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杨
北京的西三环有条万寿寺路,因为高粱河岸边的万寿寺而得名。万寿寺身份很多,在万历皇帝的故事里,它是李太后的藏经楼;在乾隆皇帝的故事里,它是为母祝寿的常用会场;在慈禧太后的故事里,它是好吃好喝的长河行宫。而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它是一座藏品多、展览多的北京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简介
走在车水马龙的西三环,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路边有一座古刹,这里其实就是当年鼎鼎大名的万寿寺。寺内分东、中、西三路,前庭琼楼玉宇,雕梁画栋,宛如皇宫。后身御书碑亭,青石假山,犹如御花园的缩影。难怪民间都称这座寺院为“京西小故宫”。
工作人员介绍说,如今万寿寺对外开放的部分就是北京艺术博物馆所在的区域,集中在中间宗教场所部分。博物馆开设了“万寿寺历史沿革展”、“明清工艺品展”、“明清佛教艺术展”三个常设主题展区,另外不定期有临时展览。
“万寿寺历史沿革展”用图片的方式诉说了几百年来寺庙的变迁。“明清佛教艺术展”撷取了馆藏明清时期的80余件佛教文物,从中可以领略中国佛教文化的特点和艺术成就。“明清工艺品展”通过102件(套)馆藏精品,展示了明清时期玉雕、金属、竹木牙角、漆器创作的艺术精品。
目前博物馆内有两个临时展览正在举行。“盈握瑰宝——中国鼻烟壶文化展”展出珍贵文物76件(套)。鼻烟壶不仅集绘画、书法、诗词于一身,还包含着制瓷、雕刻、镶嵌、玻璃工艺等更为广泛的工艺技术,集中地展示了我国古代匠师们高超的技艺和卓越的才能。
“传承·跨越——民国景德镇窑瓷器艺术展”展出代表性的展品38件,诠释了民国景德镇窑瓷器艺术的风采。博物馆藏有数量颇丰的民国时期瓷器,尤以景德镇窑瓷器为其突出特色。
以上两个临展均利用馆内珍藏文物,系统分类而举办的主题展。如今,博物馆收藏了近五万件古代艺术品,包括书法绘画、宫廷织绣瓷器、古代家具、宫廷用品、名人书札、古钱币及玺印等。另有古书籍十余万册,日本明治、江户时期的文物等。
万寿寺的曾经
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万寿寺始建于唐朝,称聚瑟寺。明万历五年(1577年),万历皇帝之母慈圣李太后出资,司礼监冯保督建而成,改名万寿寺,成为皇家寺庙,主要用来藏经卷。后经板、经卷移至番经厂和汉经厂,万寿寺便成为明代帝后游西湖(昆明湖)途中用膳和小憩的行宫。
清朝时又经几次重修扩建,西路于乾隆朝时改为行宫,遂成为规模宏大的皇家重寺。清乾隆十六年和二十六年,清高宗弘历曾两次在这里为其母祝寿。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重修万寿寺行宫,在西跨院增修了千佛阁和梳妆楼,形成最后格局。当年,慈禧往来于颐和园与紫禁城之间,都要在万寿寺拈香礼佛,在西跨院行宫吃茶点,故有小宁寿宫之称。1934年前后,万寿寺的前部曾辟为东北难民子弟学校。1985年,中路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
万寿寺经历朝代变更,代表着皇家风范。从北京艺术博物馆内珍藏的“香林千衲图”复制品中,可以看到万寿寺曾经的面貌。这幅图表现的是乾隆帝为其母做七十大寿时的盛况,原件存于故宫博物院。庙前的河叫长河,河的南岸原来有土丘,丘上古木参天,寓意着“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南山不老松”。这条河就是进寺前所看到的小河,而南岸的土丘和古木早已经被建筑和道路所替代。图上河的北岸百官齐集,南岸千名僧侣咏经祝寿,场面壮观。由于是皇家寺庙,万寿寺仅每年四月初一至十五对百姓开放。老人们常说:“人间富贵千条路,若求福寿此庙行。”
“老佛爷”就打这儿来
王小波在小说《万寿寺》里说:“因为那个老婆子需要有条河载她到颐和园游玩,在中途又要有个寺院歇脚,因此就有了这条河、这个寺院。”“那个老婆子”指的就是慈禧。万寿寺的最终发达,与慈禧太后密不可分。工作人员介绍,在大雄宝殿的佛教艺术展厅,正殿后部的一尊观音像,据说这尊观音的容貌是照着慈禧太后的样子做出来的。
