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松 高先爱 刘宏 李丹家 梅再胜
黄瓜因其营养丰富、质脆爽口而深受大众欢迎,是黄石市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品种之一。然而,随着大棚黄瓜的长期连作和黄瓜新品种的不断引进,加上外地蔬菜的输入,黄石市大棚黄瓜病害日趋严重,特别是黄瓜棒孢叶斑病近几年发展迅速,发病率40%~70%,有的高达100%,已成为黄石市大棚黄瓜新的重要病害,且症状与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相似,菜农一般容易混淆,防治难度越来越大,导致黄瓜普遍减产10%~30%。笔者通过开展防治大棚黄瓜主要病害的药效试验,并结合长期的大棚黄瓜栽培实践,总结出一套高效大棚黄瓜主要病害防治技术,供黄石市及长江流域大棚黄瓜种植户参考。
1 发病症状
1.1 黄瓜棒孢叶斑病
该病近年来已发展成为黄石市黄瓜重要病害,防治难度甚至超过霜霉病。该病从苗期开始为害叶片,幼叶发生轻,由下部叶片向上发展,发病初期叶片呈水浸状黄色小斑点,直径0.1~0.3 cm。发病中期病斑扩大为圆形、近圆形或者不规则形,叶片正面病斑粗糙不平,呈黄褐色,中间灰白色,有轮纹,病健交界处明显,病斑直径可达1~3 cm,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故有菜农称之为靶斑病、褐斑病、黄点子病,湿度大时,叶片正、背面病斑上均有稀疏灰黑色霉状物。最后病斑连接成片,造成叶片穿孔、枯死、脱落。
1.2 黄瓜霜霉病
该病是黄瓜上常见的一种病害,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子叶先出现褪绿斑,后逐渐扩大呈黄色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子叶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随着病情发展,子叶很快变黄、干枯。成株期发病,叶片上出现褪绿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湿度大时叶片背面先呈水浸状,而后产生灰黑色霉层,叶背病斑的坏死处会渗出无色或浅黄色小液滴,后期病斑汇合成片,叶缘卷曲干枯,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
1.3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该病在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子叶上病斑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逐渐变为黄褐色,最后干枯。成株期发病,病斑初呈浅绿色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扩大时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后期病斑呈灰白色,易穿孔,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色黏液,干后形成白痕。
1.4 黄瓜白粉病
该病在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叶片发病重,叶柄、茎次之,果实受害少。发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近圆形白色小粉斑,后逐渐扩展为边缘不明显近圆形粉状斑,严重时整片叶面都是白粉,最后呈灰白色,叶片变黄变脆,失去光合作用,叶片一般不脱落。叶柄、茎上的病征与叶片相似。
2 3种病害的田间识别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叶片正面病斑粗糙不平,叶片正、背两面病斑大小相同,湿度大时均可产生灰褐色霉层,且病健交界明显,叶片枯死后明显可见圆形轮纹状病斑。
黄瓜霜霉病发病叶片正面褪绿、发黄,病斑平整,病健交界模糊,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湿度大时叶片背面出现黑色霉层,叶片枯死后不穿孔、不透光。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叶片正、背面均无霉层,湿度大时叶背面产生白色菌脓,干后形成白痕,且病斑较小,易穿孔透光。
3 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3.1 黄瓜棒孢叶斑病
该病病原为多主棒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侵染性强,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其他寄主植物中越冬存活,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初侵染,初侵染后病斑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或农事操作向周围蔓延扩散。该病原菌菌丝体生长适宜温度20~28℃,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25~30℃,同时要求较高湿度,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该病在长江流域高温高湿的梅雨季节发生最严重。
3.2 黄瓜霜霉病
该病病原为古巴假霜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随病残体在保护地土壤中越冬,翌春靠气流和雨水传播。该病害在田间适宜发病温度为16~25℃,低于15℃或高于30℃发病受到抑制,适宜的发病湿度为80%以上,特别是叶片有水膜时,病害迅速扩展。
3.3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该病病原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附着在种胚中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存活,翌春借助雨水或灌溉水溅到茎、叶上发病,再通过雨水、昆虫、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保护地低温高湿的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传播。
3.4 黄瓜白粉病
该病病原为瓜类单丝壳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存活,翌年借助气流或雨水、灌溉水传播,喜温喜湿但耐干燥,发病适温20~25℃,相对湿度25%~85%。在高温高湿且无结露、黄瓜植株长势较弱的条件下,白粉病发生严重。
4 防治技术
4.1 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 播种前用55℃热水浸种20 min,方法是把种子用常温水预浸30 min后置于55℃的热水中浸泡15 min并不断搅拌,再用40%福尔马林(甲醛)150倍液常温下浸种1.5 h,然后继续用清水浸泡2 h,捞起沥干后用湿毛巾包裹,置于30℃恒温箱中催芽,催芽过程中用清水漂洗种子1~2次,24 h后种子即可露白。芽长0.2~0.5 cm时点播于穴盘或营养钵中,加强肥水管理,培育无病虫害壮苗。
②加强栽培管理 选地势较高、排灌良好、2年以上未种过瓜类的地块种植,采用高畦覆膜栽培,适当稀植;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适量使用硼肥,提高植株抗性;适时追肥浇水,通风换气,选择晴天整枝打杈,摘除下部病残老叶,拉秧后烧毁病株。
4.2 化学防治
病菌侵染性强,发病后再防治往往很难取得满意效果,所以要做到“防大于治”,保护剂和治疗剂合理复配,及时喷药,重点喷施发病中心和大棚风口植株,且叶片正、背面及地面、棚边膜都要喷施到位,做到不漏喷不重喷,使药液尽可能长时间停留在叶片上,同时要注意交替使用不同防治机理的杀菌剂。
①黄瓜棒孢叶斑病 发病前期或未发病时,可选用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1 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
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5~7天喷1次,连喷3~6次。
②黄瓜霜霉病 发病前期或未发病时,喷施保护剂防止病菌侵染发病,可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1~2次。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1 200倍液防治,5~7天喷1次,视情况交替用药,连喷3~6次。
③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发病前期或未发病时,可选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倍液、2%春雷霉素水剂5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5~7天喷1次,连喷3次。
④黄瓜白粉病 在发病前期或未发病时,可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也可选用45%百菌清烟雾剂250~300 g/667 m2熏蒸防治,每7天喷施1次,连喷2次。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3 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