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唯敏(1991.10-),女,湖北孝感,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概念隐喻的相关知识及其在习语学习中的应用及培养隐喻能力的方法,旨在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习语和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概念隐喻 ;习语;隐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092-01
一、引言
英语习语是英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语的正确理解、在语境中的正确使用和对习语源的了解等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都是学习的重难点。心理学家Gardner & Winner (1978) 首次提出了“隐喻能力”概念。Littlemore和Low对“隐喻能力”的内涵作了更为详尽、更为合理的探讨(Littlemore& Low 2006)。他们区分隐喻能力的四个方面:创造隐喻的能力;理解一个隐喻多层含义的能力;正确理解“原创性”隐喻的能力;轻松、准确、及时理解隐喻的能力。
二、隐喻能力与习语学习
在习语学习过程中,将英语习语进行分类,然后利用隐喻能力进行分析,最大程度将英语中的习语与汉语中表达对应起来,对于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而言,有助于其将抽象陌生的英语习语转化成汉语中形象具体熟悉的事物,从而更好地习得习语。
1.分析与汉语习语相似的英语习语
与汉语习语近似的英语习语指选用了与汉语中相同或相似的喻体的习语。学习这类英语习语,借助于对汉语习语的熟悉情况,促进对英语习语的理解。例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将随意花费金钱的那种速度喻化成流水,连绵不断。汉语中“挥金如土”,但都生动地表现出了花费金钱的速度快。学习者运用汉语中形成的隐喻能力来分析英语习语,有助于对英语习语的理解和学习。
2.分析与汉语习语相异的英语习语
与汉语习语相异的英语习语指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喻体或语序与汉语习语不同的一类习语。例如,在英语习语“as bold as brass”中用“黄铜”比喻“厚脸皮”,汉语中则没有这种表达。因此,学习者要运用自身的隐喻能力去判断出英汉习语的差异之处,才能很好地习得英语习语。
3.分析英语中特有的英语习语
英语习语中,人们经常使用Achilless heel“阿基里斯的脚后跟(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阿基里斯)”来表示致命的弱点。(阿基里斯是一位希腊英雄,他出生后被他的母亲倒提着在冥河中浸过,以便使之刀枪不入,但是他的脚后跟被母亲的手提着,没有被浸到,因此是其致命的弱点)。这类的习语是英语中特有的,因此,需要学习者了解英语文化中特有经典的隐喻内涵,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习语。
三、培养隐喻能力的方法
(1) 加大对隐喻性习语的积累。英语习语大多是隐喻性的成语、谚语,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精炼。要多积累,对于在汉语中有对应的习语,利用汉语习语的正迁移。对于与汉语中表达方式不同的习语,要掌握其特殊的表达方式和含义,转换思维模式。
(2)培养对习语中隐喻理解能力及敏感性。习语是非常规的语言,因此,要借助于“非本义和语境模式”加以分析其内涵。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文化认知能力和隐喻能力,阅读含有丰富隐喻的语言材料。在生动的意境中去理解隐喻习语,开阔思维,丰富想像力。
(3)培养隐喻思维模式。培养自身隐喻思维模式,提高隐喻思维能力,从而创造性地使用隐喻习语。激活大脑认知图式,发散思维,发挥想像力。
(4)加大对习语的应用能力。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习语与习语的使用现象,通过拓展和延伸习语的意义,促进对习语的认知。将习语应用到英语学习或日常生活中。
四、结语
培养学习者概念隐喻意识及概念隐喻能力可以使学习者改变被动接受英语习语中的隐喻含义的学习方式,提高自身创造性的应用及创新隐喻能力。学习者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对习语中隐喻的认识,有效地理解隐喻,更好习得习语,在使用习语的过程中,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达到学好英语习语和提高运用语言能力的双重效果。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Azuma M & Littlemore J. Promoting creativity in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s[J]. JACET Kansai Journal, 2010(12).
[2]Boers,F. Metaphor awareness and vocabulary retention[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0(4).
[3]Shu. D. F. On cognitive function of metaphor[J].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01.
[4]Stanfield, R. A. & Zwaan, R. A. The effect of implied orientation derived from verbal context on picture recognition[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1.
[5]Santiago, J. Ouellet, M. Roman, A. & Valenzucla, J. Attentional factors in conceptual congruency. Cognitive Science, 2012.
[6]陈朗. 二语教学中的隐喻能力培养[J]. 外语学刊,2010(5).
[7]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1.
[8]刘金玲. 概念隐喻在英语习语习得中的作用[J]. 学术探索,2013. 8.
[9]毛继光. 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概观——空间意义识解 概念空间接入窗,介评[J].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 6.
[10]束定芳.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 外国语,1998(6).
[11]王建卿. 论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9.
[12]肖艳丽,朱全国. 诗歌隐喻:从谱系到文本[J]. 西南大学学报,2014. 6.
[13]严世清. 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J]. 山东外语教学,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