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
摘 要:2015 年 7 月 1 日,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确定“互联网 +”背景下现代农业等 11 个重点发展领域,这给现代农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阐述“互联网 + 农业”兴起原因,分析“互联网 + 农业”现状,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的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互联网+”的概念就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行业,提高传统行业的效率,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2015 年 7 月 1 日,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确定“互联网 +”背景下现代农业等 11 个重点发展领域,这给现代农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农业现代化和“互联网+”的结合,是国家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的要求,更是农业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一、“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兴起的原因
1.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发展为互联网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农业生产规模的发展需要大量物资,促进了农业信息化,农村电商的发展。
2.互联网的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在促进供需信息对接和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现代化、精准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代表着农业生产发展的先进生产力,是日益明确的大方向。
二、“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现状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已经实现了与金融、电商等业务的跨界融合。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概念正深刻改变传统农业,使农业生产更加标准化,管理不断规范,流通日益快捷。但是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村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拥有计算机的农民家庭比例不足30%,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27.5%,还有70%以上的农民没有利用互联网。另外,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数据分割严重,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多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异常艰巨。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对“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三、“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实现途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然而,农业是一个庞大的传统产业,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农业问题千丝万缕,错综复杂。如何利用“互联网+”串起农业现代化的链条,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渗透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等各环节,亟需制定一套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推动“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
1.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要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产销衔接,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像消费导向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化,组织化和精细化生产水平,推进农业生产流通销售方式变革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增值空间。
2.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广成熟可复制的物联网模式,进一步调动农业平台服务功能,完善病虫害监测预报,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平台功能,扩大应用范围,提升农业精准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建立 “互联网+”示范基地,形成一批科技 水平高、综合生产能力强、农产品质量好,具有较强均衡的供货能力的“互联网+”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让农民收获在基地,增收在电商。
3.完善电商服务平台。组织农业合作社,绿色有机食品企业,建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农民网上销售点。加快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因地制宜的建设电商进农村物流配送节点,推进B2C、B2B、O2O等网络营销模式发展。
4.加强网络化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鼓励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科技、保险等生产生活服务。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合作,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建立农业信息检测体系,为灾害预警、耕地质量检测、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科学决策等提供服务。
5.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充分利用现在的互联网资源,构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推进制度标准建设,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共享,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实现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实现“舌尖上的安全”。
6.加快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出台吸引“互联网+”领域人才的优惠政策,建立完善人才成长机制,依托高等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建立农业互联网应用、农业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和创新孵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