化社会公德环境。刘金玲与杨振龙在《高校德育应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中评价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总体上是积极的,大部分高校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社会公德。但是少部分高校学生有着“社会公德意识不强,公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致以及对社会公德的要求存在一定偏差。”②。林琼斌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分析》一文中提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高效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③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逐渐淡漠的趋势,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甚至是削弱。在这样的现状之下,必须要通过对于良好社会公德环境的塑造,增进学生学习社会公德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学生群体间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学习氛围,再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最终才能弥补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于《论高校德育的人本追求》一文里对于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的观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沈教授指出德育教育要做到“坚持教育服务人民,着眼人的全面发展,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尊重人的主体地位。”④只有这样才能将以人为本与高校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并且优化发展。陈英在《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教育策略》里提出“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对大学生进行公德教育不应该居于专业教育的从属地位。”⑤因为当代高校学生社会公德现状所存在之问题不容小觑,例如社会公德存在不完善与不稳定以及追求功利化还有对于道德的认识过于单纯等现象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群体应当针对以上现象实施相应的措施例如理论与实践并重,养成良好德育习惯,加强与学生群体之沟通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优化高校生的社会公德体系建设,最终达到改善社会公德缺失等问题。伍志燕于《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建设探究—基于贵州六所高校的实证调查》中指出“当代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单页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思想混乱、心理扭曲、价值追求功利化、社会责任感淡漠等问题。”⑥文中通过对高校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的现状与成因的分析,提出应当加强信息管理,保证网络的洁净与安全,另一方面加强对于学生心理的疏导以及建设“群体网德”从而实现网络与道德的与时俱进。梁爱蕴于《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探究》中对于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提出“要从学校、社会、家庭等不同的方面探索对于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有效途径。”⑦并且通过对社会公德及公德教育的内涵,以及对大学社会公德教育的意义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还有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成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释。贺娟娟在《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与问题》里提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社会环境,学校文化,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对于学生的社会公德缺问题失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虽然有很好的社会公德理论认识,却很难付诸社会公德的实践。”⑧在当前新形势下,尤其是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公德体系尚未全面建成之时,提高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社会公德尤为重要。
三、总结
根据近十年我国学者对高校社会公德的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们普遍认为高校社会公德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均发现社会公德在大学生群体里有所缺失,大学生社会公德观念出现的偏差和公德失范的现象不容小觑。但笔者认为,出现以上的这些问题,我们应尽快根据社会情况的变化、学校的环境、学生的心理以及教师的教学这些重要因素及时地找出应对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的新方法。笔者还认为,大多学者没有具体的针对学生群体做问卷调查或者科学化的详细调查。用更科学的形式获得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问题的现状,通过实践调查得出的数据,从而进行更加精确的分析和应对方法。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的现状研究应针对社会实践调查这一方面进行深入的解决。另外,笔者认为对于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的现状研究还应注意对不同研究对象的区分。如,来自农村或城市的学生、重点高校或普通高校的学生、不同学科的学生(文科或理科)。不同的研究对象,最后所得出的研究结果也是不同的。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注解:
①葛晨光.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前沿,2005(7).
②刘金玲,杨振龙.高校德育应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4)。
③林琼斌.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分析.江西教育科研,2007(3).
④沈壮海.论高校德育的人本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1).
⑤陈英.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教育策略.教育与职业,2010(8),24.
⑥伍志燕.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建设探究—基于贵州六所高校的实证调查.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
⑦梁爱蕴.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439.
⑧贺娟娟.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与问题.科教文汇,2015(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