光绪初年,刚满40岁的慈禧已掌握了朝政大权。但她毕竟是个女流之辈,为达到二次垂帘听政的目的,慈禧绞尽脑汁。但慑于朝中有人反对,终日心中不乐。心腹太监李莲英猜知其心事,心生一计。因为慈禧每次去颐和园途中必经过万寿寺,所以李莲英便令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面照着慈禧太后的模样建了一座观音像。观音像建成之后,李莲英便假装火急火燎地去禀告慈禧,说:“听说万寿寺大雄宝殿常常有双佛显光,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请太后驾临前往观看。”慈禧听罢十分惊奇,便起驾出宫直奔万寿寺。走进大雄宝殿见供奉的依然是原来的三世佛,不禁大怒,斥道:“明明是原来的三世佛嘛,哪来的双佛显光?”李莲英心中有数,忙说:“太后息怒,请您后殿御览。”
慈禧太后转到三世佛后,果见一慈眉善目的观世音端坐于殿中央。此时寺内方丈住持,还有与慈禧亲近的文武大臣均在此列队迎候。这时,李莲英喊道:“老佛爷到。”众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爷!”慈禧见状明白了一半儿,但她故作不解问道:“你们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爷呀?”李莲英答道:“就是迎接太后您老佛爷呀!您就是当今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啊!如今先皇晏驾,新皇尚幼,国不可一日无主,臣民们请您垂帘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于水火之中啊!”这马屁拍的慈禧是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爷这个称呼便从万寿寺传遍京城,举国上下,都称慈禧为“太后老佛爷”。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帘听政了。
因乾隆皇帝用过而显贵
说到镇馆之宝,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件珍品不仅因其巧夺天工的工艺,而且因为曾经服务过的“主人”而在众多藏品中脱颖而出,它就是乾隆皇帝使用过的仿石釉双联笔筒。
笔筒由两个菱形相叠套联而成,俯视呈“方胜”状,这个造型用在笔筒上,可谓新颖奇巧。笔筒看上去是用石头制成,实际上这些天然花斑石的图案和色彩,是用黄、灰等不同的釉色勾绘而成。远看去与真正的石头难以区别,已经达到了乱真的程度。据工作人员介绍,笔筒长17.7厘米、宽12厘米、高12.5厘米。四面开光内还写有乾隆御题的楷、行、隶、篆四体诗文,诗后的朱文“比德”和白文“朗润”二方红彩章,也是乾隆御用印章。底部还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综合这些信息可确知,这件笔筒为乾隆皇帝在宫中的御用珍品,当年说不定就是摆放在皇帝书桌上的。
“杂”而有趣
工作人员还介绍说,北京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材质最丰富、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一类,可称为“杂项”类文物。它们不但集历代宫廷艺术、文人艺术和民间艺术之大成,也是最能领略明清时期审美情趣和社会风尚的藏品。
艺术成就仅次于镇馆之宝的是一樽犀角雕仙人乘槎杯。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个杯子为明代作品。所谓“槎”,是古代人们用竹木编制的筏子,传说天上的银河与大海是相通的,每年八月都有槎往来。犀角杯材质晶莹润泽,并利用犀角的天然形状作为槎。整件器物琢磨光滑圆润,线条流畅。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高峰。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工艺品中反映小说人物的故事很多。据记载,慈禧很喜欢《红楼梦》,常把自己比作贾母,至今故宫慈禧住过的长春宫还留有红楼壁画。馆藏的红楼人物纹剔红瓶便是清末光绪年间制作的。清代雕漆作品力求精细,锦纹变化多端,浮雕的层次和立度增强,呈现出别有特色的工艺风格。
看过了博物馆的几个展厅,绕过大禅堂,首先能看到一座假山。据说建造它是为了与寺前的长河相呼应,形成“前有水后有山”的好风水。再往里,两个造型独特的门映入眼帘,上部是巴洛克式西洋风格,下部为中式月亮门,被称作中西合璧门。它们与圆明园之西洋楼同龄。门上券顶的繁复精美的雕刻,显示着一个王朝曾经的繁盛和皇权。历史的年轮仿佛在殿堂、碑石、古松间缓缓回转,向人们诉说着鲜为人知的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